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赛隆重征稿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明了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和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承,几千年的薪火相传中,作为华夏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中和之道,托举中华民族铸就了五千年辉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天人合一”、“和合相生”,先贤的智慧福佑中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由中国书画家协会 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诗书画研究院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 中国翰林院艺术家联合会 《作家报》社 《中华国粹》杂志社 艺术世界专刊 仓山书画院 作家网 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文心国际文化艺术研究院等联合发起,举办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赛,以诗文书画等艺术形式来彰显“和文化”之大义,挖掘充实“和文化”之内涵,弘扬“和文化”之精神,承继光大“和”之思想精髓!
主 旨 弘扬和文化 福泽全人类
指 导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主 办 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赛组委会
一、面向海内外华人作家、诗词家及和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征稿:有关和文化内涵的诗文。
1.立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萃取;
2.着眼和也健康科技理念、精神和企业文化,从中提炼。
二、面向全球华人书画艺术家征集。国内侧重省级以上会员(含省级和行业协会)与实力派书画家。
1.作品内容:①需具有和文化内涵或体现和也健康科技理念,请参照组委会提供的相关内容,亦请搜索和也健康科技网页、了解和也健康科技理念创作;②可根据自己对“和”文化的理解自撰自书,欢迎诗书画兼容兼美的艺术作品;③以“和”字榜书为主体,辅以与孝善诚信合美等文化相关的落款;“和文化”对联,建议使用瓦当纸书写。④绘画(中国画)作品可放宽界定,即高雅之作的山水人物花鸟作品均可。(弘扬和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其他艺术作品如剪纸等,亦在应征之列)
2.作品规格:书法:作品参展尺寸为竖幅四尺整纸(136cm×68cm)。
国画:作品参展尺寸为四尺整纸(136cm×68cm);六尺整纸(178cm ×96),横幅竖幅不限,亦欢迎手卷。
注意:
请务必认真填写登记表(下载打印即可)。或将登记表上的信息(作者姓名、年龄、性别、所在单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写在稿纸上,并附身份证复印件,随作品一同邮寄。
作品背面不得标注字迹,以免影响评比。所有来稿免收参评费。因人力有限,恕不退稿。
三、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 2023年12月31日止,以当地邮戳(或快递收签日)为准。
四、评审评选
1.由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赛组委会组织实施评审评选。①拟从来稿中,评选出优秀书法作品200件、中国画作品100件、其他艺术作品30件参加展览,并从中评选产生特等奖、金银铜奖和优秀奖,具体将根据来稿和评审情况适度调整;②拟从作家、诗人创作的礼赞和也健康科技及有关和文化内含的诗文词赋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被书画艺术家选中书写,特设“和璧奖”;③其他艺术门类酌情增设。
2.书画艺术类:拟设特等奖两名:奖励价值五万余元的和也磁疗床垫;拟设金奖四名:奖励奖金一万元+和也磁疗枕头;拟设银奖六名:奖励奖金五千元+和也磁疗枕头;拟设铜奖十名:奖励奖金三千元+和也科技健康护身系列产品一套;拟设优秀奖若干名:奖励和也科技健康护身产品一套。
3.文学类:据征稿情况,另设置规格。
五、入展待遇:
1.向获奖、入展的优秀作者颁发荣誉证书、收藏证书、奖金、奖杯及和也健康产品;
2.入展、获奖者均获赠《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赛优秀作品集》一部;
3.特邀支持单位领导、部分评委、海外书画艺术机构代表及获奖、入展文艺家莅临开幕式,出席相关和文化与艺术论坛,联谊交流;
4.获奖、参展作品将在“华文作家网”“中华国粹在线”网站永久展出,大展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大展的进展情况;
5.《艺术世界》专刊及主协办相关媒介,开辟特辑、专栏,全力推介参展优秀书画艺术家。
6.获奖、入展的文学艺术家,发起媒体联盟聘为签约画家、书法家、作家、诗人等。
六、收稿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土桥西区4-5112// 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赛组委会秘书处(邮编:101100)
收稿人:房荣丽 陈琳 联系电话:010-61507559 /18510072519
大展专用网址:www.hwzjw.cn 大展专用邮箱:WXTXLM@126.com 大展专用公众号:zjbwxgj )
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赛组委会
2023.7
请下载登记表:
一、和文化经典词句诗联集锦
和文化经典词语
和谐、和合、和睦、和平、和乐、和气、和顺、和美、和善、和德、和生、和悦、和煦、和约、和议、和亲、和缓、和局、和弦、
平和、调和、中和、温和、祥和、讲和、缓和、温和、柔和、随和、求和、奉和、共和、
和为贵、和其正、亲和力、致中和、合家欢、共和国
和而不同、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衷共济、
和盘托出、惠风和畅、和即乐本、和实生物、和合共生、和合共赢、
和合为尚、和睦同心、和成天下、和谐共衡、和而内生、和而共灿、和者阔行、和得天真、和风细雨、和气生财、和睦相处、
风和日丽、民和年丰、时和年丰、协和万邦、协和齐灿、以和为宗、家和业兴、
惠风和畅、会通和合、曲高和寡、
中正平和、宁静致和、无中不和、一唱一和、一唱百和、无音响和、上下颌和、贵中尚和、心平气和、理直气和、此唱彼和、地利人和、一倡百和、政通人和、
璧合珠连、公平合理、合二为一、合情合理、开合自如、劳逸结合、不谋而合、合而为一、情投意合、齐心合力、天作之合、通力合作、一拍即合、一团和气、珠联璧合、中西合璧、百年好合、公道合理、
天人合一,志同道合,
兼善共赢,多元共创,见贤思齐,守正出新,包容互鉴,与时偕行
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厚德载物,厚德载福,命运与共,不忘初心,求同存异,天清地宁,天道酬勤,宁静致远,宁静致祥,道法自然,道不远人,上善若水,向善其群,海纳百川,天下为公,韬光养晦,玉韫珠藏,三观中正,观海听涛,物华天宝,心若菩提,
春华秋实,茶禅一味,福寿康宁,龙马精神,
......
和文化经典辞句
“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传》)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子路》)
“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仲尼燕居》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孔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荀子·天论》)
“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荀子·王制》)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管子集校》第八)
“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和合”二字联用,最早见于《管子·兵法》)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淮南鸿烈集解·氾论训》)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国语·郑语》记述了史伯关于“和”的论述)
“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国语·郑语》)
“咊,相应也。”(《说文·口部》)
“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
“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强调)
“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田北湖《论文章源流》
和之名人名言
1.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罗曼·罗兰
2.讲述生活则声音没有不和谐的。——英国诗人柯尔律治
3.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赫拉克利特
4.没有那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的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
——Carus,Paul
5.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6.美在和谐。——赫拉克利特
7.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8.青春似一日之晨,它冰清玉洁,充满着遐想与和谐。
——夏多布里昂
9. 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它的和谐。
——三毛
10.世界就是一座供奉不和谐之神的巨大神庙。——伏尔泰
11.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12.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13.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14.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15.“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16.“'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国外也讲和平、和谐;也讲联合、合作。但是,把'和'与'合'两个概念联用,是中华民族的创造。”——程思远:《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
17.“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黑格尔:
18.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
19.“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造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论述和合文化
20.中国有一张牌,就是“和”文化。——纪连海
21.“和文化”是中国之根、之始、之路径、之彼岸。——单霁翔
和为贵,谐为美!
相与和而共政事
人人为和合,和合为人人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
新创楹联
上联:家和万事兴;下联:国和百业旺
横批:孝德和善 积健为雄 谦和朴诚 贤孝信笃
方兴博爱,钱财有道;
志燦华雯,彦俊寄情。
(简释:秉持的博爱之心,方兴未艾,遵循着生财有道之理;恢宏的志向如五彩卿云绽放光彩,表现岀一代俊杰贤达的卓越情怀。)
方略燦雯华,志重仁和投善爱;
孝贤明彦理,钱流洪脉启财源。
(简释:人生及创业方略,如绽放光华的朝云,根基之本在于投入了仁义丶和善及爱心;孝贤之德,标示岀俊彦人物的高尚情怀,才涌动岀财源洪脉,长流不息。)
方针铭孝善,钱广情高岂撼志;
财路绽华章,雯明爱笃可生威。
(简释:孝善乃值得铭记的行为方针。财富再多,因持有高情宏怀,难以撼动初心夙志;创业生财之道,已经谱写了一曲华章。心持朝云一般的爱心,自然产生让人宾服的威望。)
上联:孝行天下,善交四海恩缘厚
下联:德化人伦,和润千秋世谊长
上联:孝为首,和是情,传承大爱;
下联:德润心,善灵性,秉奉真诚。
上联:和乃春风润物,善行天下;
下联:孝如甘露洗心,德重人伦。
上联:忠笃朴诚信实,孝悌温良真善美;
下联:谦和礼义仁贤,勤劬恭俭洁清廉。
(全国首届联坛十秀人物之一、嵌名对联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创造者丶保持者,国家版权局公布书法字体"牌匾体"代表人物,中国楹联学会原秘书长、副会长王庆新撰。)
上联:和养淡怀 风清月朗,
下联:善增雅量 海阔天空。
上联:孝善双雯 爱我中华前似锦,
下联:德才并彦 欣君和也治有方。
横批:盛世鸿程
(李月 撰)
上联:常念普众福祉方谦和也
下联:心系万家康泰正觉祥焉
横批:天清地宁
上联:咸孝齐衡达兼济
下联:积善共赢和阔行
横批:和孝善美
(张富英 撰)
百代孝行辉日月;
一团和气满乾坤。
文化古今秉一团和气;
德辉日月扬百代孝行。
秉一团和气;
扬千年孝行。
(癸卯小暑 张脉峰 撰书)
和也企业文化和理念选粹
诚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
“和孝善” 公信力 名优新
和也鸿运 创新创业 稳健致远
福大众、兴万家
撒播爱心、温暖他人 岁月峥嵘、初心依旧 不止享睡、更享健康
有健康才有未来 科技成就健康生活让天下人睡出健康来
以磁赋能健康、用心守护家人
寻传统文化之根、探科技创新之秘
美家美户美人间、好人好梦好床垫
“和”之源起与含义
1、“和”字起源
汉字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和”字也不例外。“和”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两种写法。一是“”,解释是“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一是“”,解释是“调也,从龠(yuè)禾声,读与和同,户戈切”。前者是应答、应和的意思,后者是调和的意思。由于汉字的发展,逐渐由篆书变为楷书,写法都趋于简化,现在就只剩下“和”字,也就是说两者通用了。“”字演变为“和”,而“”则演变为“龢”,但此字现已不用。
其实,二者都是由“禾”发展而来的。“禾”的甲骨文写法是“”,是个象形字,其上端是个下垂的穗子,中间有叶子,下部是根。发展到金文则写作“”,与甲骨文的写法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更像成熟的庄稼,那向左弯垂的穗子,沉甸甸的,多像成熟的稻谷。小篆“”也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笔画均匀圆润一些而已。后来许多与禾苗庄稼有关的字都用“禾”来作偏旁,或由“禾”发展而来。
至于“口”字旁在左在右的问题,汉篆中一般“口”作偏傍都写作“”放在左边,可能是怕与汉篆中的“私”相混吧。因为汉篆中“私”的写法是“”,特别是汉印中的“私”都写作“”,如图所示
另外,从产生上看,“龢”出现要比“和”早。“龢”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
而“和”在汉代才出现。可能也是因为社会进步的需要而简化的。是小篆的“和”字,意思是“调也”,也就是和睦的意思。
2、和字的含义
1、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龢”的省略,表示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造成不同声部的乐音美妙谐调共振。和,金文(口,说话)(禾,即“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谐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
2、金文异体字,以“言”(说话)代替“口”(说话),明确“言论不同而协调”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3、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汉语词语“和谐”中,“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和”字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尤其是道教哲学)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国语·郑语》记述了史伯关于“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这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和世界普遍认同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拓展资料:
和,中国汉字,音hé。作为连词,意思是“与”,也可作动词,表示应和或搅和。也表示连通。作为形容词,是指不同事物或方面的相互关系是令人满意的,知道的人都皆大欢喜的一种状态。例如:和谐、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平.....在列举时和通常加在最后一个列举项前面。“和”是社会学和美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和”字主要含义有: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平息争端等。“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浩繁的汉字中,“和”字是一个结构简单、人人共识的字,但是它却又是一个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字,它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一个“和”字的三次呈现,并非单纯的印刷技术的象征性表演,它既表达了中国文字从篆体到宋体、从宋体到简体的演变历程,又传递出中国“和文化”的核心理念,向世界宣扬了今日中国以和为贵的友好姿态。
“和”字演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比印刷表演展现得更为复杂。在“和”的古体形态里,它是一个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分别写作“龢”,秦统一中国规范文字后,篆体的“龢”被简化为左边“口”右边“禾”即“咊”,汉代隶书流行以后,“和”字的写法变为左“禾”右“口”,一直传承至今。
和的理念与内涵 “和”的理念源远流长,且不同于其现代的意义,比其现代的意义更为宽广、深刻。在《辞源》里“和”就有“调”、“顺”、“谐”、“合”等多重释义,可见“和”在传统思维中却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为人所忽视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约公元前七世纪),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著名命题,指明了系统的和生性思想。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以他平他谓之和”,即要求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和谐,如“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国语·郑语》)。
在古代思想论战中,就出现了“和同”之争,这些都标志着传统“和”思维的发端。后来晏婴进一步提出了“和与同异”、“否可相济”(《左传》昭公二十年)的思想。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在其演化中可有以下四重涵义:
(1)和谐,阴阳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促成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或对立面的和合体;
(2)调和,使不同的因素相协调相和解,维系着事物的有序运转;
(3)中和,强调“适度中节”、“以他平他”,有制衡的动态功效;
(4)和合,强调“天人合一”与“阴阳之序”,是变易的矛盾双方运动转化的目标与归宿,相反相成,相竞相用的结果合归于新的统一体。
以上意义的挖掘使我们对“和”的内涵有了较全面的理解,透过太极图那和谐圆融的系统图式,使我们对“和”的本义有了更直观的意会:“和”就是太极图的圆圈,是维系阴阳鱼对立统一的矛盾和合体。“和谐”、“调和”、“中和”、“和合”思想可以说抓住了“和”的本质,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精髓——“和”思维的矛盾整合观。
(《道德经》四十二章)其“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的思想也是“和”思维的宗旨。庄子指出:“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荀况提出:“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的观点,并认为“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荀子·王制》)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易经》中兑卦第二爻爻辞为“和兑,吉”;《易传》更进一步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的思想。到《论语》中孔子以“和”来区分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并进而由“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倡导一种“中和”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一章这可以说是将“和”单独提升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思维范畴,并高扬“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仲尼燕居》)的“贵和”精神,强调“和”的大用。究其根本,乃是强调“和”的整合功能,调解矛盾诸方面,使之趋向动态平衡,从而实现囊括自然人事为一体的“天人和合”境界。自先秦以后,沿孔孟之道儒家着重发挥了这一思想,到董仲舒那里定格成“天人感应”的大一统体系。
在魏晋南北朝兴起的自然与名教的论争中,郭象以“独化论”来消解二者的矛盾,实现名教与自然的致“和”。盛唐时十分注重“和乐”的社会功用,整个宋明理学与心学中,“和”思维通过道器、理气、心物的对立,然后在形而上的理性思辩或良知践履中达到“和”解.基于封建社会太平治世的需要,特别在礼教中加强“和乐”教化,规定名分等级,通过各司其职各就其位而“不越礼”、“不逾矩”。
甚至明清时对“和”字崇尚到连皇宫大殿也要贯以“太和”、“中和”、“保和”命名。近现代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大都号称“共和国”(“共和”的古典义是指“相与和而共政事”,其现代义是指政治民主),就是要体现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主平等与普遍和谐。不用说上流社会的旨趣,就是普通百姓也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顺”、“和美”、“和平”、“和睦”、“和谐”,乃至造反也要贯之以“义和”。从而使这种传统“和”思维的矛盾整合观渗入社会生活的深处。中国人就用这种矛盾整合观来认识和把握事物,并自觉不自觉地以“和”思维行事。
传统“和”思维由来已久,思想认识源渊之外,还有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正像“易”思维的阴阳转化论的形成一样,“和”思维的矛盾整合观亦扎根于中国自足自适的农业经济和代代相因的宗法政治。正是这种深厚的小农意识和宗法观念也促成了“和”思维的确立。从地理上看,古代中国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农业文明形成了稳定保守、自我进化的华夏文明圈,这不正是“和”思维的一个现实模型吗?封建的政治经济巩固了男耕女织的生产地位和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以家族为核心家国同构而展开了一系列日常伦理规范,这又为“和”思维的形成铺设了现实生活的温床。
从此中国人就顺着“和”思维的理路去整合世界,直观笼统地圈定认识和实践对象,把其当作一个整体系统,以矛盾整合观的“和”思维方式把握并创建新事物。反过来,这也就促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模式和自足循环的经济框架及和谐审美的文化形态,从而形成了独立于西方的自足的中华文明系统。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侵入,两种文明相撞的结果客观上使中国社会进入到“不和”的状态。于是激起一代代中国人放眼世界,吸收消化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新文明,从而改变了旧中国的命运,实现了中国社会新的“和”态——人民共和国。甚至在西方思潮盛行的现当代,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系统观树立的今天,中国传统“和”思维与“易”思维一样依然根深蒂固,牢牢地渗入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成为真正独具中国特色的矛盾整合观。
