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柳吐鹅黄即不同——评韫辉先生诗词创作

核心提示:拜读王玉明院士诗词,感慨良多。由于学科性质、大脑生理构成、个体气质秉性以及人类教育、社会分工诸多因素,历来有文理隔行如隔

 

拜读王玉明院士诗词,感慨良多。由于学科性质、大脑生理构成、个体气质秉性以及人类教育、社会分工诸多因素,历来有文理隔行如隔山之说法。历史地看,虽然说中国是诗歌国度,诗人数量如星星般不计其数,然而自古至今诗人中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有贡献的,屈指可数,最著名的汉代科学家张衡,流传下来的韵文不过诗三首,赋十二首(《张衡诗文集校注》,张震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王院士则不然,他以体式多样、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又当行本色数量惊人的古体诗词创作,抹平了科学探索与诗文创作之间的天堑。

王玉明院士,韫辉,吉林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在自然科学探索领域内,王院士业绩不凡,曾四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排名1113),获省部级科技奖13项。这些让人赞叹不已的科学研究成就之外,他的诗词创作不凡。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他就创作了新韵诗歌。从那个时候开始,六十年来笔耕不辍,迄今出版四本诗词集,数千首诗词作品。1976年清明节前夕,他写了两首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七绝,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后被收入《天安门诗抄》,当时风行华夏。两年半后,又写下“愁满关山怨满天,悲潮怒卷故园寒。小诗曾向刀丛觅,千古奇冤案已翻”,显示了一位科学家的正义与良知,揭示了时代心声。关于这两首天安门诗,河北师范大学江合友教授说:“此诗史也。十里长街,人民相送;噪鸦虽聒,泪雨没之。人心与民心之所向,即历史车轮之所向。前二句写自己,后二句写大家,由小及大,情感充实,为历史做一注脚。”(王玉明《水木清华眷念——韫辉诗词选》,作家出版社2021年版)南开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说王院士“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尝试多种体式,每种各有特美,足见才华”,“新诗和旧诗一样出色,锐感真情,是真正的诗人之诗”。鉴于在当代诗坛的惊人成就和深远影响,王院士被推选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在诗词的王国里享有崇高的地位。以院士荣膺此职,前无此例。

诗人的诗词创作肇始于1962年,这一年他在清华大学读大三,他写了《调笑令·水木清华》小令和古体诗《幽谷临风》,显示出诗词兼善的多样才华和对山水景象的喜爱。虽然只是两首诗词,但如果从诗人诗词创作历程来看,这一首小令、一首古诗,无论是体式还是主题、情感蕴含,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预示着不凡的诗词创作。

果然,此后的创作中,诗人显示出艺术创作多样化的探索,不仅创作了大量古体诗,而且写了不少新体诗;古体诗中,古风、律诗、绝句、长律、歌行,均有创作。诗歌之外,写了大量词作,词的创作不仅有小令、长调,还有自度曲这一罕有人探索的文体创作。在诗词用韵方面,他不仅尝试新声韵创作,而且有大量的传统古韵创作,近年来又自觉地恪守古典音韵进行诗词创作。在题材和情感表达方面,虽然题材多样,情感内容丰富,但贯穿始终的是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清华的热爱。

柳是古人常写的意象,贺知章的《咏柳》中,它青翠欲滴、婀娜多姿、仪态万方,诗人在《调笑令·水木清华》中写道:

杨柳,杨柳,细雨斜风浴就

鹅黄新绿柔裳,曼舞轻歌艳阳。

阳艳,阳艳,水木清华眷念。

作为理工科大三学生,作者以清新质朴的语句营造一个清新阳光而又充满活力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对清华大学校园的热爱,洋溢着青春活力。与贺知章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相比较,诗人写柳树初发芽,颜色是带有嫩黄色,“鹅黄新绿”紧扣柳刚刚萌芽的颜色,足见作者观察细致,颜色后面着以“柔”,以通感的手法突显了柳树在春天的最初情态,作者的欣喜、爱怜之情跃然纸上。紧接着以拟人手法歌咏柳树在春风中欢唱舞蹈,意境中洋溢着欣欣向荣与昂扬奋进的气息。在贺知章看来,柳树婀娜多姿,似乎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杰作,作者似乎受到贺知章的影响,说是“细雨斜风浴就”;虽然同样是歌颂春天,但贺知章着眼于“柳叶”的细节,作者这里惊讶于柳树整体,因而“浴”字就突出了整株树在春天出现的神奇,大自然的伟力不经意的由此显现。虽然是一首学生作品,但是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云帆诗友会会长曹初阳先生点评道:“处女作小令清新朗健,意气风发,不求工而自工,天赋灵根,半个世纪以后被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标识为佳作,令人惊喜!”这首词也得到叶嘉莹先生的厚爱,叶先生说:“玉明先生感情丰富,兴趣广泛,对生活的发现与感悟尤多。读他的诗,能把你引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其中水木清华与荷塘月色更是他心中永不褪色的情结,他的诗作中至少有二成以上是为此而发的。”

1962年暑假,作者登完长城,在清华大学三堡休养所(昌平山区)写下《幽谷临风》(新声韵)处女诗作。虽然夜色已深,年轻的大学生依旧兴趣不减,朗声吟诵:

登罢长城兴未消,晚风沐浴醉燕郊。

泉声清朗林岩寂,山影苍茫星汉高。

花气幽幽情脉脉,萤光闪闪夜悄悄。

更深归去频回首,九曲溪流入梦遥。

按照作者的自述,他是在老家吉林省梨树县长大的,那里是松辽平原腹地。从出生到1959年上大学之前,作者没有见过大山。在高中时读的古诗词里面,写山的很多,特别是李白的诗,因此从小就对名山大川有了强烈的向往。因而1962年暑假,没有回老家,而是与同学们一起到昌平南口北面的清华三堡休养所,“在那里第一次近距离地欣赏大山,感受大自然的壮丽,诗情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口气写了十来首诗。”这首诗借景言情,抒写游赏长城之后的感受。按说一天的攀登足以令人产生倦意,然而作者却依旧兴致勃勃。晚风吹来,诗人有一种陶醉在自然景象中的感觉。正是带着对山区的好奇眼光,诗人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层次分明、明暗相间的静谧而神奇的夜景。夜深频频回首与溪流入梦,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热爱、平原人第一次看到大山的惊喜,写得饱满丰富。江合友教授说,“颔联属对工稳。陶醉之情与清幽之景融合,境在言外”。天津市原副市长、教授级高工叶迪生先生说,“这是一首极为幽雅、清爽、情景交融的七律诗,竟出自于一个大学生之手,实在难以想象,可见功底之深。今天自然炉火纯青了。”

处女作《调笑令·水木清华》《幽谷临风》一发表,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气象,它们开启了韫辉院士的诗词创作历程。在此后六十多年的诗词创作中,在诗人数千首诗词创作中,虽然诗人创作手法多样、技巧日臻纯熟、格律日渐工稳,题材更为多样,意境不断拓展,然而多才、多元、自然热爱、清华情结,对自然的好奇与敬畏,永葆初衷。这也许是诗人的赤子之心,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你在本质上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一位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正的诗人。”也许正是如此,“写诗是诗,填词是词,度曲是曲,诗、词、曲都很好”。也许,在自然科学的探索中,这种好奇热爱、多元探索而又永葆初心的精神与境界,不仅开启了诗词创作的世界,也敲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在科学与诗词之间搭起一座艳阳天下既宽敞又明亮的桥梁。

 

(张立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转自《中华辞赋》杂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