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一直在思念着当兵的那些日子,在遥远的西藏日喀则军营,每每夜深人静,独望孤月,思绪万千,便拿起笔抒发战士们豪迈之情;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那些斗志昂扬的战友,那段艰辛难忘的岁月总是铭刻于心。真巧,鲁院同学祝雪侠给我介绍了一本诗集《战士的心在燃烧》,是老战士王发宾用笔、用心记录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支工程兵部队,在天山深处修筑国防战备公路的动人事迹;我听了十分高兴,仿佛又回到了高山缺氧、高耸遥远的边陲军营,于是从网上购了一本。
《战士的心在燃烧》封面
收到《战士的心在燃烧》,怀着一颗激动的心认真细致地反复阅读,从序言到后记,一字不漏,一句不落,把自认为精彩片段、感人情节和特色鲜明之处进行摘抄,找出诗人要表述的几个关键点,再分几部分加以分析解读和个人领悟。在这些年的诗歌阅读中,深知作品质量与层次有高有低,有的沉迷小情小调、卿卿我我,甚至打情骂俏;有的故弄玄虚、故作深沉、神神叨叨;有的耍小聪明,对文字毫无敬畏,只有调侃戏谑、揶揄打趣。与之相反,《战士的心在燃烧》一看就是沉淀历练之作,也是呕心沥血之作。其实古今中外,一些文豪大家对文学始终充满了敬畏之情,看得非常神圣,鲁迅先生在《坟·论睁了眼看》里讲:“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习主席曾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1848年1月10日,果戈理从那不勒斯写信给茹科夫斯基,谈到他对艺术任务和作用的理解:“艺术创造总是包含着某种使人安宁和心平气和的东西。在阅读的时候心灵中洋溢着和谐的亲睦之情,读毕,心灵便得到满足;无所想,无所求,心中非但没有萌动对兄弟的怨恨之情,反而缓缓流动着对兄弟宽恕之爱的柔情蜜意”。我阅读王发宾《战士的心在燃烧》的时候,就看到近些年文学作品久违的使命与担当,正气与正义,豪放与豪迈,以及浓浓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也许是我在雪域高原戍边21年的缘故,王发宾作品里忠勇正义和英烈事迹,让我感同身受;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在部队军事演习、执行任务和救灾抢险中回不来的可亲可爱的战友,他们是王鑫、靖磊磊、于辉、张万长……我好几次喉咙发涩,泪眼朦胧,看不清文字;只好离开书桌,站在窗前,看初冬树上金黄的秋叶慢慢飘零、旋转、孤单无依的样子。下面从三方面浅析《战士的心在燃烧》。我不想写牺牲
首先,我理解《战士的心在燃烧》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诗,权威的《辞海》是这样解释史诗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优秀长篇作品,或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结构宏大、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形象的文艺作品”。这部诗集主要记述了1974年春季,为应对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为应对一些地区霸权主义者威胁,为落实毛主席“要搞活天山”的伟大战略部署,00129部队和其他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从湖北宜昌进军新疆,入驻天山深处十年,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默默无闻,忠勇顽强,大干苦干,终于贯通了“独山子——库车”全长562 公里的国防战备公路,为打通这条旷世罕见、举世难觅的战略要道,这支部队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共有168名官兵因雪崩、泥石流、塌方等长眠于遥远的乔尔玛烈士陵园,这既是一条国防战备公路,又是一条英雄鲜血铺就的公路,作品写到官兵牺牲之处达到十多次。