儒家“和”的文化内涵
1、儒学“和”的五种内涵
《说文·口部》对其的解释为:“咊,相应也。”由此可见,“和”的基本义为“应声相和”。从词源学的角度对“和”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其与“龢”、“盉”二字有着深厚的渊源。可能因为“龢”字表示乐器,因而“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表示乐音的“谐和”或音程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和”字是在吸纳了“龢”、“盉”二字之义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从而具有了调、谐、和谐、和睦等义。郭沫若持相似意见,他认为“龢”为正字,“和”为后起,并说:“龢之本义必当为乐器,由乐声之谐和始能引出调义,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申出相义。”到春秋时期,“和”在儒、道、墨、法等先秦各家的论著中都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其意义也从音乐领域进一步延伸到政治、伦理、艺术等领域,呈现涵义多元化的倾向。这一趋势在此后得到继续发展,“和”字逐渐涵盖了(具有动作意味的)调、谐、谐和、协调、(具有描摹或修饰含义的)和谐、谐调、适中、恰好、(用以拟状的)和睦的状况、和谐的境界等义,另外还具有主动的“应和”义。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辨别出“和”几种主要的用法:
(1)“和”的价值观内涵——“和谐”
作为价值观的“和”,是“和”字最主要的用法,一般用作形容词,表示“和谐”、“和睦”、“谐调”、“和悦”,或者用作名词,表示和谐的状态或境界。“和”的这种用法暗含着不同甚或对立因素或事物的互补式共存与共处的意思,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因此常以行为目的或目标的形式出现。例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种意义的“和”常与“同”对举,在对比中彰显其价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2)“和”的方法论内涵——“融合”
“和”还是达到价值“和”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左传》记载,齐景公有一个叫梁丘据的宠臣,齐景公认为只有他和自己“和”,晏婴对此进行了反驳:“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引发了他与齐景公之间的一段有关“和”与“同”之辨的对话: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这个例子中,“和”成为了一种手段,其所反对和避免的是“同”所带来的弊端:“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在晏婴看来,让不同的因素和谐地互补与共存(方法论的“和”)才是达到味美、声美的途径,也是治国时取得“政平”的手段:“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3)“和”的认识论内涵——“(主客)契合”
主体在认识上达到与天地本性的契合,也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便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和”。例如,庄子体悟“天地之德”的“天和”:“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庄子·天道》)另一个例子是解释《周易》诞生及应用过程的“观变”-“立卦”(“生爻”)-“和德”-“尽性”:“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传》)
(4)“和”的过程论内涵——“合构”
“和”字的本义具有很强的动作性,转化为价值观意义上的“和谐”、方法论意义上的“融合”、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契合”后,依然没有丧失其过程性,或曰构成性。这种过程性的意义在作为方法论、认识论的“和”中均有体现。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道”不是任何具体的事物,而是通过“和”这一手段与方式在生生不息中体现出来的“道”。此例中的“和”具有明显的生成性与过程性。这种意义也可在对“同”和“异”的分析中被理解:“同”字强调的是相同、同一、一样,与“和”的意义大相径庭,“和”字的和谐之义常常是建立在异质因素共存的基础上,因其不同,所以需要调、需要谐,最后才会有和,这与重均质性的“同”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同是指事物在各个层面上的无差别的同一性,常为对静态的现象或本质的描述,并不涉及动态的生成性的过程。而“和”因其需要调谐,因此表现出一种过程性,这一点在晏婴的“和与同辨”中就可以看出来。晏婴以作羹为比喻解释“和”的功用,但“和”并没有办法脱离其所处的过程,所以晏婴要解释“和”,得先描述作羹的过程。在这动态过程中,水、火、醯、醢、盐、梅各元素以一种适当的比例相互为用,最终才能形成“和”。
(5)“和”的存在论内涵——“和生”
“和”还有与“合”十分接近的意义,表示“阴阳和合”,因而具有一定的存在论上的意义,不过此义较弱,不如以上几种含义来得明显。例如,《淮南子》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淮南鸿烈集解·氾论训》)第一个“和”作为万物的生成方式,具有存在论的意义,正如汉高诱所注:“和,故能生万物。”(《淮南鸿烈集解·氾论训》)第二个“和”表示物自身的和合结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存在论意义。此外,庄子的“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也具有微弱的存在论意蕴。不过,庄子例子中的存在方式不是从普遍意义上讲的,而只是可供选择的一种(理想的)人类生存方式。
“和”字的多重意义在具体使用时通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完全区分开来。正如上文所讲,作为方法论、认识论的“和”与作为过程论的“和”就经常出现意义的交叉与重叠。这种多重含义混合使用的另一种用法就是“和”在一段话中先后出现数次,数次用法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有意义的关联性,最常见的是因果关系和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的特征。《国语·郑语》中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这里,第一个“和”主要表示“不同因素或对立面的共存”,是“生物”的条件,同时也含有“阴阳和合”的意思,表示“生物”的途径与方式;第二个“和”既可表示“以他平他”这一手段与过程,也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这一手段与过程带来的和谐结果或导致的和谐状态的含义。“和”的意义在这一语言“流”中也流动起来,在汇合了各意义的“支流”之后形成了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意义“洪流”。
简述儒家“中、和”之道
儒家中和之道是指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中”就是在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没有升起时的状态,那是宇宙人心的本来(天下之大本);情绪升起后能控制不要过度,就是修行的大道(天下之达道)。看上去好像很简单,其实里面隐含了很深的道理。
扩展资料:
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
儒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要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和’代表和谐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控制,一种节制,是儒家强调的为人处世之道。《论语·雍也篇》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中庸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不偏不倚,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也不主张偏胜于质。作为君子,既要充实自己,修身养性,又要推销自己,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虚名,君子求的是名实相符,既不妄取虚名,也不埋没自己的才华,是在文与质之间寻求和。
1、同“ 中龢 ”。《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 颜 与 冉 又不得。” 颜师古 注:“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2、.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释: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发自本,叫做和。中,天下最大的根本(务本);和,天下能达到道的(乐本)。君子的达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得到养育。中庸之道,不偏不易,务本、固本、乐本的处世原则。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明唐顺之《廷试策》:“陛下敬一以昭事,中和以立极,宜乎休徵至而六沴消矣。”
3.中正平和。
《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杨倞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朱自清《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
4.道教语。指元气。
《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本指中正、平和。以后引申为符合中庸之道的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种原则。儒家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了。中和是以中国儒家哲学为灵魂的审美形态!它要求在日常人伦中表现出以忠孝友悌为内容的君子人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纪中和
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和之美: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亦即情理统一、情感表现遵循理性规范,是中和之美的理想情境。《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情感抒发是人的本性的正常流露,但又必须“中节”,受到一定节制,符合理性规范。这就是说,中和之情不能过分剧烈,不能愤激狂放。所以,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强调:“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指的就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保持心境的平和,不急不躁,情绪静稳。
什么是“和”文化
1、“ 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
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
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扩展资料
(1)简介
中国要创建和谐世界,首先要创建、发展、提高与普及和谐文化。和谐的内涵是和谐文化与其它文化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和谐文化中的全部思想理念,如:真理、价值、发展、审美、道德、理想等,都是以和谐为前提,建立在和谐内涵的基础之上,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相融共生,取长补短。这蕴含了中国的普世价值观“和”——平等共事,和谐共处,多样共存,合作共赢。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家和万事兴、国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和谐文化培养人,是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关键。胡锦涛同志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论述不仅涵盖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和谐,更在于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基础上实现的全面和谐,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可持续性。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和谐。建设和谐文化,需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2)含义
从哲学内涵看,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之总和,同时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符号的物化状态。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质量。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系统。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3)形成
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认同和向往。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出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形态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形态方面的内容。就思想观念而言,和谐文化体现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就制度规范而言,和谐文化体现着人们在和谐观念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规范。
(4)途径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内涵的分析,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既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也要不断坚持科学创新;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建设和谐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广泛性。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不可能引领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可能性。先进性在广泛性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应当以先进性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和文化就是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指汉族和合文化,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名词。“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张教授要突出这一点,就在“和”后面加了“合”。他整理国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这一精神加以阐发,而其弟子跟起,成一时风气,而有和合之学焉。其和合学,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
拓展资料:
形成发展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易经》和字凡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而合字则无见。《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
《国语·郑语》并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这与“同而不和”,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的专一观念形成对照。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管子》将和合并举,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管子集校》第八)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谐,和谐所以团聚,和谐团聚,就不会受到伤害,给和合以高度重视。
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之心,所以“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
《易传》提出十分重要的太和观念,讲“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卷一)。重视合与和的价值,认为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因此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概而言之,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和合文化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是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防止因过度的矛盾斗争而破坏了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础,使得事物的发展停滞不前。
这表明,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比如阴阳、天人、男女、父子、上下等等,相互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五教和合、五行和合等等。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天地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作大量观察和探索,从而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对和合现象作本质的概括,由此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和合文化得以产生、流传和发展,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观念。而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较能够反映和合文化的本质,而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人)之间,都可以用“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来加以概括。
秦汉以来,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保留各家的鲜明特色和个性。不仅世俗文化各家各派讲和合,而且宗教文化也讲和合。宗教文化与世俗儒家文化之间也讲和合,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融合,相互吸取,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合思想自产生以来,作为对普遍的文化现象本质的概括,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个时代、各家各派之中,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
时代意义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加强对和合思想的研究和推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思维方式上有助于纠正以往“斗争哲学”的偏差。和合文化不是不讲矛盾、斗争和冲突,而是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解决矛盾、冲突,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把斗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吸取各要素的优质成分,择优汰劣,促使新事物的产生,即由旧的和合体发展为新的和合体,由此而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这种取代单纯“斗争哲学”的和合思维方式与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实践相适应,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对内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充满了竞争,有竞争就有矛盾冲突,就有成功者和落伍者,就带来差异、矛盾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安定团结。我们看到随着经济在竞争中发展,整个社会逐渐走向经济与市场的一体化;竞争是为了发展,是为了繁荣,但也需要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共谋发展,把各方的利益都融和进去,而不可偏废。整个社会经过由相互冲突,到解决冲突,化解矛盾的过程,合理满足各方的利益和要求,这样就可以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3.对外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潮流,提供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当今国际社会进入了后冷战时代,对当年的军事竞争变成了经济竞争;民族主义抬头,民族纠纷增加,面对这些差异和矛盾,亨廷顿提出了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将由文明冲突取代意识形态及经济冲突,强调西方文明应防范儒学与伊斯兰两大文明的联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优越论”在新形势下的翻版,旨在以西方文明排斥其他文明,抹煞各种文化相互间的交流、吸取与融合,将文明的差异极端化,企图以西方文化及价值观为标准来规范当今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这与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走向极不协调,因而遭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反对。事实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有好几千个民族,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不能只有一种模式、一种要求。国际社会应该是多元而又互补的,即冲突又相交流的。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矛盾难以避免,但不应诉诸武力,而应以和平的方式化解冲突,摈弃冷战思维。在这方面,中华和合文化可提供解决冲突、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共同发展的思想理论的指导,提供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使人类文明和文化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中,相互吸取优长,融会贯通,综合创新,而共同创造21世纪人类未来的文化。
