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艺资讯

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刘亮程作品中学语文教师座谈会在南京举行

核心提示:7月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刘亮程作品中学语文教师座谈会”在南京举行

本网讯  在这个教育越来越“卷”的时代,很多家长都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尽早地给孩子灌输各类知识,然而作家刘亮程却在最近的一场名为“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刘亮程作品中学语文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与大众认知相反的“知未必是知,后知才是知”的观点。他以自身为例,“我十七八岁的时候才学到‘地老天荒’这个词,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百般感受之后,突然跟一个词相遇了,这以后才形成了我的文章。”在他看来,写作的过程就是后知后觉地跟一个又一个注定会饱含你人生苦难的新词语相遇。而在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接受的更多的是自然教育而非学校教育,后来写作所用到的词语、句子,其实都是后学的。与刘亮程有着相似教育背景的,还有同样来自新疆的作家李娟,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是让学生们“先知”好,还是顺其自然,甚至让他们“后知”反而对学习和成长更有利?像刘亮程散文这样的文学作品进入教材,究竟应该如何教学,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7月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刘亮程作品中学语文教师座谈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的二十多位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参加座谈会,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以及自己和学生对刘亮程作品的感受展开交流。本次座谈会由“刘亮程作品(独家典藏版)”的出版方译林出版社和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共同主办,作家刘亮程出席座谈会,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语文特级教师汪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高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主任何平作为特邀专家出席,本次座谈会由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主持,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出席会议并致辞。

“语文不仅是知识性学科,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语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而刘亮程称得上是‘课本里的作家’,他的《寒风吹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作品入选了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一个人的村庄》更是受到万千师生的推崇。刘亮程万物有灵的文学书写和独树一帜的散文风格对于当代青少年语文学习和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陆志宙阐述了举办座谈会的初衷。她表示,举办此次座谈会,是希望与有着丰富教研经验和深度人文关怀的一线老师和专家,从刘亮程作品延展开去,从学科教研和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激发对当下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讨论。

刘亮程式“强体验类”散文对语文学科教研的挑战和开拓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陈兴才老师首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今生今世的证据》等文本,讲述了以刘亮程作品为代表的“强体验类”散文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挑战——“刀尖上跳舞一样的语言特别能打动我”,“这样风格独特的散文,我们如何去教学,值得思考”。刘亮程秉持着众生平等万物有灵的理念,他拥有对生命、对语言的独特体验,类似这样的作家作品应该怎么讲、怎么读,以及为什么读,成为语文教学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座教师认为,刘亮程式“强体验类”散文在给语文学科教研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丰富和开拓了学科教研的内容和深度。天一中学唐缨老师认为,面对这样“强体验类”文本,语文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大概就是刘亮程作品中的捎话人和转译者。与其强行去理解作家想说什么,不如去捕捉这个作家是怎么说的,以及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之间的细微的差别。“因为一个数学老师也会觉得刘亮程的散文好,但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说得出它好在哪里,这是我们课堂教学当中最要紧的一个把关。如果从言语的角度切入,把大人、小孩的经验世界打开来,把那些傲慢的理论的东西暂时搁在一边,耐心地去解读,那么人会有一瞬间的觉醒。”

金陵中学叶海忠老师以《守夜人》中的梦境为例,认为刘亮程的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很难被框死在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里,鼓励语文教育、文学鉴赏走向意义的生发而非终结。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余一鸣老师认为,刘亮程老师的文章最好的教学环境并不是“课堂”,而是“原野”,这样的环境能让学生摆脱书本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理解“故乡”。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志强看来,语文学习的方式有刷题、读书,也有阅世、观物、明心、践行。如果读书时不能理解作者笔下的人间、万物和内心世界,不能理解作者如何阅世、观物、明心,践行,阅读和刷题一样会成为深度语文学习的障碍。刘亮程的文字,教会学生如何阅世、观物、明心、践行,这才算真正的语文学习。他举例说当年让学生回忆高中阶段印象最深的课文,学生选的最多的是《今生今世的证据》,虽然学生记住的都是“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等警句,“但他们受刘老师的影响,尝试着留意、寻找自己在校园里留下的证据,而不只是急匆匆地向前赶路,从而让生活变得有分量。”

刘亮程作品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母语写作大有裨益

南京外国语学校蒋兴超老师解读刘亮程笔下人畜共生的世界,情感是可以互通,精神是可以共鸣的,学生可以从刘亮程作品里获得许多言语的直觉和非常辽阔的审美空间,以及蓬勃的想象力,更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和村庄,完成精神的返乡。南通开发区东方中学缪志峰老师认为刘亮程作品对于肉体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家园,阅读刘亮程作品,会感到这个世界和我们一样有生命的律动。在座的教师纷纷表示,阅读刘亮程作品,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极大地丰富。