比如《一封没写完的家信》:“……19岁的张满义是今年入伍的新兵/半年前怀着保卫祖国的决心告别父母/来到部队,他表现得非常刻苦/砌挡墙、打风钻、筑护坡都是能手∥他和班长、冯仁贵是一个战斗小组/和布公路修到八十公里处/连队交给他们班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沟壑砌一堵高20米长10米的挡墙∥经过一个月的苦战,挡墙砌起了/今天勾缝,眼看就要完工/突然,山体意外地滑落一阵石头/吊在架板上的班长王立成、张满义/和冯仁贵被乱石砸下去∥连队得知,迅速组织人员/连续三天三夜寻找他们的尸体/可是,玉龙喀什河啊/没有告诉战士们这个秘密∥回到班里,战士们看着/那封没有写完的家信/泪水,哗啦啦地响起/思念,像滚滚的玉龙河奔流不息”。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军人是离牺牲最近的群体,这没有错,因为他们身后是国家神圣领土,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和幸福安宁,想要拥有,就得面对穷凶极恶、虎视眈眈的敌人,就得应对一切突发险急情况;在国家生死存亡时刻,在山岳般重大困难面前,军人必须闻风而动,逆行而上,哪怕赴汤蹈火、粉身碎骨;哪怕流血牺牲、马革尸还,仍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19岁的张满义是今年入伍的新兵”,他还是个孩子,如果在父母跟前,肯定与很多孩子一样,睡懒觉、吃零食;但穿上军装,在遥远的军营,他就是战士,是人民卫士,是万里长城上一块砖,是八一军旗上一丝线,是解放军军歌里一个音符。他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他善学好问、心灵手巧,他勤勉踏实、工作认真,有股永不服输的劲头。因为“他表现得非常刻苦”,所以成为连队技术骨干,“砌挡墙、打风钻、筑护坡都是能手”,他是突击尖兵,是风钻钻头。但我们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先到来,“吊在架板上的班长王立成、张满义/和冯仁贵被乱石砸下去”,三个韶光年华、青年战士,三朵刚盛开的花朵和父母的心头肉,瞬间陨落,部队失去三位钢铁战士,三个家庭支离破碎;让家人和战友无比悲伤痛惜,烈士陵园又多了三座墓碑,墓碑名字叫功绩千古,叫战士无悔。一条公路穿越无数险峰,一座座险峰包括无数工程,一项项工程容纳无数军人,一个个军人演绎无数壮举,一幕幕壮举诠释不灭的军魂。在高耸苍茫、奇绝险峻的天山修筑战略公路,它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像王立成、张满义和冯仁贵这样的战士,成千上万的军人,众志成城,戮力同心,以大无畏奉献精神,把青春献出来,把热血献出来,最后把生命献出来。在任何时候,我们要铭记、致敬、缅怀和学习。在我怀着崇敬心情读这本诗集的时候,脑海一直闪现着高峰入云,沟深崖险的天山,这巍然屹立在祖国西部的脊梁,让战略要道穿过它,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工程,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胜任,只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战士才能完成。来品析《忘我的陈石军》:“……干和冷,凝聚在陡峭的山峰/施工常常在危峰嵾嵯中进行/战士们却无所畏惧像一棵棵青松/担任连队统计员的陈石军∥是二连最认真,最吃苦的老兵/精确地统计在全营出了名/他是宜昌教导队毕业的学员/施工、写材料、编计划样样都行∥陈石军除了完成自己的统计工作外/还抢着上山和战友们一起施工/一次他和一名新战士清理边沟/突然山上滚下一块风化的大石头∥眼看要砸到新战士的身上/他一边喊一边冲过去推开战友/自己却被大石头砸倒,牺牲了/鲜血染红了和布公路/他衣兜里装着一封刚读完的妻子来信/信中说小儿子还等着他回家探亲……”。随着阅读继续,脑际闪现着古代许多边关将士的悲壮形象,有一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慷慨激昂,壮志满怀;有一种“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晋·曹植《白马篇》)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有一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的舍生取义,气冲云天。在西部和高原工作的人都知道,很多山体由于气候干燥,日照强烈,风化严重,加之昼夜温差大,植被稀少,降雪量大等诸多因素,山石松动,山体滑坡,滚石和泥石流发生司空见惯,给群众生命生产造成巨大威胁。对于“独库”公路建设者,肯定知道危险无处不在,但又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吃住在工地,奋战在工地,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把国防建设和急重险难任务始终放在首位。