4.有利于推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实现中华民族及海外侨胞的大团结。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指引我们顺利解决了香港问题,完成了香港回归。中国的完全统一已为时不远。“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结合新的时代发展的形势,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与中华和合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也有某种契合的因素。“一国”可理解为“和”,“两制”即是“不同”。既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之差异,又以“和”来统一之,和合差异,而不抹煞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国两制”与“和而不同”是相互沟通的。因此可以说,与中华和合文化相契合的“一国两制”构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宣传和论证中华和合文化、“和而不同”思想与“一国两制”相契合的关系,容易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及海外华人的大团结。
参考资料:和合文化 (汉族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的含义是指汉族和合文化。
一、和合的基础是“真”。有不同才有和合,这是朴素又基本的哲学道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便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个人的内外和谐、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以及人和自然和谐的多个层面。“天人合一”其实是一种矛盾统一,对“真善美”大的追求是一致的,可每个人的实际和个性又不同。
“天人合一”就是用这个大的境界来包容并引导所有个体的真实,并不是要消灭这种个体的真实。更为精妙的是,这种思想的主流更多以为只能通过个体的真实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通俗地说,只有承认真实的欲望和其核心代表的利,才能产生和合和其核心代表的义或美。
二、和合的形式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包容和共享。形而上学是人类的一进步,但形而上学往往容易走向“非此即彼”的极端。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座标,为几千年的封建留下一些活力空间。
和合文化包含着中国传统的阴阳纵横哲学基础,阴阳纵横哲学就是在宏观上以事物的二方面或多方面来认识,在微观上以更大的纵横座标点来修正利弊。中国传统的阴阳纵横哲学具有很多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合就是在矛盾中寻找统一,以整体包容个体,以个体共享主体。
三、和合的最高标准是“美”。和合在殷周时期是单字,尚未联用。和是好多事物放在一起会产生新的变化,和是过程,本义包含新的变化。合是变化的结果,包含对新的变化更加美好结果的要求。周易中有“太和”之说,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变化,符合科学的话,就能找到一种变化的度,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最美好最有生命力的。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不易的出处。展开来说,古人言“圣人不动情”即内心不发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始终是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此为中的状态。动情时,也始终用平静安宁祥和的内心来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牵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标和修行标准。
建议:天地人,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三个物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三就是天地人。人死后与地合二为一。活着的人与天相互影响、相互斗争,活的好的人与天合二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活的不好的人,与天斗斗不过,最后与地合二为一。到底如何与天相处,圣人云:顺势而为。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例子:坐船向下游行驶。一个人打伞在雨中行走。冬天穿棉袄。
天人不合一例子:逆水行舟,冒雨走夜路,冬天穿背心。结合如果?可想而知。
天也代表环境或他人如:夫妻恩爱,团队精神,山间小屋,人养狗、狗护主。都是天人合一的例子。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至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而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
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具体内容
中庸之道同《大学》之道一样,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篇就是在讲性。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讲情。《中庸》是主张内中,外和的。为什么要说喜怒哀乐,不说一个喜字或其它一方面?因为古代的“和”必须是多元构成,“物一不讲”。接着《中庸》引用了大段孔子的话论述中庸,归纳起来有时中、中正、中和三种。时中就是因时变化以求其中,孟子赞扬孔子“圣之时也”即此意。中正,一是认识论,要客观;二是思不出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是讲秩序之正。中和则是一个外在的和谐状态。《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不过,中、和有主次。中是内,是本,是体;和是外,是末,是体,没有中,便没有和。这是中庸之道的内容。中庸之道绝非不偏不倚的调和之道,孔子并非不讲极端,而是主张以他平他,例如宽猛相济,就是这样。所以不偏不倚是假中庸。
把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具体地说就是所谓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三重等。
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一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备焉。
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主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之道除了上述三条主要原则之外,尚有信友、亲亲、诚身、明善等原则。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文化
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袁家军作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0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时,袁省长提出了“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挖掘阳明文化、和合文化等丰富内涵”的重大举措,令人期待。阳明文化已为大家所熟知,并成为了浙江的重要文化标识,而对报告中提到的“和合文化”,大家则相对比较陌生。那“和合文化”是什么?它与浙江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两字最早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原义是声音相应的意思,后来演化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等。“合”,原义是指上下嘴唇合拢的意思,后来演化为汇合、结合、合作、凝聚等。
到了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和合”成为一个整体概念。秦汉以来,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和合思想自产生以来,作为对普遍的文化现象本质的概括,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个时代、各家各派之中,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但 “和合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名词,则是近现代的事了,它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著名学者钱穆、张岱年等也均有深入的研究,以图揭示
其内涵、本质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并探讨其影响和现代意义。
和合文化基本内涵从“和”与“合”两字字面上就可以体现出来,概括起来主要是二方面:一是承认各个事物各不相同,比如阴阳、天人、男女、父子、上下等,相互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五行和合,等等。和合范畴显然比一般性地提和平、和谐或合作、联合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泛,层次也更深入。而之于当代,“和合文化”最为显现的定义就是“和谐”二字,只有重视和与合的价值,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才能顺利发展。
而和合文化的发祥地据传就在浙江的天台山,其“因缘”来源于“和合二仙”的民间传说。相传唐代有寒山、拾得两位高僧,他们均出身寒门,先后在天台山国清寺受戒为僧后,他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他们分别以盛着素斋的竹盒和红艳的荷花相赠,后来,人们称拾得为“和(荷)仙”,寒山为“合(盒)仙”。这两位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后来改名为闻名中外的寒山寺。 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千百年来,和合文化不仅仅影响着天台人,“和合文化”还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或漂洋过海、或爬山涉水,前来探索、前来感悟。随着时间的洗礼,“和合文化”历久弥新,焕发出了别样的魅力。
和合
和合文化的发祥地据传就在浙江的天台山,其“因缘”来源于“和合二仙”的民间传说。相传唐代有寒山、拾得两位高僧,他们均出身寒门,先后在天台山国清寺受戒为僧后,他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他们分别以盛着素斋的竹盒和红艳的荷花相赠,后来,人们称拾得为“和(荷)仙”,寒山为“合(盒)仙”。这两位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后来改名为闻名中外的寒山寺。 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寒山与拾得并称“和合二圣”,时至今日仍是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
和合文化 - 汉族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指汉族和合文化,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名词。"和"为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张教授要突出这一点,就在"和"后面加了"合"。他整理国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这一精神加以阐发,而其弟子跟起,成一时风气,而有和合之学焉。其和合学,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
大陆关于中国哲学的一些研究者多有成一家之言的打算,张立文先生是其一。有欲成新道家者,有欲成新儒家者。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
正因为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故引起了当代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海内外人士均对中华和合文化作了研究,以图揭示其内涵、本质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并探讨其影响和现代意义。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多年来从事中华和合文化的研究,在海内外演讲、介绍中华和合文化,共发表研究和合文化的学术论文十数篇。在此基础上,于近期出版了78万字的研究专著《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下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一书,标志着他的和合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张立文教授在他的和合学研究中,对中华和合文化的源流作了深入的考察;对和合与和合学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明确界定;对和合学的体与用作了详尽的论述,完整地展现出他对中华和合文化的理解,为今天的人们了解、研究和弘扬中华和合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著名思想史家、台湾学者钱穆对中华和合文化深有研究和心得。他并不否定文化冲突和文化变异,但他所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融和精神。他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162页)并指出:"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钱穆;《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7月初版,第51页)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钱穆以他自己的眼光考察了历史和现实的中西方文化性格和国民性格,指出:"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们人的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大陆喜欢合,台湾亦喜欢合,乃至……全世界的中国人,这都喜欢合。"(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国民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再版本,第27页)
著名哲学家、中国思想史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重视研究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对天人合一思想作了深刻剖析,他指出:"合有符合、结合之义。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语。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对当前开展的和合文化研究,张岱年先生作了充分肯定。他说:"近来许多同志宣扬'和合'观念,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两个字表示,称为'和合';用一个字表示,则称为'和'。……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张岱年:《漫谈和合》)
著名思想家、东方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对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命题作了深入研究和新解,甚至认为"天人合一"的命题不仅是中国,而且亦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他指出,"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季羡林:《21世纪文化瞻望---"天人合一"新解》)并揭示了在西方文化的主宰下,世界范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酸雨到处横行,淡水资源匮乏,大气受到污染,臭氧层遭到破坏,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灭种,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这些灾害如果不能控制,则用不到一百年,人类势将无法生存下去。面对危机,季先生提出挽救的办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
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十分重视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和谐观念,并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争取"和平共处",必须实现"共同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就要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扩而大之,就是要调整好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的关系。同时也要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和谐'观念的资源。"(汤一介:《世纪之交看中国哲学中的和谐观念》)汤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和谐观念由四个方面构成,"这就是说,由'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普遍和谐'的观念。"(同上)汤一介先生认为这四种和谐构成的"普遍和谐"观念,即是"太和"观念。所谓太和,《周易·乾·彖辞》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是说,天道的大化流行,万物各得其正,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著名社会活动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组委会主任程思远先生为了弘扬和普及中华和合文化,不顾年迈,撰写专文《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程思远副委员长指出:"'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国外也讲和平、和谐;也讲联合、合作。但是,把'和'与'合'两个概念联用,是中华民族的创造。"(程思远:《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人民日报》1997年6月28日),程思远副委员长主张,"弘扬中华和合文化,需要澄清国内国际的不正确认识,以保证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得到完整的继承和弘扬。"他指出:"国内一直有一种看法和说法,认为提和合就是抹煞矛盾,抹煞斗争。一提到'和'或'合',就自然联想到不搞斗争,就将其与矛盾、斗争绝对对立起来。说得严重点,这是'文革'遗毒的表现。事实上,和合文化不仅不抹煞矛盾和斗争,而且本身是矛盾学说和斗争学说的展现。"他认为正是由于有相异物质的存在,才有相互和合事物的产生。和合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矛盾的斗争和融通过程,这两者不是对立的。
著名哲学家、《求是》杂志总编辑、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执委会主任委员邢贲思教授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揭示了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的现实意义。他说:"面对我们争取国际和平环境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时代背景,面对国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大联合、大团结,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最近一批新闻单位和学术机构发起和开展了'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这个工程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认为,深入开掘和研究中华和合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发挥其文化凝聚力,有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和道德水平;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助于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价值评判标准,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潮流。"(邢贲思:《中华和合文化体现的整体系统观念及其现实意义》)邢贲思强调:"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和合',并不否认事物的本来矛盾和进行必要的斗争。"他认为"和合"不是等同,更不是社会领域的"无冲突境界",而是通过矛盾的克服,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即和合状态。从这点上说,和合文化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矛盾并正确掌握斗争的尺度。我们推动事物的矛盾转化,正是为了促使新的事物即新的和合状态的产生。
以上著名学者对中华和合文化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已产生了重要影响,必将带动和促进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并为普及和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发挥日益重要的示范作用。
时代意义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加强对和合思想的研究和推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思维方式上有助于纠正以往"斗争哲学"的偏差。和合文化不是不讲矛盾、斗争和冲突,而是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解决矛盾、冲突,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把斗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吸取各要素的优质成分,择优汰劣,促使新事物的产生,即由旧的和合体发展为新的和合体,由此而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这种取代单纯"斗争哲学"的和合思维方式与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实践相适应,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对内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充满了竞争,有竞争就有矛盾冲突,就有成功者和落伍者,就带来差异、矛盾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安定团 结。我们看到随着经济在竞争中发展,整个社会逐渐走向经济与市场的一体化;竞争是为了发展,是为了繁荣,但也需要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共谋发展,把各方的利益都融和进去,而不可偏废。整个社会经过由相互冲突,到解决冲突,化解矛盾的过程,合理满足各方的利益和要求,这样就可以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3.对外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潮流,提供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当今国际社会进入了后冷战时代,对当年的军事竞争变成了经济竞争;民族主义抬头,民族纠纷增加,面对这些差异和矛盾,亨廷顿提出了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将由文明冲突取代意识形态及经济冲突,强调西方文明应防范儒学与伊斯兰两大文明的联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优越论"在新形势下的翻版,旨在以西方文明排斥其他文明,抹煞各种文化相互间的交流、吸取与融合,将文明的差异极端化,企图以西方文化及价值观为标准来规范当今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这与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走向极不协调,因而遭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反对。事实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有好几千个民族,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不能只有一种模式、一种要求。国际社会应该是多元而又互补的,即冲突又相交流的。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矛盾难以避免,但不应诉诸武力,而应以和平的方式化解冲突,摈弃冷战思维。在这方面,中华和合文化可提供解决冲突、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共同发展的思想理论的指导,提供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使人类文明和文化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中,相互吸取优长,融会贯通,综合创新,而共同创造21世纪人类未来的文化。