无锡市新安中学钱志萍老师从学生作文角度切入,发现很多学生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母语表达能力,而刘亮程作品可以弥补学生在母语表达方面的缺失。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教师丁锋表示,“像‘风是伟大的叙述者,它一遍遍描述过的山川大地,被我从刮过头顶的风声中辨认出来’,不仅准确地写出了风的特点和作用,还能给人以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加纯粹、更加诗意的词语、句式、修辞的表达经验”。在这个“语言多元化”的时代,多阅读刘亮程作品,有助于学生提高母语表达水平,进而真正传承以母语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张克中老师看来,学生是否读懂刘亮程作品不重要,读不读才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学生们还是能读进去的。张克中老师由衷地表示“我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充满了无限的敬意,江浙两省的孩子,两三代人都受到了这些优秀散文作品的濡染。刘亮程所有的散文作品都有一个共性,他首先是悲悯了个体,然后是悲悯了所有生命的存在,这是我读刘先生作品所拥有的最大的一种收获。”

刘亮程值得长期阅读和“自由”阅读,更应该成为国民作家

高峰认为刘亮程作品是真诚而纯粹的,语言上纯净而富有哲思,因此能收获一代代师生的喜爱。与此同时,高峰表示,刘亮程作品和我们繁华的生活,以及师生的教学有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陌生感,陌生感则更让人神往。对于学生来说,刘亮程作品可能稍有困难,但希望各位教师能用开放式、启迪性的教学方式,不要强制阐释,留有余地,让学生保持长期阅读刘亮程作品的习惯,将来随着阅历的加深,将来学生可能自然就懂了,正如刘亮程作品中的一句话——人会有一瞬间的觉醒。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王小东老师在发言中呼应了高峰教授的看法:“刘亮程作品是一种现象级的影响,感觉有点像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初读时压力特别大,不敢轻易地表达对文本的内容、主题包括情感的判断,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的作品会在你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成为一代学生的共同记忆和精神密码。刘亮程作品的标题,需要场景、情境和体验支持的那些关键语词,都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断地被确认、认可和认同,无可替代,这也非常符合刘亮程讲的‘后知才是知’的生活和写作体验。”

何平认为,“教得好不好”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学生毕业后能不能回想起你的一堂语文课?你有没有为学生此后的人生准备了一件“文学的行李”?至于读,何平鼓励师生共读,鼓励教师率先培养阅读和写作习惯,鼓励学生把“自由阅读”和“规范阅读”结合起来,把“经典阅读”和“通俗阅读”结合起来,“要允许学生读不经典的东西,也要允许学生读不懂”。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师生共读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刘亮程就是一位适合师生共读的作家。刘亮程作品不仅仅体现在课本或者试卷里,何平希望师生可以脱离课本,“自由”阅读,刘亮程因此可以“自由”地出现在一代代学生的阅读记忆里。此外,何平还认为,像刘亮程这样的作家不应该只出现在课本中间,他更应该出现在国民的阅读记忆中间,成为国民的阅读记忆的一部分。他感谢在座各位教师对刘亮程作品的阅读和推荐,他们的工作,正在推动刘亮程成为国民作家,成为国民阅读记忆的一部分。

汪政作学术总结。他回顾自己曾经参与的语文教材编写工作,以及将刘亮程作品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过程,并阐述了自己对于语文教育的一些看法:

第一,语文教育要具有当代性。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融入当下的语文生活,以语文的方式与人交流;让学生无障碍地、无阻隔地与当下的语文生活进行交互,拥有高质量的语文体验,并能以语文的方式创造生活;第二,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中传统的价值固然重要,而当代的价值更为关键。对于当代人而言,不仅要传承传统,更要具备当代价值、创造当代价值。刘亮程作品既有传统的东西,更有当代的东西。学生当代价值的塑造、当代价值的养成至关重要;第三,语文教育是语文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当代语文作品对语文教育贡献很多,同样,语文教育对当代语文作品的传播影响也很大。像刘亮程这样的作家,语文教育不能忽视,应该将他们推荐给学生,并与文学批评、文学史一起,为他们进入当代经典共同努力;第四,要不断创新当代作品进入语文教育的渠道与方式。教师是其中的关键,一个教师的语文人生观,语文世界观与语文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语文视野,以及他选择怎样的当代语文作品,并有效地把它们推荐给学生。而从专业的角度讲,一个教师的语文专业水平又决定了他在何种方式,用何种工具让这些作品有效地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助力他的语文成长。

刘亮程对各位教师的发言和专家的小结作出回应。他表示,如果有机会,他愿意像一个中学生一样坐在课堂中安静地听各位讲他的文章,讲《寒风吹彻》,讲《狗这一辈子》,讲《今生今世的证据》。《一个人的村庄》写的并不是村庄中只有一个人,而是当他写作村庄时,那段村庄岁月已经远去,所有的生活都被遗忘在记忆中,但是一个人回来了,一个人在面对一片黑暗的、已经湮灭在记忆中的村庄独自演说。这个村庄以前归于来的地方,归于时间和岁月,当写作者开始面对它的时候,它归于了文字。文学是做梦的艺术,文学是让真实变成虚无,又让虚无再度真实,在这样来来回回的倒腾中,用梦的材料去塑造这个残缺的现实,又用现实材料去塑造那个残缺的梦,在梦与醒之间去呈现属于文学世界的真。

座谈会最后,葛庆文向参会的作家刘亮程和参会的各位专家、教师表示了感谢,希望各方一道努力,让我们的母语教育更上一层楼,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