“陈石军”是众多战士里的一员,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使命意识让他产生巨大学习力行动力执行力,再把这力量转化成“施工、写材料、编计划样样都行”的行家里手。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当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威胁时,当集体和战友遇到危险时,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一边喊一边冲过去推开战友”,惊心动魄的一幕,气吞山河的瞬间,彰显英雄勇于牺牲和崇高伟大,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可贵精神。远的不说,在近百年来,为摆脱帝国主义列强无穷无尽侵略压榨、践踏掠夺,为中国人民彻底解放和自由富强,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优秀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实际行动向崇高理想迈进;这些人民英雄,像无数璀璨星辰,照耀着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他们的精神,引领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向上;正如2015年9月,习主席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讲的:“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继续看《三岔河的泥石流》:“泥石流,是塌方、泥沙的一次飘游/疯狂,浪漫,糊里糊涂/泥石流,是火山的一个豁口/野蛮,豪放,无飞不走∥泥石流,喜冬收,爱夏游/守而不动,动而乱流/没有时间,没有兆头/三班的战士们正在施工的热潮/突然山体滑塌,卷起万丈惊涛/霎时,生命被吞噬,道路被摧毁∥欢笑被淹没,青春化作一朵白云/天山啊,匍匐深深悲悯/战士们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诗歌泰斗艾青在《诗论》里讲:“生活实践是诗人在经验世界里的扩展,诗人必须在生活实践里汲取创作的源泉,把每个日子都活动在人世间的悲、喜、苦、乐、憎、爱、忧愁与愤懑里,将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发酵、酝酿,才能从心的最深处,流出无比芬芳与浓烈的美酒”。 我反复阅读《战士的心在燃烧》时,感受到王发宾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热忱,对国防建设的尽职尽责,对身边战友的一往情深,他笔下的人物事物始终溢涌着浓浓情感,满含着发自肺腑的温暖;对文字反复斟酌,逐字逐句地推敲,对语言精雕细刻,让情节层次分明,节奏舒展;人物形象逼真、鲜活生动。“泥石流、塌方、飘游、疯狂、火山、豁口、野蛮、豪放、无飞不走”,从这些词语,似乎看到大自然地动山摇,雷霆万钧;似乎看到自然灾害无坚不摧、猝不及防。“三班的战士们正在施工的热潮/突然山体滑塌,卷起万丈惊涛/霎时,生命被吞噬”;字里行间,能轻易感到诗人对失去战友的巨大痛惜,对塌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无比痛恨。正如任启发先生讲的:“这部诗作写作的时间跨度之长,在当代诗歌写作中十分罕见,近半个世纪,从1974年到2017年2月10日。这是一种怎样的独特坚守,怎样的持续坚持,为了信念,为了战友,为了筑路的大军,更是致一个雄伟工程一次次的敬礼”。为了祖国安全,人民幸福,边疆稳固,一群青春韶华、一些含苞欲放的花蕾、一群热血战士瞬间牺牲了,他们那个不是父母心头的肉?那个不是家里的宝?那个不是家庭的顶梁柱?我在多篇文章里曾表述过:当下政通人和,随着市场经济、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快速发展,大家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条件大大改善,这时很多人眼里只剩下物质和利益,贪婪和享受,房子车子票子,吃要山珍海味,穿要高档名牌,用要进口产品;崇洋媚外,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自私功利,这肯定是危险信号。