4.有利于推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实现中华民族及海外侨胞的大团结。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指引我们顺利解决了香港问题,完成了香港回归。中国的完全统一已为时不远。"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结合新的时代发展的形势,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与中华和合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也有某种契合的因素。"一国"可理解为"和","两制"即是"不同"。既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之差异,又以"和"来统一之,和合差异,而不抹煞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国两制"与"和而不同"是相互沟通的。因此可以说,与中华和合文化相契合的"一国两制"构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宣传和论证中华和合文化、"和而不同"思想与"一国两制"相契合的关系,容易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及海外华人的大团结。
什么是“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现代学者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代表人士有范敬宜、楚庄、邢贲思、张岱年等,他们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科学理解中华“和合”文化,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开展“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的意见。
一、“和合”思想的由来
“和合”,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各自单独出现。和,原是声音相应的意思;合,是指上下嘴唇合拢的意思。
以后,“和”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意;“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联合、融合、组合、符合、合作、合理等意,都有指事物的联系组合之意。
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和合”概念因此出现。《国语•郑语》较早提出“和合”范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在先秦的思想家中,管子第一个对“和合”概念作了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他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 ”,就是学习道德,所以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强大力量。这一思想被其他思想家 进一步继承和发挥。如墨子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是“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并认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成功的重要原因便是“教训臣民,和合之。”同样的概念荀子也曾使用:“ 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①诡而有所至矣。”至此,“和合”概念已基本形成。
东汉以后,“和合”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通用,成为儒、释、道概括本身宗旨的综合性概念。儒、释、道这方面的论述可以举出许多。可以看出,“和合”已被儒、释、道和我国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成为贯通宽广思想领域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同时,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和合”概念是中华文化 的独创,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和平”、“和谐”等概念国外也有,但“和合”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是 其他文化所不具有的。据我国学者考证,我国古代思想家之所以把“和合”连用,是因为“合”除了协作、团 结的意思外,更有向心、聚拢、抱团的含义,更能体现人们之间及其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整体性。春秋以来, 我国思想家即使分别使用“和”、“合”两字,也都同样用来代表“和合”整体概念所表达的意思。
概括地说,我国思想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创造和阐发了“和合”文化的精神:第一,将自然界理解成为 一个阴阳和合的统一体。第二,强调社会的人际关系要“和合”,并将此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标。第三, 强调人要与自然界保持统一,也要保持人自身的身心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家对“和合”思想已有突 出提及。近年来,一批著名学者分别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开掘了我国的“和合”文化,明确提出“和合”思想对 于我国顺利走向21世纪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当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有现实针对性。
二、国际思想界和海外华人对“和合”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十七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传到欧洲以后,就在欧洲思想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德国、法国、英国的许多著名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学家,都对中国文化大为赞赏,尤其对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儒家伦理学说倍加推 崇,被后人评价为在当时的欧洲思想界出现了一场“中国热”。本世纪以来,由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 西方工业社会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与人际关系紧张等“工业社会病”,当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再次推崇中国的“ 和合”文化精神,甚至将其上升到指导人类未来的高度来认识。
本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到中国,之后写了《中国问题》一书。他在书中说:“中国人发现了,如能被全世界人采用就会使整个世界幸福的人类生活方式,并为此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实践。我们欧洲人却不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争斗、剥削、不稳定的变化、不满及强烈的寻求破坏。导致破坏的效率主义最终只能使人类灭亡。如果西方依旧蔑视东方而不能从那里学到哪怕是很少的一点智慧,那么西方文明的行为趋向 就只能是人类的彻底灭亡”。
五十年代以后,被西方人誉为历史学巨擘的汤因比先生,更是多次阐述中国文化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数千年来,中国人在政治文化方面,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一贯地团结了数亿人民。他们显示了这种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技术,取得了在这方面鲜为稀有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当今世界所绝对需要的”。倾自己毕生精力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李约瑟先生,不仅肯定中国科技在古代世界领先的成就, 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未来中的作用十分肯定。
随着时间日益向21世纪迫近,西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应当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和合”文化精 神来弥补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社会弊端。值得重视的是,海外华人思想界也在重视发掘中国的“和合”文化 精神内涵,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著述。首先,这些思想家们认为,中华“和合”文化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整体观。 他们认为,西方思想重在分析,容易对事物作单个的剖析。而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和合”文化,是将事物 作为一个整体联系在一起作统一的理解,是一种东方的系统观、整体观。第二,这些思想家们认为,中华“和 合”文化提供了人际和谐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西方商品社会恶性竞争带来的种种人际关系弊端。第三,这些思想家们认为,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为人类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提供一种卓越的指导思想。
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不仅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更需要国际间日益紧密的经济 文化合作乃至联合。因此,在和平、和睦、和谐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和合”概念,弘扬“和合”文化,符 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也会赋予中国古老的“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以最新的时代意义。
三、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的开展状况 面对我国争取国际和平环境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时代背景,面对国内外思想界对于中华“和合”文化的 研究热潮,前不久,范敬宜、楚庄、邢贲思、张岱年等同志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科学理解中华“ 和合”文化,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开展“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的意见。
由《人民日报》理论部、《光明日报》评论部、《科技智囊》杂志社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具体实施对“和合”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邢贲思同志专门写了《关于开展“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的一点意见》,对“和合”与事物矛盾及必要 的斗争的关系,对“和合”文化的现实意义,作出了阐述。“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首先开展了“科学理解易学”的研究讨论,《光明日报》和《科技智囊》杂志都专门辟出专栏,对易经中的“和合”思想进行研讨, 邢贲思、张岱年等同志写了文章。学术界公认,易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财富和源头。但是,在当今有的科学家运用易学思想开展科学探索的同时,我国的某些落后思潮却将易学应用于现代算命。“中华和合文化弘扬 工程”开展的这次研讨强调了易学中体现的中华“和合”文化的整体思想、系统思想,公布了北京大学国情研 究中心和《科技智囊》杂志社对此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几个月来,《光明日报》和《科技智囊》杂志社收到上千封来信来稿,接到上百个电话,表示对科学理解易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 心和支持。“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活动准备进一步开掘中华儒家、道家和其余学说中的和合思想。这是一 项巨大的学术系统工程,参加“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的全体同志准备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倾注到工程中去 ,在学术上深入开掘,并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和艺术形式(包括建筑、雕塑)宣传“和合”文化,将这个工程持 续地开展下去。
婴儿的四大秘密
生命有三个要素:精、气、神;养生有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而一个人精气神最旺盛、最和谐的时候就是婴儿时期。所以养生就是要向婴儿学习,就是要“复归于婴儿”,就是要恢复到婴儿那样精气神充足的状态。
婴儿的精气神最充足,这个秘密是老子发现的,老子发现婴儿有四大秘密:
第一大秘密叫“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婴儿能做到毒虫猛兽都不来伤害他。比如说狼孩的故事,凶狠的狼看到婴儿的时候,也不会去伤害他,而是把他喂养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个人在婴儿阶段是最纯真、最天真的时候,他面对再怎么凶狠的猛兽、凶狠的鸟都不会去反抗,而会照样用善意的微笑来对待它们,所以毒虫、猛兽、攫鸟都不会来攻击他。这就是因为婴儿的天真——婴儿的第一大秘密,天真就是“精满气足神旺”的最好时期。
婴儿的第二大秘密是“骨弱筋柔而握固”。有句话叫一把老骨头,人老了骨头就硬了,但人在婴儿阶段骨头是柔弱的。老子发现,婴儿的筋骨是最柔弱的,但是婴儿握出一个拳头来,却是最坚固的,什么人都掰不开。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这是因为婴儿的肝气很旺,肾精很足。因为肝是主筋的,而肾是主骨的,所以虽然看上去柔弱,但是因为婴儿没有损耗精气,精气非常足,所以握出的拳头非常有劲。
婴儿的第三大秘密是“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朘”就是指男婴的小生殖器,“牝牡”就是男女。婴儿不知道男女的交合,可是他的“朘”却经常勃起。婴儿的小生殖器经常勃起,肯定不是性冲动,那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观察得非常细微,他的回答是“精之至也”,这是肾精充足到极致的反应。
婴儿的第四大秘密是“终日号而不嗄”。我们看婴儿整天用力哭号,但是他嗓子不哑。这又是为什么呢?传说世界歌王帕瓦罗蒂曾经突然担心自己嗓子越唱越高总有一天会哑掉。这时候,他旁边有一个婴儿开始哭,哭了好几个小时,婴儿的嗓子还不哑,后来帕瓦罗蒂就从婴儿怎么哭当中发明了他自己的帕氏发音法。所以直到去世,帕瓦罗蒂的嗓子也没有变哑。那婴儿是怎么哭的?他发现婴儿哭的时候四肢都在动,身上的肚脐眼也在动,尤其是肚脐眼下方一点点,那个位置叫下丹田;还有胸口也在动,这个地方叫中丹田,就是膻中穴,道家叫中丹田;还有两眉之间,鼻根的上方,也就是上丹田,中医叫印堂穴,老百姓叫天眼、天目;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婴儿头顶有点微微地动,那里是百会穴。不但这些地方在动,而且这几个地方动的频率都是一样的,非常和谐,所以老子说这是“和之至也”。
人逐渐长大,也逐渐离开婴儿状态,不太可能真正再像婴儿一样精气神和谐。但是我们有办法朝这个方向努力,具体地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榜样,比如陈抟老祖,他一睡下去可以睡几个月,别看他睡在那里好像是消极的举动,实际上是在练功、炼精气神,只是我们没有看到。
陈抟老祖留下了三十二字睡功秘诀:“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就是说睡觉的时候看上去要像龙一样盘曲环绕。俗话说:“学道不学道,学个狗睡觉。”就是说练睡功时,要侧着身体,好像狗一样曲着身子。像狗像龙是一样的。一只手屈臂枕头,另一只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一只脚弯曲。这就是炼形。
睡功要求先睡心,后睡眼。也就是先要收心入静,然后才闭目入睡。首先要使心神不外驰,就是不能老想着外面的事情,要把心神收敛起来,这是炼神。呼吸要调匀、调细,气息自然、安定、平和,这是炼气。
古人形气神、精气神之说互通,所以陈抟老祖的睡功最终达到的境界就是精、气、神和合凝聚,结成内丹,复归于婴儿——回归到婴儿那种精气神充足和谐
的状态。
《放歌和也》选章
至真至善至美
张富英(北京)
安吉不仅名家吉祥,可谓誉满神州。大美竹乡,以其享誉的“三净之地”荣获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首个获得者,“美丽乡村”国标示范县,习近平书记“两山”理论的发祥地。
曾到这里组织过两次全国性文学采风活动,安吉已成为作家艺术家们心向往之的地方。作为活动牵头人的安吉县作协汪群主席,时刻记挂这文朋诗友的心愿,为我们和和“和也”签收。我是首次听到“和也”这个名字。
当汪群主席发来同和也主要领导商定落实活动方案的会谈照片时,我被照片中虽曾谋面,都一见如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深深为方董和蔼儒雅与贵气,傅总的慈祥和悦与喜气,以及班子成员的诚恳务实与干练所吸引。从此与“和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我对和文化的探索与采撷之旅。
喜气、贵气、皆源于底气。和也科技以其质量与责任,科学成果,量化指标,通过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生产,打造出了深入人心的品牌和其特有的良性发展的根基。这就叫底气!
特别是和也致力于用普及的方法推广科普,用健康的方法促进健康。睡眠博物馆,是座科普的 让人们重视,却常被忽视。全国近万家加盟店,就是和也科学健康理念的 推广站 让千家万户通过健康产品收益健康。这就是底气!
见过了方董,着实领略了先生身上洋溢着的谦谦君子之风。“谦谦君子 如玉”“谦谦君子,用步大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正是这谦谦君子之风,如同电磁场,矢量场、张量场,铸就了一种实业家精神。诚信是基,匠心是根,创新是本,文化时魂。唯此,才会视科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会崇尚发展而非扩展,才会将社会效益高于企业效益,并变成企业自身利益,何其和美!
和也归来,满眼和也。在济南,一个傍晚去赴宴,因事新城区,细雨蒙蒙中,也算“老济南”的我,透过车窗,竟不知去在哪条路上,探寻中,见华灯初上的路旁店面,闪过一个亲切又熟悉的名字,禁不住惊呼出来:和也。我为在家乡发现了和也加盟店而兴奋不已。于是一路开始找关于和的店名:和平、和邦、和合、义和、元和、永和……同乘的朋友笑着说我:“满眼尽和也”。
又不仅想到了北京的颐和园、雍和宫……想到了故宫的太和门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贵中尚和”来:和也。我为在家乡发现了和也加盟店而兴奋不已,于是一路开始找寻关于和的店名:和平、和邦、和合,义和、元和、永和……同乘的朋友笑着说我:“满眼尽和也”。
又不仅想到了北京的颐和园、雍和宫……想到了故宫的太和门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已经突显。《尚书》中已有对“中”“和”的深刻思考,其中《大禹谟》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到《礼记·中庸》,进一步厘定了中、和的概念和重要价值,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反映了对和的追求,这充分表明中和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境界。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未如此切实、如此神圣地进入我的心田!
和也健康科技坐落于著名孝乡孝丰镇,深受孝文化滋养。孝悌,是中国人文脉的根,归于真,仁慈,是中国人处世立命之命,是吉善,而人类追求和向往的至高境界,是和和美美,是基于真善的美!
每每想起活动期间与方董,与和也人相处的情景真情良善和美,如同一股暖流涌来,对和文化的倡导者、践行者,肃然起敬。
唯真 方美,唯善方美;至真至善至于至善、至真至善至于至美、至真至善至美、止于和也!
入梦和也
浙江 汪群
“群儿,早点儿睡,身体好,也会长得胖些。”小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这样说。
那个时候,自己根本不知道睡眠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小孩生性好动,漫漫长夜束缚在床上,要捱过多少时分啊。当然,小时候黏了床就会入梦他乡,梦境里展翅飞翔,心花怒放,无忧无愁。
“群儿,今天累了,快去睡吧。”那时,举家下放农村,我跟着母亲贪早摸黑在自留地上种菜。种好菜,浇完菜,母亲回到家里还要忙着做一家人的晚餐。我会常常帮母亲灶台生火添柴,母亲口口声声说我懂事,知道母亲的苦痛。其实那个时候,谁家的小孩不会帮父母做些事呢。那些时日,待吃过了晚饭,做好了作业,入睡的时间也就更加晚了。
母亲嘱咐我早点儿睡,有时还会紧跟一句“做个好梦”,对我影响很深,印象更为深刻。记得一次梦中,菜地上种下的番薯到了丰收期,用铁耙挖掘时,番薯成串成串长得红彤彤十分好看,而且个头儿均匀,像是兄弟姐妹簇拥在一起,活泼可爱,健健康康。还有,成片的玉米,一个个饱满的棒儿都长出了“胡须”,色彩艳丽。梦里,我真情实感,快乐得跳了起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时我懂得母亲对我说的梦之来源,梦之美好,梦之神往。这样的梦,其实很多很多,也觉得好奇。有了这样的梦,我家自留地常年也真得像梦境一样,四季似锦,幸福花开。
每当母亲让我早点儿睡和做个好梦的嘱咐,我也特别“心仪”母亲给我安置好的“眠床”。床虽然简陋:床板是“竹塌板”架就,床垫是稻草铺就。睡在上面难免会发出吱吱嘎嘎、窸窸窣窣的声响。当然,这样的“眠床”,时至今日虽然成为了历史,但也难以忘却。
就说那种新鲜的稻草,如连续赶上几个高温的日头暴晒,其色泽不仅雪白得光亮剔透,而且还散发出一股独有的清香味。由于欢欣,有时我会将一根半截的稻草放在嘴里嚼味,甜津津的,香喷喷的,纯生态的,特别有情趣。我将晒在田边地头,以及田埂上的早稻草用簸萁担挑回家。
“群儿,你把最好的、干净的稻草挑些出来,家门口再将它们晾晒一下,姆妈将家里几张床上的稻草都换上新的。”母亲总会在这个时候吩咐我。我即使当时很累,也会很乐意,想到将眠床里的陈旧稻草换上簇新干草,就像添上了新家具时的那种快乐。
夏日铺在眠床上的稻草,不像冬天铺得厚厚的,只需薄薄的一层,上面安放一张竹席或草席,躺下后觉得平坦舒服即可。母亲将稻草铺在床上,还很讲究艺术,不是将一把稻草随意地放上去就完事。而是将稻草的根部修剪整齐,朝向床沿两侧,将稻草的末稍放在床的内侧。这样不仅床面做到了平整,而且均匀美观。就像母亲担任生产队、大队会计时,将发票、凭证,处理得平平整整一样,看上去十分爽眼。有时候,我没有看见母亲为我们铺床,但只要午休或晚上睡眠时,就会知道今天母亲已将床上的稻草换上了新的,它有当季稻草的独有清香,就连空气中也散发出甜津津的味道。还有,刚铺上后的稻草,如席梦思一样有弹性,有筋骨。哈哈,稻草的透气性,莫不是比起席梦思来还更胜一筹?
