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苦菜未甘: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咏叹 ——读马光增先生的散文《苦尽缘何甘不来》

核心提示:在华北平原的褶皱里,生长着无数如苦菜般的人生。作为马光增先生的多年老友,我见证了他用颤抖的笔尖将焕姐的故事从记忆深处打捞

在华北平原的褶皱里,生长着无数如苦菜般的人生。作为马光增先生的多年老友,我见证了他用颤抖的笔尖将焕姐的故事从记忆深处打捞。这位与我相交多年的媒体人,始终保持着对乡土的深情回望。他笔下的焕姐恰似一株被命运反复碾压的苦菜,其生命轨迹在时代巨轮的倾轧下蜿蜒曲折,最终凝结成一声穿透时空的诘问:"苦尽缘何甘不来?"这声叹息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叩问,更是在中国乡土社会的肌理上划开的深刻伤口。

漂泊叙事中的生命褶皱

焕姐的漂泊史是一部微型社会迁徙图谱。从张大官村到董家堂村,从董家堂村到大商村,再辗转至毛家巷村,每次迁徙都裹挟着饥荒、死亡与生存的焦灼。抱养、改嫁、寄养这些关键词构成了她生命的坐标,每个节点都镌刻着时代特有的生存密码。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背景下,"换"字命名的宿命感愈发强烈——这个承载着宗族延续期盼的符号,最终沦为命运反讽的注脚。

豆腐坊的烟雾里,我们看见传统生计的坚韧与困顿。石磨转动的韵律中,既有农耕文明的喘息,也有小商品经济萌芽的微光。当焕姐背着孩子推磨的场景定格成永恒的画面,我们触摸到了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突围生存困境的集体记忆。那些用玉米兑换粮票的细节,像一串密码,破译着特殊年代的生存智慧。

苦难叙事下的精神图谱

在"芫荽炒肉"的烟火气中,焕姐完成了最后的生命绽放。这道凝结着乡土情谊的菜肴,成为姐弟情深的物质载体。当马光增先生在星级饭店寻找这道菜而不得时,寻找的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对乡土精神原乡的追溯。这种味觉乡愁,恰如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成为打开记忆迷宫的钥匙。

五次生育既是传统生育观的投射,更是底层妇女的生命突围。在计划生育政策与生存压力的夹缝中,每个新生命的降临都像一场悲壮的生存宣言。当五个女儿的名字在户籍册上排列成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挣扎,更是传统宗法观念在新时代的顽强延续。

记忆重构中的时代镜像

马光增先生作为"出走的乡土知识分子",其回望视角具有双重性。当他在北京回望鲁北平原时,空间距离转化为情感张力。这种撕裂感在疫情时期的探亲受阻中达到顶点,时代性困境与传统伦理的碰撞,在健康码与乡愁的冲突中具象化。

家族记忆的重构成为抵抗遗忘的仪式。五代单传的焦虑与改姓的屈辱感,折射出传统宗族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当马光增先生坚持将焕姐纳入家族叙事时,实际上是在重构一种超越血缘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在城镇化浪潮中显得愈发珍贵。

沉默者的精神碑文

与光增先生茶叙时,我们常讨论焕姐故事的时代隐喻。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个苦菜般的人生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乡土社会转型的深层肌理。那些被时代大潮裹挟的个体命运,那些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求生的生命轨迹,共同谱写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当冬枣林取代了豆腐坊,当城镇化抹平了乡村褶皱,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生命叙事来守护记忆的温度。或许,正是无数焕姐般的"苦菜人生",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深沉的精神底色,而这恰是马光增先生文字的价值所在——为沉默的大多数镌刻永恒的精神碑文。

文\宇强 资深媒体人 作家诗人  乡兴中国融媒中心主任 作家报乡兴中国专刊、乡兴融媒网执行总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