我们全社会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加强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和警示教育,让少年儿童,青年学子和全社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知道每一段历史,每一个行业,每一块土地,每一个节点都是无数革命前辈、英雄烈士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当仁不让铭记缅怀英雄,义不容辞学习和传承英雄精神。
诗人王发宾
战争让女人无法走开
军营在普通人心中或多或少有些神秘感,但随着影视网络快速普及,很多人揭开了军营神秘面纱:整洁干净的院落,整齐划一的内务,昂首挺胸的警卫,两人成列,三人成行,四人成方的行进;高亢有力的口号,生龙活虎,充满雄性与力量的训练和运动场;但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祖国西部雪山峡谷担负战略修建任务的工程兵来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住零时帐篷,帐篷还随时有被大风掠走的危险,也有被鹅毛大雪压塌或掩埋的风险;吃水无法保证,是从远处拉回来,每人每天定量,有时就近找水,要经过简单处理后再饮用。没有电,通信和发电报等特殊用电,只能用小发电机。至于冰箱电视电脑空调等现代化设备,对上世纪七十年代野外工程兵来说,就是海市蜃楼,是天方夜谭。但他们为了国家社稷,祖国安危,人民安全,为响应毛主席“搞不活天山,我睡不着觉”的战略部署,舍小家为大家,甘愿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新的人间奇迹。来看《司令员的眼泪》:“……1977年6月,杨勇司令和谭友林副司令/带着参谋和一名年轻的女军医/深入天山,看望在独库公路/施工的00129部队全体官兵∥耳畔响起毛主席的伟大声音/“搞不活天山,我睡不着觉”∥司令员走进哈希勒根隧道/虽是6月,冰达坂仍像寒冬/战士们穿着棉工衣在洞内施工/破了的窟窿兜起飕飕的寒风∥司令员看见忙问/“战士的棉衣不够穿吗/手套不够戴吗”/施工连长举礼立正,报告司令员/“战士们挥汗如雨地劳动/一天,棉衣浸泡在汗水中/晚上脱下干不了,次日穿上身/里面发潮,外面干硬/石头一碰很快就破成洞/如果有两身棉衣换得穿/就能解决战士们的寒冷”∥司令员听着心疼/当即叫随行的参谋/记下,回去告诉后勤部给施工部队/调拨足够的棉工作服和施工手套/围在身边的战士们一起鼓掌欢呼∥今天司令员来了,还有一位女兵/战士们非常高兴/一位老兵激动地喊了一声报告/“首长,我们能不能和女兵握握手/和首长合个影/司令员听了眼闪泪花对女兵说/“去,和战友们握握手然后合影”/连长急忙整队,战士们悄悄抓一把雪/用火辣辣的心,擦一擦满是泥沙的手/然后捂在发烫的脸上暖一暖/甜甜地等着,心快要跳出胸口/女兵激动地挨个和战友们握手∥合影后司令员问战士们还有什么要求/战士们高呼“为人民服务”……”。喜欢军事和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开国上将杨勇,是湖南浏阳人,早年参加红军,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任重要职务,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是我军著名战将,与杨得志、杨成武并称“三杨”,功勋卓著。前半部分通过诗人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地描摹,现场感、画面感极其强烈,看到老革命家深入基层,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写将军解决问题果敢快捷,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风范。不少外国人一直有疑问,为什么我军早期武器装备很落后,却能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什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打出国威军威?因为军队属于人民,有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有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制度,有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等诸多优良传统。