寒冬腊月,是一年中眠床铺草用量最多的时候。冷空气来了,稻草就要铺得厚实一些,增加暖和度。到了年底,眠床里的旧草必须全部撤下来,把簇新、优质的稻草铺上去,意味着迎接新年的到来。我对过新年的眠床,记忆特别深刻。每当就寝时,就觉得眠床要比夏秋季增高许多,稻草的用量是之前的几倍。这个时候,上床时更要小心翼翼,双臂先往床内支撑一下,然后将双腿轻轻地放上去。新铺的稻草由于蓬松,不够实贴,容易划开,等睡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平实服贴多了。农村自从有了杂交水稻的种植,这种稻草被称为上等稻草,不仅尺度长,而且特别白净,韧性度更好。
过年了,睡在母亲给我铺好稻草的眠床上,特别开心。床上的棉被,请来了弹棉花的工匠,加些新棉花重新弹松过了,会像新的棉被一样。有些年份,还会换上新的被面子、被里子和新的床毯子,一切都是新的,干净的,香喷喷的。
睡在既新又香的稻草床上,我会想到母亲的慈爱、勤劳和善良,她的亲切、温暖、和蔼的笑容就会浮现出来。就像我从幼年时候起,一直到青年时代一样,母亲总会在夜间检查我的棉被是否盖得稳妥,生怕受凉冻坏得感冒。睡在这样的眠床上,感受特别的温馨,不用什么多想就很快进入梦乡了。
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一张“眠床”洞察时代的日益变迁。人们的生活从追求温饱到了乐享小康,日子过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然而,人长大之后,尤其进入了年老阶段,困惑却多了起来,日有所思的并不少,入梦美境反而又少了呢?生动美好的梦不知跑到了哪里?即使有了梦,这些梦都是“一框框”杂乱无章与心烦意乱,一觉醒来还是觉得累与困,反而在床上无奈“拉锯”与“胶状”,与年轻时代有着天壤之别。其实人们不堪重负,随之是心之累,入睡难,美梦远也。
我把人在一生中与“眠床”的朝夕相处,比喻与家乡饲养的蚕宝宝一样。蚕宝宝从幼蚕、中蚕,再到大蚕,要经历小眠、中眠和大眠的阶段。蚕宝宝到了大眠,也就是快到了老龄的时候,吃桑叶已是很少了。蚕农们会不失时机地准备好“草龙”,它是一种由稻草或麦杆桔做成,给蚕宝宝做好“上山”作茧的准备。人的一生,其实也如蚕宝宝的生活习性一样,到了大眠时,就是蚕宝宝的高龄阶段,不久与眠床就要分别了,做茧化蝶的精彩时刻,我称她是涅槃重生,便会乐在另一个美好的世界里。
辛丑九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云集浙江安吉和也健康大产业园,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睡眠文艺”大论坛,“文艺”与“睡眠”的心灵碰撞,是全新的概念体验,在作家、诗人、书画家们的大世界里,难免会激荡起心灵火花和产生奥妙无穷的奇思妙想。“睡眠梦”与“文学梦”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有的说,人与床的关系太重要了,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床是最心爱、知冷暖、不离不弃的情人。有的说,作家梦、诗人梦、画家梦,好多都是在床上酝酿、构思、想象、催生,然后绽放、开花、结果的。每一次灵感的闪现,心情的起伏,人物的出现,故事的演绎,情节的迷离,情景的变幻,乃至高潮的叠起,都会在“睡”与“眠”的情景中脱颖而出,思绪怒放,芬芳艳丽,果核饱满,瓜熟蒂落。
就在“睡眠文艺”论坛上,有文艺专家在聆听了“和也”方董事长对“睡眠奥秘”的深度见解时,也提出了“成人睡眠”与“儿童睡眠”客观问题的存在与科学探寻其渊源的必然联系,他的出发点就是“睡眠”也要与读书一样“从小孩抓起”,我觉得挺有意义。从这个“点”而言,如今小学生学课不堪重负,用“课业如山”和“身心疲惫”也不为过。小小年纪疲惫作业,时常熬至深夜,睡眠时间就没有足够的保障,身心健康也就有了无穷隐患。专家的这一“论点”,是试想“和也床垫”也能从改善学生的睡眠质量入手,还包含“催眠曲”的美妙功效,营造学生的“遨游美梦”。
山南海北,夕阳落处是梦乡。这里的“夕阳”并非特指步入年老的黄昏时刻,“夕阳无限美”,晨曦与夕阳同光辉,也如天地合一尽展芳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界景象万千,年年岁岁、月月日日、时时分分相随相伴、永不分离。夜深冥冥,入梦酣然。我国拥有悠久的寝具简史与睡眠文化,远古时期人们构木为巢,筑台为辅,席地而卧;随着逐渐习惯垂足而坐,在床塌上设筵摆席,进行社交,推动了床塌功能、形制和装饰风格的不断演进。睡眠,舒解了人们的疲惫和困倦,让人的精神元气得到复苏。
我疏理一下在“眠床”上的回往之路,我们家从起先的竹塌板、木板到后来的棕绷、席梦思,再到现在的“和也床垫”,半个多世纪漫漫路,床塌与床垫也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也正好对应了“睡眠文化”中的五个阶段:轻度、浅、进入熟睡、熟睡期和快速睡动期。和也“磁疗床垫”以其科学的理念,倡导健康磁疗睡眠,享受自然环保生活,较好地起到促进睡眠、消除疲劳、平衡酸碱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和也助推科技创新,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和国际专利达300余项,造福与人类。
“一场睡梦,穿越了星夜”。和也人的“睡眠文化”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温馨与祥和。我一路走来,对朝夕相伴的“眠床”并不刻意追求与极度用心,始终认为“人生在世一张床,可躺可睡即可”。想不到,走进了“和也睡眠文化博物馆”,我彻底而全部地把以往的“睡眠感念”给颠覆了。
伴随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演绎,我们承托和追寻心中多少个睡眠中梦想,包括“和也睡眠”推崇的“黄金90分钟”,去经历周期循环拥有的“深度睡眠”,以科学的睡眠方式去努力获得你我的身心健康。
入梦:健康梦、和谐梦、幸福梦。
从“和也”倡导的深度阅读“睡眠文化”开始!
和也探秘
郑濂生(浙江)
金秋九月,是个丰收的时节,我随“中国文艺名家‘品读孝乡 放歌和也’
艺术之旅采风团”走进了浙江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这个新的厂区我还没有进去过,这还是第一次。那天秋高气爽,大巴车驶过南溪大桥,只见南溪成了一条云遮雾障的玉带,宁静得发着银光。它像三千年的古人,还是浩浩荡荡,我在这里听到我们和溪水一样的呼吸,感慨的东西很多,溪边的沙石也不例外。
大巴车在公司的大门口刚停下,我就拿出了手机对着正面的办公大楼按下了快门——
整个厂区巍峨、庄重,令人望而生畏。蔚蓝的天幕下,办公楼、科技楼、展示馆……高矮大小,错落有致。间夹的绿地,林木成荫,花草茂密。
对和也,其实我并不陌生,因为我有一位朋友在公司的管理层任高管,我们交往较为频繁,交谈中经常会聊到一些公司的故事,所以和也发展的艰难历程我还是略知一二。
2008 年7月31日,“和也”品牌诞生。“和也”品牌取自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009 年,和也在上海建厂,这家磁健康行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磁健康寝具、坐具、护具,健康纺织品,智能家居等用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咨询与服务工作,当年产品上市。 受“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熏染,和也在上海汇聚行业精英,从此开启了健康寝具的革命之旅。卓然而立的东方明珠塔、浩浩汤汤的黄浦江水,见证了和也人早期创业路上的艰辛与激情。
2011 年 1 月,响应“浙商回归”政策,和也“把脉”未来,和也在安吉的阳光工业园区租用 5 亩土地,并将上海厂房迁回安吉。青山绿水,“安且吉兮”,在安吉,和也落地生根,开始了和也艰难的成长时期。
2015 年 2 月,占地 30 亩的和也研发生产基地建成、投产。研发生产基地大气磅礴,主题鲜明的睡眠文化博物馆趣味横生,和也深耕大健康产业,呈飞跃之势。从此,和也进入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
2019年9月25日,就是这个注定被浓墨重彩的日子,300余亩的和也健康产业园正式落成揭牌,这也标志着这座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教育培训、健康养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的产业园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利好。
当天的新闻报道了当时的盛况:“今天的和也健康产业园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氛围,随风舞动的巨型气球与上百条幅条幅迎风飘曳,欢腾的舞狮、激扬的鼓舞、喜庆的腰鼓舞都似乎不足以完全表达出和也人的喜悦之情。”新时代,新起点,新出发。和也发展史上再次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一个崭新的和也在此迈向新征程,一个更大的舞台揭幕了一个辉煌的未来。
和也健康产业园座落在美丽的西苕溪干流南溪西畔,一个现代化的美丽厂区正展现在我们面前,走进和也厂区,可以看到生产区、办公区环境整洁,厂区道路洁净,且所有车辆全部停放在指定区域,员工的汽车全部车头朝外有序停放。厂区左临安吉孝文化的核心孝子公园,沿门前省道306鹿唐线右行数公里即为报福彭宅,这里有中国古代寿星彭祖的墓地。和也把“和、善、孝”串联一线,是巧合?是有意?不得而知。
和也,作为中国保健功能纺织品磁剂量标准及中国保健功能纺织品负离子标准的主导修订单位,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4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14项,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是什么成就了和也?
这一次,我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暗下决心:一定要一探和也的神秘和传奇。
在大楼门前,和也总裁方志财已经早早在等候着我们,与我们一一握手问好,方总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脸带微笑,一个身价数十亿的老总,平易近人,为人亲和。看上去比媒体上的照片要年轻精神得多。
上午九时,活动开幕式举行,方总亮相主席台。简短的客套后,方总直奔主题: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和也就是在践行这样一条健康之路。和也公司在“和、善、孝”传统文化中引入现代的高新科技,传播和也理念,从一个人的选择,到整个家庭的信赖,再到家族化的普及使用。和也,正在帮助亿万人打造健康睡眠与美好生活,为人民健康生活创造价值,为构建健康社会而不断地努力!
最后方总说:“和也文化的核心是:新时代,新征程。为人民美好健康生活而奋斗!”台下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走出会议厅,我在产业园区内走走。建筑物鳞次栉比,美轮美奂,树荫和花草丛中有端庄的亭台。一波游人在悠闲地散步,亭台里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喝水聊天。倘佯其间。太美了,美得就像是身边的姑娘,婀娜多姿。不闻机杼,周围静静地,只觉得身在景区,人游画中。看到叶子,看到兰草,才会知道什幺叫绿色。
我不知道过去的人是怎样在这里生活的,但我相信和也人在这里是最幸福的。
按照活动的安排,下午我们参观了睡眠文化博物馆。了解了生物钟、各种睡眠问题以及如何修复睡眠,也学习认识了世界各地的睡眠文化故事、寝具的发展史。
健康博物馆的参观线路是从彭祖的一尊雕像开始的。据传,彭祖活到七百六十七岁,仍无衰老迹象,耳不聋,眼不花,背不弯,腰腿不疼。古时人们祈望长寿,但又无法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于是就有了一个彭祖的故事。当然,是人们杜撰的神话,还是真实的历史,今天的人们都不得而知。安吉人都知道在安吉有彭祖的衣冠冢,后人也一直把这个村子叫彭宅。这大概也是人们冀望长寿的一个杰作吧。
在博物馆里,和也的接待人员带着我们一起解锁睡眠的奥秘和生命中的磁密码。里面有个小影厅,正在放映《磁场,化作一道极光保护你》的动画影片,和也公司领导、专家亲临现场,一一解答我们的提问,为大家解读磁场的奥秘。在畅谈中学习,去发现自然的奥秘,感受生命的意义!
就这样我开始了解了从宇宙到地球、从自然界到人体、从生活到医学,磁无处不在。了解和也、了解睡眠、了解磁科学,解锁磁密码是和也人馈赠给人们最珍贵的礼物!
在和也我朋友的办公桌上,我偶尔见到了一本和也的宣传小册子,上面有关于公司发展历程中的几则小故事,让我对和也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了解。
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分别在2017和2019年曾先后两度深入和也公司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生产车间,实地采访、拍摄大型公益科普知识宣传片《科技成就健康生活》,为大家揭示更多关于和也磁疗床垫养生保健的秘密。同时还专门采访了方志财总裁。和也公司的代表产品和也磁疗床垫也在节目中多次亮相。
倪萍,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央视一姐,这个名字曾在中国家喻户晓。她是从一个和也的普通用户再成为和也形象代言人的:“我觉得,这么好的产品,就应该把它推荐给大家,造福更多的人。”
和也,目前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拥有 近5000家 专卖店,创造了千万个工作岗位。在这里,和也人不仅收获了财富,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未来,“万人万店”期待与您一起成长。为奋斗者提供人生舞台!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的一位教授说:与和也合作的一年多,发现其发展成功并非偶然,作为一家有文化、有责任、有爱心、有正能量的企业,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用科学的力量,造福人类。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也人用矢志不渝的初心,一往无前的信心,永不止步的决心,创造出属于和也的发展速度。
这里的一片叶子,和一棵小草,实在是令人感慨!当一个人的心灵因它得到净化的时候,那么整个的世界都是绿色的,甚至我们的身体。
今天,我们为和也人点赞!新征程起航的号角已经响起,我们为全体和也人,加油!
