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忆中的昊,小小身影,从一公里外的校门边慢慢走出来。
我站在过街天桥上,隐在一块广告牌后悄悄看着他——已经小学四年级的他,在我眼里还和刚入学时候一样,还是个小娃娃。
周六早8点半,我们照惯例到昊的爷爷奶奶家。午饭后,走着去送昊上课。上课地点在环路北侧,家在南,途经一个红绿灯。步行大概半小时。那天,昊的奶奶决定:让昊锻炼着下学后一个人走回家。我放不下心,下课前半小时等在一处过街天桥上。在那里可以看见他回家的整段路。
周末傍晚,环路辅道行人已少。昊的双肩背书包,即使站在高处的我,远远地也可以看出对于他的身高来说,被撑得鼓鼓的书包实在太大了。小不点儿慢慢地走,左右看看,再回头看看,似乎在找什么。我猜他在想:真的没人接我、让我一个人走回家么?
昊的周身,清透着孩子的宁静,却分明地有种大人般的持重。瞬间,我双眼热了起来。
他在天桥下走过,再走一两分钟就该穿行环路的红绿灯了。站在天桥上的我,看着他的背影。趁他等红灯,我小跑着从背对他的方向下了台阶,闪在桥下的路边。昊很轻松地过了四方向的车与行人混杂的路口,走上路边台阶,再穿过街边小公园直接进入小区。我快走几步赶在他的身后。昊已经走进单元楼口。
从那以后,周末的课外班,昊常常一个人去回。偶尔我会去送,也去迎,不同的是不会再因为他单行而担心。那一段半小时的家路,和昊聊着,走着,渐渐地随着时间推移,久刻起一道记忆的深痕。
二
第一次听昊爸爸讲昊的事,昊还是幼孩。出生两天的昊成为那所医院当年为止最小做CT检查的婴儿。医生根据病情诊断,让昊爸爸决定孩子的“去留”。爸爸坚决地要留下昊:无论今后发生什么。
遵医嘱,昊要随诊至14岁。14岁一切如常,昊的生命安全就过关了。
然而,第一关是失去妈妈——生他的妈妈离他而去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比这更大的关。
昊和爸爸一起,坚强地度过了这一关。昊曾写过一遍作文《父爱如山》——平日少言的昊,在他的文字里、在他的心底,他爸爸、是一座大山。
三
我初初见到昊,他开口时还是稚嫩的童音,一张安静的小脸,很少笑;很谨慎地看着我,很谨慎地和我说话……
上中学时,昊乘地铁上下学。9月,天向凉秋。每天昊离开学校的信息是我预估几点准备好晚饭的闹钟。那仅仅属于昊的铃声,每一回的铃音涤荡,都唱进饭香、菜香。
估计他该下地铁了,偶尔我会守在窗前,看他远远走来:走过邻近小区,走过附近幼儿园,走过附近中学操场。如果有学生在打篮球,他总会一直看着他们,似乎总想加入其中。他穿校服的样子,很多年后,当我看到同样的款式、相仿的身形,常常会楞一下,心雨模糊:孩子,你在哪里?
昊进门时总会大叫:开饭喽!那一张欢笑的、清瘦的脸……
某天,一直等不到他的下课信息,他的手机也没人接。正焦灼间,班主任打来电话:昊在体育课上打篮球,手腕可能骨折了,正在送他去医院。
我出奇地冷静。在晚高峰的车流里,我和他爸爸飞奔医院。
医生说必须正骨。
昊没有喊一声,没有留一滴泪。而我,在心底里,喊了千百声……
四
同在屋檐下,如许年年。我年均8个月出差,一次差旅常常要两到三周,甚至逾月。那时候,没有微信,没有视频通话。不舍得打昂贵的国际长途。偶然得知有种超值电话卡,于是每一次傍晚到达目的地后,只要时间允许,就会赶去临近的小镇,到那家亚洲商店买几张面值5欧元的电话卡。一张卡可以打几十分钟、可以用一个星期。由是,那一个个独自行旅的日日、夜夜,都锁进一次次匆匆忙忙的通话里。最是家人的慰籍,浓缩在归期的长途一飞。
第一次出长差,是和昊共同生活了8个月之后。回家时,偶然看到昊书桌的台历上工整地写着:5月5日,第一天;5月6日,第二天;5月22日,妈妈回……
第一次看到昊的台历记录,眼中雨烟迷离。而他,似乎漫不经心地看了我一眼,转身去拍他的篮球。每一步投篮,都精准,虽然那只是在家的一面墙上为他特设的狭小“篮球场”。昊爸爸常说:你把他惯坏了……
此后,每一次差旅,都有昊在台历上留下的笔记:妈妈走,第二天,第三天……第十八天,第十九天,妈妈回(有可能);下一天:妈妈回(正确,最远期限);
昊14岁,8月台历:还有7天;8月2日:6天!!!8月3日:还有5天!8月4日:哈哈!8月5日:倒数3天;8月6日:倒数第2天;8月7日:回家了!!在台历小小的四边里,昊写满:妈妈回家耶!太好了!excellent, Perfect Yes! Great!
……
……
五
离开昊和他爸爸已数年了。
近年,与友人一起年年做一本台历:是心血累积,是情爱蕴藏,是岁思随想。谨籍月月日日的依托,将心恬传于亲友、师长。
此刻,在书桌上立着自己做的台历,在一些日期旁标注的是:外出工作记录、看病预约。
忽然想起昊,想起一起生活的那些日月,分秒……
作者简介
陈剑虹,女,北京人。
笔名:冬儿尧日、剑虹、沉虹、晨晞。
自由撰稿人;曾多年供职外企。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
长期从事各种文本写作。已在《作家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财经报》《菲律宾商报》《太阳诗报》《北京晚报》《散文家》《大江文艺》《每日一诗》《稻香湖》《橄榄叶》《诗词之友》《白天鹅诗刊》《北京文学》《新疆文艺界》《辽宁散文诗》等报刊及《中国诗歌网》等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随笔、小说、评论多篇。
《遇见散文》获中国散文征文大赛佳作奖;《这干净的天(组诗)》获“第11届白天鹅诗歌奖”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