故而人民军队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相对于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更加感人,“首长,我们能不能和女兵握握手/和首长合个影”,由于诗人写作精细入微,鞭辟入里,人物形象刻画到位,像短视频一样,让人瞬间泪流满面;在遥远的西部、高耸的天山,在“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荒山野岭,没有街市和霓虹灯闪烁,远离人烟,更没有女性;陪伴战士的只有铁锹钢钎、铁锤石头、水泥沙子、寒风暴雪、悬崖峭壁、滚石雪崩等;只有热血男儿的默默无闻、挥汗如雨、出生入死;很多人一干就是好几年,甚至十年以上,直到战略公路竣工。不少官兵来了,就永远留在这里,把青春变成墓碑。诗人写作注重细节,不放过蛛丝马迹,司令员的德高望重,平易近人,举手投足;战士们质朴可爱,纯真无瑕,言行举止都进行了细致描摹,情景交融,场面逼真。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劳动,作者自身素养是作品好不好的关键,创作者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健康的情感,过人的感悟,才能写出好作品。王发宾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大爱胸襟、国防情结,他以战士身份扎根边疆、奉献热血,能体恤战士们的平凡可爱、普通崇高;感慨“司令员”日理万机、以父亲般的情怀看望战士、怜惜战士,和解决问题的作风;映衬出施工地域的艰苦偏僻、封闭荒凉和条件极其简陋;让我们不得不对筑路军人给予无限敬意和仰望。韶光青春,英气逼人,官兵都是二三十岁,谁不对爱情憧憬,谁不对年轻异性钟情?《战士的心在燃烧》也写到一些军人的爱情,比如《巩乃斯河畔的涛声》:“……一个川妹子翠萍,怀着火辣辣的爱情/穿越千山万岭,来天山深处探亲/走到天山脚下,却很难见到亲人∥丈夫钱万太在山上施工/几次下山路堵不通/爱,在热烈的燃烧中奔放着火星∥一天,路通了/钱万太和几名休假的官兵一起下山/谁能想到啊,暴风雪把他们堵在途中/他们顽强前行,不幸遭遇雪崩/第八天,翠萍等来丈夫下山的喜讯/青春,在娇嫩的脸上绽出涩涩红润/可是万万没想到啊!这天/抬下山的却是一个魂不附体的雪人∥天哪!这霹雳寰宇的降临/撕裂着一个弱女子的内心/翠萍发疯似的扑在丈夫身上号啕/哭声穿透云层,漫过雪岭/哀哀地呜咽,一时昏迷不醒∥也许,此时他们灵魂相遇/一对夫妻,结婚一年仅住了15天/上帝啊,看到此番情景也有点伤心……”。穿上军装,战士就是和平的守护者,是国家神圣领土的捍卫者,是各族人民安全的屏障,是亿万家庭幸福的保障;神圣使命必然让军人付出巨大的牺牲。王发宾的文字,不故作高深、卖弄技艺,不矫揉造作、无端煽情,不聱牙诘屈、艰涩难懂,而是节奏舒展、抒情从容。上半部分把“川妹子翠萍”历经千辛万苦、颠沛流离来丈夫部队探亲,不曾想“丈夫钱万太在山上施工/几次下山路堵不通”,苦苦等待的感人情节、内心憧憬、激动和细节,那种爱意浓浓、忐忑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都为他们的爱情祝福,部队为他们相聚做着努力,战友为他们即将团聚欢呼雀跃,但一切化作乌有,“他们顽强前行,不幸遭遇雪崩”,7个年轻生命,7个可爱军人,7个家庭的梁柱断裂了,这支部队空了7个岗位,开饭、开会时空了7个座位;而在遥远的边陲,那片高耸的风雪之地,在乔尔玛烈士陵园突然堆起了7座新坟……像高高的青松,像笔直的界碑,像巍巍的天山。
乔尔玛烈士陵园
“山店门前一妇人,哀哀夜哭向秋云。自说夫因征战死,朝来逢着旧将军”(唐·李端《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落叶萧萧,壮士血热,寒风如刀,悲歌声切”(仇圣·《将军令,男儿行》)。我常读到一些壮怀激烈诗词的时候,一直有疑问,“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男人的事;横刀立马,铁马冰河,冲锋陷阵是男人的事;枕戈待旦,严阵以待,戍守云天也是男人的事,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但在现实生活中,那个女人能真正离开战场战争、边疆国防?那些驰骋疆场的人、边陲守望孤月的人,献出热血和生命的人,那个不是母亲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姐姐的弟弟,妹妹的哥哥,孩子的爸爸?