幸福和也
辛相国(山东)
中国文艺名家“品读孝乡 放歌和也”艺术家之旅第12届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暨“和也杯”践行中国梦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征评颁奖典礼在浙江安吉举办,使我走入了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了睡眠文化,对发展健康事业的和也人有了崇敬之感,对文化和科技的高度融合有了新的认识。
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考察时,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两山论”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两山理论包含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层次,从不同角度诠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双方具有统一性,两者互相依存,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哲学。 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具有科学性是辩证的统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和也即来源于此,既融于传统文化,也深刻诠释了总书记的思想内涵,讲究的是身心健康的理念。大道之行,犹记初心。 秉承“和、孝、善”文化让天下人睡出健康来是和也的理念。
和是高端科技人员通过头脑风暴,全体和也人智慧之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特征;是和也人与客户平和相处共惠共赢,使享用着在平和的环境中享受温馨的生活;是通过和也的人性化设计让老年人过一种和缓的生活; 是使社会更和谐家庭更和睦。
孝体现了和也人的大爱、博爱、关爱;它彰显了和也人对人类的真情;它表达了和也人的挂念、思念之情;它是慈心、悲心、悟心的集中。孝是一切情的浓缩;孝是一切的爱聚集;孝是一切的美结晶;孝是一切真的概括;孝是一切美的表达了;孝是一切仁的承受;孝是一切德的蕴藏;孝是一切道的总结!孝是一种无法割舍的依依眷恋,是一种无法等待的深深德行,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盈盈感动, 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浓浓亲情!
善使人心静,使人放下烦恼,使人内心自然平静。静由心生,当一个人能品味恬静之美时,则无恐惧之心,便无罪恶之行,就能克服贪婪与私欲之心心,就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舒心和坦然,就会安心入眠;向善,就会从内心放下自己的欲求,利害得失不会左右人的行为,就会以理行事,顺其自然,遵循规律,让企业自然发展壮大,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会是社会更和谐。
传承传统历史文化,遵循总书记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和也人定会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浙江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有了天时、人和,更有地利之便,它坐落于中国著名生态竹乡、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安吉,这里不仅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更是中华养生始祖彭祖的故里。和也所处的孝丰镇位于天目山北麓、浙江省安吉县中部偏南,东邻县城,南临亚洲最大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西靠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北与安徽省广德县相接。孝丰镇内有11省道和12省道穿镇而过,距县城12.5公里、上海市230公里、江苏南京270公里、省城杭州69公里,并有一级公路相连。孝丰环城皆山,“凤凰山峙其左,太阳山镇其右,石语山拱于前,大会山障于后”。气候、资源、能源、交通为和也地发展提供了便利。山峦起伏,风景优美,为旅游提供了天然条件,对工业旅游、休闲娱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孝丰镇还是革命老区,1927年,这里诞生安吉县第一个党支部----老石坎支部。抗战期间是浙西前线心脏地带,当时前后方文职人员军队车马几乎终日不绝于途。1945年2月至6月,新四军苏浙部队向浙西敌后挺进,在孝丰镇及其附近,展开三次反顽自卫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 。
孝丰人具有孝善的美德,传承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为纪念先烈修建的烈士陵园成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尊敬善人崇拜好人蔚然成风。这为和也人坚持“和、孝、善”的文化理念,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升职工素养,发展企业的提供了有利条件。
和也人专注于磁健康寝具、护具、生物纳米纤维纺织品、智能家居等健康用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咨询与服务工作。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球健康寝具的赢领者 ,为每一位热爱大健康产业人搭建了创业平台。和也孝丰大健康产业园占地300亩,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工业旅游为线索,科技创新为支撑,和孝文化为内涵”,集研发生产、行政办公、教育培训、健康养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园区。这也将为进一步发展安吉生态旅游产业和提升安吉城市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公司秉承中国传统"和"、"孝"文化精髓,坚持诚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的"五心"服务准则,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健康"睡"文化的有机融合。
撒播爱心,温暖他人,是和也人矢志不渝地追求。推动民族健康寝具变革,把握契机,开拓创新,促进人类健康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是和也人的目标 。
衷心祝愿, 祝愿和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未来更辉煌。通过和也人的努力,把慈善爱心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越来越久。祝愿和也走得更远,更宽,更踏实 。
奏响和也的赞歌
宋小娟 (陕西)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道德经》开启了《和也之歌》的开篇,一首悠扬的歌曲在我的耳畔飘扬着,将我的思绪引入了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故事之中。
我静静地听着歌词“安且吉兮,长寿的故事流传不息,和也人孝善为先,在这片沃土把健康传递。健康中国,天人合一,幸福的雨露滋润大地,和也人担当在前,用智慧之光把梦想托起。和也之路,平凡中伟大,不忘初心,一次次出发,和也科技,关爱千万家,天地人和,圆梦大中华。”我品味着歌词里的故事,沿着属于和也的健康传奇之路走进这片天然养生的领域里。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品牌创新,让和也走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出百年民族品牌,是老百姓最爱的中国制造。
我希望可以奏响和也的赞歌。和也践行了和、孝、善的企业文化,融合了现代科学精华,拥有创新的健康理念,挖掘了先辈的智慧,坚守传承着不变的信仰。他们不怕艰难困苦,在曲折的创业路上奋力前行。最终迎来了芳华硕果。在稳步发展的征程中,在拥抱变化的历程中,我看到一个不断上升和进取的“数智和也”跃然眼前,他们以科研引领,数智驱动,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我希望可以奏响和也的赞歌。在绿水青山的美丽山村,在孝德文化公园以及浙江永裕竹产业生态博物馆里,领略安吉孝丰的绿色家园,和也健康科技不凡的创业历程,感受着践行中国梦,乡村振兴梦的辉煌业绩。这里空气清新,稀磁富氧,这里有和也的初心使命,有着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文人关怀,科技赋能,市场营销和公益慈善,深入其中就可以看到处处尊重与和善,宛如一轮东方升起的朝阳,为健康的天空带来彩霞满天。伴着和也的神韵,和也的文化,我体验着绿色生态产品,这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出百年民族品牌,让老百姓真正爱上中国制造的“品牌发展新路标”。
我希望可以奏响和也的赞歌。和也为人民健康生活创造出价值,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为奋斗者提供人生舞台。小到一个人,再至一个家庭,再到家族化的普及使用,真正帮助了亿万人健康睡眠的美好生活。他们为慈善公益添砖加瓦,让和也人拥有了责任和担当。百姓心中明白,唯有优质的睡眠质量才能换来一天饱满精神的工作和学习,才能享受幸福人生。和也磁健康床垫有着柔性宽带永久磁条和进口乳胶,给人柔和的回弹性,保证了床垫的舒适度,承托了人体曲线的不同支撑,随着接触面的增加,压力均匀释放,能够有效的缓解疲劳,帮助睡眠质量提升。具有防螨、抗菌特性的床垫散发出淡淡的乳香,为失眠之人带来福音。
我希望可以奏响和也的赞歌。人们常说“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生对于大伙来说总是从之有益,做之不易。空有养生心,力却不从心。这些困惑都成为人们的心病。和也带着爱心、善心、博大的胸怀走进国人的眼中,融进百姓的家庭,用艰难的历程,为家文化书写了“家和万事兴”的奇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和也人中留存下来,他们将家文化变得更加立体丰富。记得世界睡眠日的主题“健康睡眠,远离慢病”,和也引领着健康寝具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打造健康睡眠新理念,将健康睡眠进行到底。健康中国,需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也直接关系着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和也代表着民族品牌迅速崛起,随着创新驱动的持久发力和文化内涵的持续注入,加速夯实质量保障,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用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良性、有序、健康增长。
我希望可以奏响和也的赞歌。为健康担当,为国货代言。让百姓看到中国国货的实力,为中国制造增添光彩。穿出健康,睡出健康,呼吸健康,管理健康,和也将保健功能新产品做成了健康主流,为践行健康中国贡献出绵薄之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旨在真真切切为消费者打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把和也打造成老百姓放心、信赖的金字招牌。当睡眠走上正轨,心里健康、生理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都会翩然而来。和也带着全民健康的追求和理念,多维度打造中国式的的健康生活,他们希望中国拥有自己的健康产业,希望中国人吃出健康,睡出健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和也人用智慧之光把中国人健康之梦托起,关爱千万家,圆梦大中华。
磁知识,从这里沁入人心
程维新(浙江)
小草,日长夜大,逢春再生,养育了漫山遍野的羊群,众羊群方可高傲地悬着铃铛,跳跃、张扬!
一群广受失眠困扰的人们,丢弃了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噩梦连绵、哈欠连天的日子,迎来了自然醒,舒坦、轻松、活泼,那愉悦的状态和心情,比那高傲的羊群更加兴奋!
科技企业和也,正像小草为羊群服务一样,10余年来,紧盯住“让天下人睡出健康”这一目标,有人精心谋划,有人刻苦钻研,有人开疆扩土,有人广布网络,默默地为需要的人群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科技服务。
我要畅怀点赞散发着浓浓科普氛围的和也!
和也,时时处处彰显着科技企业的特征,以普及磁知识、指导磁利用、服务人的康养为己任,俨然是一个磁知识的研究院、发布厅、大观园!
和也,入驻有当地荣获国家最高奖项的科技人才,紧密地联系着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多个科学家团队,进行着多层次的磁专业研究,拥有磁专业核心技术和100多项专利,形成了系列品牌,磁健康寝具的研发进入专业行业前列。这不,就在最近,今年秋天这果实累累的季节,和也的科技工作者“中等强度静磁场对糖尿病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项目,被认定为安吉县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和优秀成果A等奖,名列前茅。
和也,为普及“磁知识”,真可谓是大投入、大动作、大张旗鼓!在占地32000平米的和也健康产业园,建起了睡眠文化科普馆、磁科技博物馆、药食同源馆、修身养性馆,围绕提供健康科技服务,讲好品牌故事、弘扬工匠精神、普及健康文化理念,年接待能力30万人次。当你进入产业园,每一次,你总是会看到如织的参观人群,前一队,后一伙,接踵而至。他们在大厅聆听磁知识科普讲座,在科普馆了解磁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车间看到磁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科技产品展示馆,你还会看到一枚枚硬币在带有磁性的床垫上自由地跳动:他们遨游在磁知识的海洋里。
和也人,一个个都是富有韧性的磁知识科普员!董事长在做科普、培训总监在做科普、区域经理在做科普、店铺员工在做科普、科普场馆的讲解员在做科普,他们一个个在科技馆、生产车间、遍布全国各地的店铺里,不失时机,全力以赴,传播着磁知识和健康文化。和也集中了一批能说会道的科普员,他们的宣传策略、科普手段、表达方式,变幻无穷,一个个皆为讲演高手!因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所以很快深入人心,磁知识的广泛传播,使研究、开发磁产品,积极提供科技服务的和也,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产生了好奇、羡慕、敬佩之情,那情感,强烈、井喷,以至于和也科技亦宛如一枚巨大的磁石,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探究者。
分子遗传学家、中科院院士徐国良来了,他在这里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空间科学学会薛永祺、赵玉芬院士来了,他们在这里组织实施了空间科技助力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磁科技与生命健康服务”项目;央视名嘴倪萍来了,她成为了和也科技产品代言人;作家、诗人来了,他们要把和也的探索精神与优美的文字一起推向远方……
和也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大型科教片《科技成就健康生活》“磁与负离子保健功能篇”指定拍摄单位,是中国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这家科技企业,正致力于将磁知识科普大业推向更高层次。
磁知识,从这里扩散,弥漫在大街小巷,沁入人心。
安吉,有一家研究睡眠的企业
黄亚洲(浙江)
忽然想到文学最终的功用,不也是助眠?
帮助人类,每天
睡一个安心的带点芳香的觉
这家企业专事研究,人类的灵魂在黑夜如何行船
他们研究床垫,如同研究甲板
他们同时倾听櫓声、水声、风声、鼾声
他们把这几种声音,一齐揉进磁力线
认定地球的经纬线,是一种
床上的纺织品
睡眠真是一种文化,如何让黑夜承载白昼,不至于翻船
乃是个世界性课题,而在中国浙江安吉
有家企业一直在琢磨,一张床垫
如何拥有
诺亚方舟的形状
今天作家们走进了睡文化
他们反复用手,按着各种各样的床垫
感受睡眠的磁性,就如同
他们平时用手,反复按着自己的文字
让白天走累的人类,进入睡眠
鼾声里没有硝烟
只有芬芳
写意”和也”睡眠博物馆
王 谨(北京)
人类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博物馆千千万万。
你听说过吗?
