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联合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区域国别文学文化与文明互鉴研讨会在通辽举办。吉狄马加、陈建华、罗国祥、刘建军、朱振武、黄友义、白亚仁、张冰、王立新、金惠敏等作家、学者、翻译家,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20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研讨区域国别文学文化与文明互鉴的相关问题。开幕式由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校长杨恒山主持。
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东海发表开幕致辞,对来自国内外文学界、文学研究界、翻译界的专家学者与年轻学人表示热烈欢迎。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作为专家代表致辞。他表示,会议的举办地具有特殊意义,通辽是以蒙、满、汉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区,在“不同语言、民族与文化之间能够交流互鉴、共同发展”这一点上极具代表性。与会专家学者既具本土情怀,又有放眼世界的胸怀与眼界,这次会议是当代学人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积极响应。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和新问题,人文学者更应自觉履行自己的使命,彰显家国情怀。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他谈到,“区域国别”“文学文化”和“文明互鉴”是本次会议的三个核心向度。其中,“文明互鉴”作为关键词,标志着中国学者的学术活动是以双向交流而非单向接受为前提,也表现出中国学者在文学文化研究话语问题上的进一步自觉。
朱振武以世界文学、非洲文学以及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世界文学文化的多样性,对学术研究的自主化问题进行了诠释。他说到,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应努力破除文学文化研究的单一化,打破学术话语创新的瓶颈化,实现服务国家的当下化,形成学者文学批评话语的自主化和体系化。在学术话语建构方面,要立足本国文学文化立场,创造自主批评话语和理论体系,均衡吸纳外国文学文化精髓,打破西方话语模式和批评窠臼,建构本国学者自己的文学观和文化观,从而重新建立世界文学文化新体系,绘制世界文学文化新版图。
开幕式后,“非洲文学研究丛书”(十卷本)首发式仪式举办。朱振武代表(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向内蒙古民族大学赠送所著“非洲文学研究丛书”(十卷本)。该丛书系中国首个非洲文学国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的阶段性成果,不久前曾亮相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三国,得到东非学界和相关机构的认可。
本次大会进行了五场主旨报告,报告发言主题分别为“文学传播与文明互鉴”“诗学思考与文明互鉴”“区域文化与文明互鉴”“国别文学与文明互鉴”和“批评自觉与文明互鉴”,旨在以多元视角探讨文明互鉴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勾勒文明互鉴的新蓝图。
赠书仪式后,“文学传播与文明互鉴”主旨报告举办。诗人吉狄马加以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和青海国际水与音乐之旅为例,展现了如何创立具有国际影响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文化品牌。武汉大学教授罗国祥结合伏尔泰与《赵氏孤儿》的经典传播案例,揭示了文学传播在文明互鉴进程中的时代表征与历史意义。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指出,要以翻译为媒介,通过文学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国话语影响力,帮助世界读懂中国。美国汉学家白亚仁谈到其在译介金仁顺所著《春香》过程中的挑战与策略,展现了翻译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经验参考。北京大学教授张冰则关注中国典籍的俄语译本在域外的传播,探讨文学传播对于认识和评估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揭示出文明互鉴中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翻译家黄少政抓住AI翻译的热点,从英汉互译底层逻辑出发,探讨新时代信息与文学两类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第二场主旨报告围绕“诗学思考与文明互鉴”展开讨论。刘建军从外语学科建设的角度谈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主要任务。南开大学教授王立新借用语言学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概念,通过考察历史文化生态,思考了区域文化文学与国别研究的概念生成、理解误区与发展方向。四川大学教授金惠敏结合时代语境,由哲学与文论切入对“文化主体性”的思考,探讨了作为这一新学语“前史”的“主体性”理论与“文化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吴子林立足文学哲学观,指出中西方语言文化的重要差异在于中国的“逻各斯”是“文”,而西方的“逻各斯”是“话”。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宋炳辉指出,跨文化时代要求文学与文化翻译研究既需要前沿学科的刺激、引领和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又需要把当代社会生活中各种形态的翻译对象进行分类。复旦大学教授王宏图深入文本肌理,通过科尔姆·托宾的《魔术师》分析了爱尔兰与日耳曼文化的隔膜。
22日下午和23日,举行了其余三场主旨报告,以“文化反思与文明互鉴”“比较文学与文明互鉴”“理论反思与文明互鉴”“译介传播与文明互鉴”“翻译诗学与文明互鉴”“文本批评与文明互鉴”“国别文学与文明互鉴”“区域文化与文明互鉴”和“跨界思考与文明互鉴”为主题的九个分会场研讨,深入探讨了中西文明互鉴的丰富内涵、实践途径与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汇集中西语言、文学与文化等各界学者代表,聚焦区域国别文学文化研究前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文明互鉴的内涵、意义、途径与愿景展开全面思考与深入探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互鉴旨在丰富文学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平等互敬的双向交流。应对全球性的挑战需要跨越语言、民族、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在文明的传承、交流与互鉴中凝结共识,在和谐共存的价值理念中构建文学文化共同体,携手走向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