睡眠文化也可成就一处博物馆。
这处独一无二睡眠博物馆,
创立于浙江安吉绿水青山间。
领头人的名字叫方志财。
他创建“和也”康养基地和品牌,
睡眠博物馆也注入康养科学呈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理论升华生态经济发展理念。
环境决定生活质量,
生命离不开有质量的睡眠。
生产与休息各有节律,
休息好才能为第二天的工作充电。
夕阳落处是梦乡,
追寻美的睡眠也被列入科研。
穿越数千年文明隧道,
人类睡眠史历历再现。
以视觉触模中外进化的床榻,
看得见先辈们不同的睡姿 ,
听得见不同梦呓或大小鼾声。
“睡眠,人生的避难所,
光明的隐居地,
黒暗的伙伴。
尽管对谁都一视同仁,
但睡眠质量却因人异现。
“和也”睡眠研究有科学,
睡眠博物馆开启人们的心田,
为融入新时代去追求科学,
为提升生命的质量
去追求美的睡眠。
幸福在女神和也的怀抱里
我是一杆冲天喷绿的野竹
优美在优美的茶乡竹海
我生长在孝丰和也的怀抱
高高地举起翠绿的期待
期待你穿着旗袍坐上花轿
唱着情歌乘着秋光快些来
快来看看和也非凡的容颜
听听和也对失眠者的关怀
啊!和也是一位新时代的女神
她亭亭玉立在安吉孝丰镇郊外
她怀抱“和善孝”的人生理念
她践行对失眠者的承诺与爱戴
她有一颗不忘使命的初心
为失眠人扫除睡眠中的障碍
她还有一颗高科技的智心
助力健康寝具的新时代
她更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
以舒适产品让你在梦里喝彩
她以三心一意的高贵人格
以磁疗的绝招让你睡个自在
像雨露亲吻着中国各地
像春风抚摸着整个世界
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呵
这是和也献给失眠人的爱
我知道你是一位长期失眠的人
药物给你带来太多的伤害
请你相信女神和也的良苦用心
请你不要狐疑请你不要徘徊
告诉那些饱经失眠折磨的朋友
请他们和你一起乘着秋光来
来到女神和也最最温柔的怀抱
享受人生难得的幸福和愉快
放歌和也
沉 沙(北京)
天目山,你看见我们了吗
我们相约和也
从天南海北奔向和也
寻找最美丽的句子和色彩歌唱和也
天目山,你看见我们了吗
我们歌唱和也崇峦远峰,盘礡秀气
歌唱和也西溪萦带,碧波靡迤
歌唱和也山花相映,春色似揩
歌唱镶嵌在大美安吉上的和也是一幅美丽的多彩画卷
天目山,你看见我们了吗
我们歌唱和也天南海北的游客人来人往
歌唱和也修竹半其间
歌唱和也溪上尘不染
歌唱和也人胸怀世界
天目山,你看见我们了吗
我们歌唱和也,唱南朝诗人吴均的歌唱: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我们歌唱和也,唱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歌唱:
终日闻莺不见莺,好作束书归隐去
天目山是一个巨人
她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她能看见我们
而我们还没看见她
我们在和也一路走着 看着 跳着 唱着
不管她看不看我们
我们都一直唱下去
在和也,体验健康的睡眠
笑 琰(北京)
秋分时节
安吉的绿水青山
成了金山银山
白茶与竹
醉了人间
一轮皎洁的明月
与我一同入住和也
在无声中体验
幸福的睡眠
不用冥想 不用颂经
心已在天然的氧吧中安然
不仅仅是一张床的功效
方总的平和 钱总的热情
付总的耐心与认真
还有好友汪群与友良
都为每晚香甜的安寐
增添神奇的力量
在和也
与天地万物融和
将磁力融入身体
便有病痛康复的奇迹
从睡眠文化博物馆
到磁文化博物馆
科技告诉你
美容觉的芬芳
最佳睡姿右侧卧
不止享受睡眠的快乐
更是一生的安康
缘分在这里(外一首)
祝雪侠(北京)
高科技成就健康生活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作为健康产业文化带头人
你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做健康事业是你一生的信念
思维与灵感让薪火传承
找寻你的足迹
与健康携手
留下深刻印象
你说让健康来说话
脚下是神奇的土地
这里人来人往
与健康结缘
祈福家和万事兴
伴随时间推移
你依然创造着神奇
美好从此开始
健康美誉传天下
来此体验感同身受
梦想成就了今天的你
为此倾注心血
经历多少次失败愈挫愈勇
如今的你让大家感受温暖
在孝道文化圣地
演绎着神话
缘分在这里
我带你回家感受健康
你满怀感恩为我除去病痛
拥有特别的你
感受生命奇迹
让诗歌点亮生活
没有绿叶相伴
花儿如此娇艳
文人墨客虔诚感受着你
健康产业是福报
是爱的源泉
日月精华彰显奇迹
这里人杰地灵
你从晨曦中走来
迎风染绿了大地
励志精神让人心生敬畏
和也文化带头人方志财
你说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是做文化
于是洒脱豪情承办了本次采风
让全国文艺家领略大美和也
你用责任与使命
让大家感受和也文化之精髓
多年辛苦打拼
换回今天硕果累累
人以梦想而伟大
你创造了奇迹
和也磁疗文化精神
在你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成功不忘根
你扎根这片热爱的土地
做大爱公益事业
你是成功典范
健康是流淌在心底的源泉
谦虚和蔼可亲
你对事业满腔热忱
让诗歌点亮生活
你带领的团队充满力量
坚持与不懈的努力
成就梦想
祝福方志财和他的健康事业蒸蒸日上
和也三章
董发亮(陕西)
(一)
不知为什么
总会在黎明时走进孝乡和也
赴一场觉醒之约
天地无语 轻叩心扉
听山雀唱早
揽鸿雁戏水
鸟向檐上飞 云从天际来
和也 庄周梦蝶
玛雅古人的天堂
让天下人睡出健康
梦开始的地方
“和 孝 善”在为和也梳妆
一个和字
天籁声声
让中国哲学直济蓝天
阴阳合 万物生
和也
陪世界入眠
(二)
不知从何时起
总会在月圆时回到孝乡和也
一个梦中读懂的地方
满天星斗
草堂春睡足 天籁绕云裳
竹中窥诸葛 云朵闪银光
揭开孝乡和也的
千年神奇
老子乐从和 范公天稍和
国语倡予和 广雅音相和
和胜战国策
把睡眠康养
写在大地上
享睡 享健康
纳天地精华
和谐身心
让普天大众
睡出美丽 睡出荣光
(三)
不知为何经年
总在桂花浮玉时梦进孝乡和也
借梵天大神之力
掬一把孝乡霞光
虹贯东西
给世界一个笑颜
大道之行 和孝善梦启程
从一个微笑开始
行吟安吉 听四声杜鹃
一姐倪萍代言 初心永恒
牵着睡眠文化赢领寝具革命
梦开始的地方
夕阳傲不过星星的执著
诱人星光 文学登堂
射出束束“和”文化的光芒
贴上额头 植入心房
生出朵朵圣洁的雪莲
问鼎苍天
让天下人
睡出香甜 睡出康健
为和也而歌(组诗)
李长洲(山东)
企业之歌
窗前
月华流水
抚摸留有余温的和也床垫
清泪 打湿
文字和梦
不期而至的情缘
随了莺歌燕舞的安详
心的翅膀
随你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源地方
和也健腰神器
浸润种植在我身体的渴望
月色的忧伤
化为目光深情地流淌
浙江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你傲立于群雄之上
方志财董事长
钱爱华总经理
胸怀众生
慈柔绵绵
披荆斩棘
大科技研发
创造一个个为众生谋福产品
为千家万户送去健康、幸福、和详
为你鼓动有力的手掌
和也企业之歌
就像蓝天一样坦荡和嘹亮
在众生心里没有闲言碎语
只有时代英雄和巾帼的烈烈旗帜飘扬
咏诵中华企业灿烂篇章
氤氲中国著名竹乡——浙江安吉‖孝丰镇的馨香
和也床垫
梦的触须
爬出窗外
岁月浅歌中的诗情画韵
款款
抵达心底
把我凄凉的伤口
微微补和
万家灯火的温馨
分外妖娆
暖暖的
是永久的感慰与记忆
岁月凉薄了日子
却深蕴了情义
刻入心版上的一幅画
美丽,芬芳,清香……
面对生命
涌动着感恩与幸福
健腰神器
浑壮的血
滴
落
擎起生命的苍翠
睡梦也可以积攒人间
婉 秋(浙江)
在安吉,水睡在绿里
而山呢,醒成
一抹黛青
他,方志财
把健康作为毕生的风景
带领一群和也人
一个梦接一个梦,向着
广阔和深远里,伸展呈现
积攒力量,就是积攒诗意
奋发图强,胆略
构成产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的
花满天
输入磁科技的密码
打开睡眠文化博物馆
就
打开了
二十年的风吹雨成花
一路心语,阐释
和、孝、善
让健康艺术,在苦难病痛的
四面八方,左右逢源
每个有故事的瞬间
都为初心
攒下一笔又一笔
美丽人间
大爱和也
和也一座健康的乐园
和也一座文化传承的宝殿
和也秉承着孝乡和,孝,善的理念
方志财董事长引领着资深专家团队
用新科技研发开创健康产品
不畏风雨,不惧艰难
健康的蓝图渐渐打开
破译的密码逐渐完善
高科技研发出了
恒定静磁场护眼神罩
负离子远红外线结合的和晶石功能纤维云毯及磁床,垫,枕
一系列老少皆宜的健康产品已走入千家万户
护佑着身体的健康
深睡眠是养生与文化的结合
正确的睡姿睡出健康,睡出风格
在和也博物馆,古往今来
睡眠文化多姿多彩
这是一个睡眠文化的视觉图书馆
阴阳八卦图恒定人体磁场的走向
敲响人体休眠的生物钟
石枕,玉枕,水晶枕,药枕,孩童枕…
五步拔进床,火炕,睡袋,祖母屋,毡房,竹篓…
各具朝代,地方,民族特色
人类社会蓬勃发展经济富裕的今天
健康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纽带
国与国互通有无的桥梁
“和合”文化的主要内涵和当代价值
和合论既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作为生存哲学,讲究天人感应、阴阳调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存状态,它是和谐的、伦理的、审美的。
当代社会,有五大冲突危机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无法避免的课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及不同文明间的挑战。除此之外,西方文化的挑战、现代化的挑战,也在呼唤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业化实践,来回答在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过程中,人和自然究竟应是何种关系的问题。
立足当下中国,笔者认为我们应回到中华文化的传统资源和立场上,推崇多元与和谐的价值观,重视伦理与审美的实践论。这种“和合”资源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合”的创生观内涵是“阴阳和合”。作为万物生成方式的“合”是该字最为重要的用法,在古代各家的著述中几乎都有表述。 《周易·系辞传下》有言: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合”的价值论内涵是“和睦”,“合”也具有“和谐”“和睦”的意思,这一点与“和”的主要用法接近。“阴阳和合”或“天地和合”,大都用来表示异质因素结合而产生新事物,尤其是用来解释世界的产生过程。“合”的认识论内涵是“天人合一”,孟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是古代哲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认识论与宇宙观,表达了人容身于天地之中以达到体悟世界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庄子》中进一步发展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古人对大地结构的认识和称谓也是取自对人体的认识和扩充:人有经脉、血管,大地就有山脉、地脉、水脉,有地肺。道教早期的经典《太平经》也表达了类似观念: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良土,地之肉也。自《诗经》时代起,美好、茂盛的湿地风光就成为古人歌咏的对象,“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展现出湿地生态的富足和景物之美。此外,先秦时期自然景物的美好,让人对原始的生态很是向往。桃之夭夭、我行其野、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以自然比兴,人与自然之和合。那个时代是干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黄金时代。
这种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使得千载以来,中国人都主张在山水中发现人的精神价值。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卑微形成鲜明的对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王昕 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文同时发布于今日头条“理论小品”栏目)
附录:
致中和:“节”德的传统价值与现代追寻
“节”是古老的观念与智慧。检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由“节”德所展开的具体维度,如节欲、节用、节度、名节、贞节、气节、忠节、节义等等,都以“节”之“体”与“用”于“天人之际”而呈现一种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并发挥其难以取代的调和功能。“节”的观念源于人们对自然规律的体认以及生存、发展的现实考量,从而彰显为人的主体性价值。《周易》有言:“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又有:“天地节而四时成。”“当位以节”指向“中”,以持中守正而不偏不倚。在天道自然与人伦日用之间,由“节”之“中”追寻“亨”的理想状态。孔子倡导“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谓之“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熟,衣服节而肌肤和”。亦可表明,“节”从古老的价值观念延伸到具体的伦理范畴,从人的行为方式建构为主体德性。当然,“节”根本在于坚守“中”的原则,即“度”与合理性,并由此追求“致中和”的境界。
对照中西伦理文化,《周易》最早以文献的方式呈现中国先民“节”的观念和智慧。“节须得中”的原则既是内在义理,又是价值旨归。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经孔子、墨子、孟子等诸多先贤的阐发,“节”德的价值因而获得系统的建构。在古代希腊,“节制”即为“四主德”之一。柏拉图曾指出,“节制是对某些快乐或欲望的控制。”正是基于此,它为人的幸福、快乐创造内在条件。亚里士多德讲,“节制之人的欲望部分应该与理性相一致,两者都以高尚为目标”。亚氏将“节制”放至“应该”的语境,以理性追求善,视为理想城邦共同遵循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家强调“节制”的“中间性”,既是“中道”的价值原则,也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伦理精神。中国传统“节”德相比西方古老的“节制”之德,尽管“节”比“节制”涵括更丰富的内容,两者却在“中道”“中和”的原则中彰显“节”的“中间性”与“合理性”特质。应该说,“节”与“节制”作为“轴心时代”道德范畴的具体表征,是人类文明“爱智慧”的结晶。
转换到中国伦理文化的语境,“节”德的价值在于“中”,目标指向“致中和”。《论语》中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儒家倡导的德性,亦反映在中国人的中和、圆融、辩证等思维方式上。作为主体的品质,“中庸”涵括“节”的德性与德行。相应地,“节”又指向“中庸”“中节”,以“致中和”为终极追求,并通过价值建构、价值基点及价值指向等方式体现出来。
“节”德的价值建构于“致中和”。《道德经》中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是“持中”的道家表达,亦包含“节”的意蕴。“节”正是以“持中”“执中”来追求“致中和”。《中庸》更为明确,“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儒家“执两用中”即是“时”,同样体现在“节”的方法中。在哲学意义上,“节”不仅是天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存在样态,也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审思,“持中”“执中”作为“节”的方法论,是价值追求的基本原则;在伦理意蕴上,“节”即包括主体道德自觉到德性养成的过程,以“致中和”之境为终极价值。王阳明认为:“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唯有“致中和”,才能体现“中”这一价值天平。基于此,“节”的价值正是由“致中和”所追寻或达到的境界而建构。
“节”德的价值基点在“致中和”。儒家的“致中和”在哲学上具有工夫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则成为主体追求的理想状态和极高境界。《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显然,“中节”之“节”处于最佳、最优的状态,以“中和”的核心价值为支撑。“节”以动态的方式涵括主体的能动性、动机以及效果的维度。由能动性的面向检视,主体在“未发”与“已发”之间凸显“中节”“中和”的价值;从动机的视角看,“节”以纯粹的德性追求高远的境界,彰显其超越性特质;在效果的意义上,“节”在于培育主体良好的品质,塑造理想人格,并指导道德实践。“节”的“致中和”之境,通过主体的价值追寻和道德实践显得更为明确。由此形成的价值基点,力推主体价值生成、凝聚、彰显,与中国传统道德“经世致用”的特质互动融会。要之,“致中和”为“节”德的价值提供基础性条件。
“节”德的价值指向为“致中和”。“节”德的精神内核因其内生动力、价值张力而实现古今贯通。尚秉和说:“节,信也。”潘振云:“节,操也。”“节”属于趋向于善的德性,以底线伦理的价值指向“致中和”,其内在价值跨越传统与现代。那么,传统“节”德在当下如何进行廓清、批判以及重塑?又以何种方式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支撑?在面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价值多元、文明互鉴的当代社会,其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对于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亟待审慎地检讨、反思。诚然,“节”德蕴含的超越时代、历久弥新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及价值正是道德建设的现代追寻,其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给予我们积极的启示。在现代公民道德建设聚焦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基础上,“致中和”之“节”德的美德伦理特质和普遍伦理意义,可以扩展到更多的面向、更大的范围,为中国人乃至人类社会应对“现代性”挑战提供积极的道德智慧。于是,“节”德的现代价值亦值得进一步审思与追寻。
“节”德对于道德共同体的现代价值。“节”而取“中”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节”德所蕴蓄的传统伦理精神可谓中国人追求的“价值理性”。其表现在人们坚守正义、秉持节操、彰显气节等精神特质上。另一方面,“节”德又以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而呈现出一种“实用理性”。谦逊、内敛的德性与德行,通过以“礼”节情、以“礼”节欲等方式表现出来;节俭、俭朴的美德,彰显在质朴、高尚的品德追求之中;经世致用、厚德载物彰显的精神,以“节”的方式追求情感、理性与价值的平衡。如此等等。“节”德在人的心性的修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控方面,都是基于生命、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关切,也是传统中国人性格特征的重要彰显。以“致中和”为旨归的“节”德,是中华民族求真、崇善、尚美的价值追求。经过现代转化与建设,以现代公民道德作为目标,“节”德对于新时代道德共同体构建将具有积极意义。
“节”德对于生态共同体的现代价值。人类文明整体上是一个生态共同体,“节”德作为古老的智慧或可助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致中和”之“节”德,贯穿生态观念、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构的整个价值系统。人与自然的对立挑战着生态观念;纵欲而无节制地索取远离生态伦理,失却“节”德操守的行为有悖于道德文明。缺失生态观念、生态伦理及道德文明显然难以建设生态文明,更无益助力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应地,“万物一体”的价值观念蕴含“节”的德性而成其为“万物有节”的生态观念;“泽及草木”的主体生态意识隐含“节”的德性与德行,期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生态;“生生之节”的生态伦理以价值共同体的方式建构良好秩序,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过现代转化,以“致中和”为追求的“节”德,其所展开的节欲、节俭等基本内涵以及“节操”的德性指向,在生态共同体的构建中可发挥稳定而持久的作用。
“节”德对于命运共同体的现代价值。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东方抑或西方,“节”的观念尽管存在具体内涵、现实表现上的差异性,但是在“中道”“中和”的价值上追寻“节”德,不同文明之间却有最大程度的一致性。可以说,“致中和”之“节”德是一种价值共同体,在自然、人性中展开的具体维度,如节制、节俭、节用等,具有“生生”性特质的命运共同体考量。《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价值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之间,以人的德性与德行为表征,关注人乃至自然万物的生命、生存、生活,构成“节”德的意义世界。相应地,以人的德性养成为中心,追寻主体的内外平衡,并推扩至特定的群体、社会乃至自然万物,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形成积极的有益的内在支撑。经过现代转化,“节”德在节欲及其所展开的节制、节俭、节用等价值观念、道德理念方面,以及个体道德人格“操守”的意义上仍然能涵养现代价值观;其关怀伦理意蕴,对生命存在及存在意义的价值审思,亦蕴蓄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简言之,“节”德在人与自然万物之生命、生存、生活中的价值立场和伦理情怀,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产生积极而恒久的价值。
要而言之,“节”作为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它既是文化的表征,又是哲学的反思,也是伦理的考量。中国哲学视野中的“节”,即是价值本身,“万物有节”且“节”而有“道”;具体到儒家伦理的视域,“节”则属于道德的范畴,涵盖人的德性与德行。“节”不仅在合理性节制方面有独特的意义,而且在整个主体的德性和德行中都能彰显“致中和”的内在特质,并由此获得最优的价值选择;作为德性与德行的表征,“节”德绝非限于理论性的预设,而可以实实在在地体现在道德主体追求美善的社会实践中。质言之,以“致中和”为追寻的“节”德,应该是任何境遇都能凸显价值张力和实践智慧,不仅在体认人自身的价值中发挥作用,而且于自我身心调适、应对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始终都是独特的存在。
(本文作者邓立,系贵州财经大学黔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副教授。见《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1日 11版)
和而不同:费孝通“十六字箴言”的中华文化智慧
费孝通先生是一位深谙世界文明史的智慧老者。他在杖朝之年道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对人们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深邃启迪。
“十六字箴言”,发自“文化自觉”意识。费老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多种文化接触,引起人类心态诸多反应,人们思考:人类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其结果将如何?
“文化自觉”是人们对其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有“自知之明”,意味着不同文化的自我认识、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多元共生,最终达到“天下大同”。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植根于中华大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祭祀孔子的活动始于公元前478年,是中华民族以祀典形式对孔子和儒家圣贤表达尊崇与礼敬的纪念活动。图为癸卯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中新社记者 沙见龙 摄)
“十六字箴言”饱含多元文化共生理念。“各美其美”,不仅是指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各国家皆有各自优点,要发挥各自长处,而且内含分享的智慧,即善于把自己的优点长处分享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国家。“美人之美”,不但是指要欣赏他者的优点长处,而且深含互鉴的智慧,即要善于学习他者的优点长处,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论这些美好的东西是谁原创的。做到这两点,岂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988年,费老在香港中文大学讲演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概念。
费老在讲演中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上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它的地理范围和横断山脉大致重合。这里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走廊,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走廊。(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费老所阐明的“一体与多元”,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真理观上不懈探求的“一与多”的辩证关系问题。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来看,“一体”自始至今是主流与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一体”历来就是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其整体所包容的“多元”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要素和动力。质言之,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一体”兼容并包含“多元”,“多元”和合融为“一体”,二者辩证统一。
当今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何以能在这个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的世界上和平共处?也就是,人类怎样才能共同生存于这个小小的地球村?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2022年,广州举办“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展出的232件(套)汉代珠饰文物,呈现了汉代珠饰的艺术之美和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历史信息。(陈楚红 摄)
费老致力阐扬“和而不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他认为,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自觉”反思,也就是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这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的关系。因为无论世界上的哪种文明,皆由多个民族单位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都是多元一体的。
费老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程中,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终于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拥有的与“异文化”交流互鉴的丰富经验,在今后越来越广泛且深入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能为重构全球化和不同文明的关系做出贡献。
费老的“十六字箴言”立论于“和而不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这与中国哲学史开拓者冯友兰和张岱年两位先生不谋而合。
冯友兰先生以90多岁高龄写就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收笔于北宋理学家张载“太和”观念的历史启示。张载把辩证法规律归纳为四言: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就是“和”,宇宙的正常状态也是“和”,这个“和”,称为“太和”。冯先生接着深有体会地做出总结: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仇必和而解”是客观辩证法。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是照着这个客观辩证法发展的。
张岱年先生将“和谐”提升至哲学思维高度,作为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概念加以哲理释义。他说,对待不唯相冲突,更常有与冲突相对待之现象,是谓和谐。和谐非同一,相和谐者不必相类;和谐亦非统一,相和谐者虽相联结而为一体,然和谐乃指一体外之另一种关系。和谐包括四方面:一相异,即非绝对同一;二不相毁灭,即不相否定;三相成而相济,即相互维持;四相互之间有一种均衡。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积累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今天我们特别需要深入发掘、全面总结、发扬光大。面对信息爆炸、异域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理应以一种理智、稳健的,而非轻率、情绪化的交往心态,欣赏并鉴别不同的文化。
无论世界上的哪一种文化,皆非十全十美,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有所理解,另一方面更要有所选择,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的胸怀与目光应该比古人更广阔远大,对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具有更高雅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我们的先辈留下大量至理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退一步海阔天空”,无不包含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积累的中国哲学智慧。
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所蕴育的生存发展理念,可凝练为“二十言”: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核心理念“和而不同,兼容并蓄”,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启迪意义。
(本文作者张志刚,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纪连海:中国有一张牌,就是“和”文化
020年9月17日,“毛铺中国和宴暨年份匠荞上市发布会”活动在武汉举行。本次活动中,毛铺邀请到了著名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先生出席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主题演讲的题目为《兼容并蓄的中国“和”文化》。
“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绵延的关键
“作为四大古文明中仅存的硕果,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除了地形地貌等独特优势外,包容互鉴的‘和’文化更是关键。”纪连海阐述了中华文明能够摆脱远古文明,比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印度恒河古印度文明消逝的命运,单独存在到今天的原因,“和文化”是关键。
中国一直以来有一张牌——“和”文化,不论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齐放异彩,还是大儒董仲舒吸纳百家文明,这都体现了“和”。在道教和佛教出现之后,又有三教合为儒的命题被提出,在今天,我们在中国到处可以看到孔夫子,也可以看到释迦摩尼,还有道教真人,纪连海认为这一切的真谛就在于“和”。
结合当下现实社会情况来看,在2020年上半年,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天灾,在这场天灾面前,中国社会团聚一致,兼容并蓄,率先赢得了这场战争。中国人挺过来了,靠的就是“和”。
荆楚大地彰显文明的交融
纵观古今,武汉都可称得上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纪连海在演讲中,高度评价了以武汉为代表的“荆楚文化”,正是因为“和而不同”,所以才有今日武汉的创新改革与人才云集。
“早在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相互交融就发生在荆楚之地上,赋予了湖北独立、和谐、包容的和文化内涵。而武汉处于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孕育了这座城市博采众长的开放特点。”
九省通衢的武汉,融入了诸多文明,东湖放鹰台可以追溯到西周、唐宋,中华民族的点点滴滴可以被无限挖掘。纪连海老师认为,中华民族落伍之后是汉口被迫开关,辛亥革命第一枪也是由武汉打响,这一切铺垫了共和国的辉煌。
今天,武汉靠科技、科学,战胜了疫情,这不是一时一刻的功力。中华文明能够走到今天,也是经历了诸多苦难和磨砺。
君子和而不同
“中国人从来不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往往并不是非白即黑,往往更多是今天的天空面,是灰蒙蒙的,这就是和。”纪连海老师提到中国文化其实可以解读为仁义礼智信,不要走极端。
“有再多的问题,只要倒上一杯酒,多大矛盾都能过去,可以和好如初。”以酒文化为例,纪连海先生通过引用楚辞,回归了对酒的延展讨论,自古以来,酒是诗人们绕不开的话题,而楚人好酒,许多楚辞之中更是“酒香缭绕”。纪连海先生认为,过去的酒单一香型居多,在未来,越来越多的白酒将会秉承“和”的精神,以不同的方式融合不同的原料,诞生更多的类型。此次的毛铺年份匠荞系列产品,融合三香地标原酒和多种道地原料,创造独一无二的荞香型白酒,便是和文化的最好体现。
纪连海老师还提到,其实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吃的喝的都不一样,如果一个企业在酒里能探索这样的文化,就是一种和而不同。此外,“企业想做大,想做强,很多东西都需要情结。”
这个情结就是“和文化”在其中,有自己的独特味道,也要照顾大众的风味。纪连海老师说:“做酒也好,做别的也好,我们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当中,虽然我们讲和而不同,但是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我们在和而不同的时候还要大声说出来“我们和而不同”。(子青)
王瑾:展示中华“和文化”的自信
热烈祝贺由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诗书画研究院、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中国瀚林院艺术家联合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作家报社、《中华国粹》杂志社、中国徐悲鸿画院、作家网、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举办的“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举行。这是继2021年建党百年大庆之际,在上海由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诗书画研究院牵头多家单位,举办世界华人书画大典征集发布会的又一盛事。
在漫漫的中华文化长河中,书画艺术及文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传统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打动过世界无数人,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灿烂的传统文化仍然不失她的光芒,我们有责任继续弘扬光大她。
传统文化要想更好地发扬光大, 除了内容要丰富多彩外,还要在传播渠道和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以国画、书法为例,过去传统的学习和传播方式多依赖于小范围的口传亲授,形式单一且传播力相当有限。现代线上直播、互动等形式的出现 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让艺术的美感触手可及。妙笔生花、实时互动、不仅延展了传统艺术的舞台,更以其互动性、趣味性,拉近了人们与传统艺术的距离。今天多家文化组织联手举办大展和新闻发布方式,我认为就有助于中华书画和文学艺术的传播和弘扬,再次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特别一提的是,在举办组织中,人们注意到“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名字,和也领头人钱总也率要员代表方董事长参加了今天的会议。和也科技这个名字,对在座的有部分人可能不熟悉,但大部分人耳熟能详。和也科技公司,以“和也”作为公司名字,是有其深刻内涵的,体现了对中国孝、德、和文化的推崇。“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中国自古以来求大同、和为贵。仅以“和”开头的诸如和谐、和合、和睦、和平、和乐、和顺,及和而不同、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衷共济等词或词组就有几十个。至于诸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名人名句,就更多了。中国孔孟之道,其中包含很大分量的和文化。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特别是近代,从不侵略别国的原因之一。当然,讲“和”文化并不意味着不讲是非,放弃斗争。中国历来是在原则面前不退让。特别在涉及国家主权问题上不退让。只有追求公道合理,才能求得和合。
和也科技公司坐落在浙江省安吉县,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的地方。和也科技依安吉绿水青山,“以产业园区为载体 ,科技创新为特色,传统文化为内涵”,传承中华传统“和、孝、善”文化,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2021年10月 ,和也还邀请全国艺术家到和也采风,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和也”产业园及睡眠博物院,感受到和也的风采。2023年,和也被评选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到此观光、养生或举办会议的各方人士。我想,“和也科技”参与主办这次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是他们对弘扬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又一次贡献。
祝大展和发布会圆满成功。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