诗人王发宾
鱼水情深,军民情浓
毛主席有诗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杂言诗·八连颂》;并在井冈山时就提出“军队与工农群众如鱼之于水”,这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之一,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江西兴国县仅有23万人口,参加红军达8万人,其中5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在反复品读《战士的心在燃烧》中,多次读到军政军民鱼水情深的诗,这在当下已经很少了,王发宾始终带着守家固疆、建功立业的灼热情怀,与驻地政府、农牧民和当地百姓,互帮互助,一起过节、看电影、搞联欢会等温馨场面,印象极其深刻,比如《鱼水情》:“……鱼水情/祖国的一度体温/冷暖、凉热连着每一根神经/触摸它你就知道什么叫人民/人——民∥那年部队刚进疆/测绘班的四名战士上山标桩号∥午后,大雾突然填平了山峰/白茫茫的,天地无法分清/战士们像一粒粒尘埃晕晕沉沉/漂浮在大自然的混沌之中∥此时,生死就在一转身/大伯听见山上有迷失方向的人/凭借多年的经验循声找到战士们/然后领着下了山,又送回连队∥同年部队搬家上山/大伯牵来一头牛,驮着连队的帐篷/在崎岖的山路与战士们缓缓前行/滚落的石子颤动着深谷的幽静∥深山里,突然起风/八级大的风在五月的天山寻情/一圈一圈撵着天山翻滚/战士们仿佛掉进一个黑黑的洞∥大伯呼喊着:卧倒,卧倒/天,一会儿就会变好/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神秘的符号/战士们依偎在大伯身旁幸福渐渐加高……”“高原的天,小孩的脸”,一次“四名战士上山标桩号”,在峰峦叠嶂,山势险峻,沟深坡陡的天山深处,大雾一起,没有经验的人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来时的路,走错了就极易失踪、威胁生命。战士毕竟年轻,在陌生区域野外施工经验不足,前行不能,后退不可,左右为难,受困于此,“生死就在一转身”,此时大伯出现了,他也知道沟壑深邃,悬崖峭壁,天气瞬息万变情况下很危险,但顾不上自身安危,立即行动,“凭借多年的经验循声找到战士们”,“领着下了山,又送回连队”。在他心目中,这些远离家乡和父母的战士,既是祖国和平的守卫者、建设者,还没明没夜修筑“独库”公路,为当地百姓出行做贡献,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遇到困难,他怎能袖手旁观?又一次,大伯帮连队搬家上山,“与战士们缓缓前行”,突然峡谷高山刮起“八级大的风”,“一圈一圈撵着天山翻滚”,大伯凭借经验,临危不惧,果断处置,转危为安;他急战士所急,想战士所想;反过来,官兵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群众遇到困难,或农耕春播,秋粮秋收,修墙补路,只要官兵看到了,总要伸出援手。军民情深,鱼水相依,安宁着高原的安宁,和谐着边疆的和谐。王发宾在写作中饱含深情,充溢着真情大爱,爱意浓浓。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个英俊年轻、视百姓如亲人的战士,也看到关爱国防、爱兵如子的驻地群众。作品叙述畅晓明白,行云流水,这是王发宾诗歌的重要特点,正如美国剧作家大卫·马梅所言:“艺术家的任务是把最简单的技术学得完美,而不是去学太多的技术。如此才可以使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容易的事变成习惯,习惯的事因此可以变得更加美妙”。结尾品析《送别》:“上午八九点钟/一辆辆敞车拉着移防的士兵/从小寺沟火车站登程/你无法想象乡亲们的热情∥他们背着五更来到火车站/拿着鸡蛋、水果、大饼和煮熟的红薯/为表达一片心意/在火车站等落了好多星星∥当我们登上火车的时候/他们把一件件实物塞进窗口/此时我仿佛看到爹娘的那双手/泪流满面,心在颤抖∥战士们握着手,有话说不出口/火车要开了,人们都在哭/泪水淹没了站台/洒下长长一路”。这首诗简洁清晰,场面描写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样的画面其实很多人并不陌生,我就数次经历过,每每抢险救灾、部队换防、执行重大任务离开时,群众总是自发来送行,男女老少,万人空巷,鸡蛋水果、干粮饮料等成山成堆,群众往车上放,战士推脱不要,你来我往,相持不下,场面极其感人;物品有价情义无价,金钱有价真爱无价,倾情相待,大爱无疆。“此时我仿佛看到爹娘的那双手/泪流满面,心在颤抖”,让人动容,人民军队自诞生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千难万险,刀山火海,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人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战士保护人民,人民呵护战士;这种关系始终如此。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里讲:“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王发宾的诗拒绝涂脂抹粉,讨厌装腔作势,更不拐弯抹角,他忠诚于内心感受,忠实于真情真爱的投放,忠实于现实生活,直指本真,以情感取胜,以环境描摹增强对读者视觉听觉和感觉冲击;诗行间总有一份沉甸甸的热忱与正义溢涌,一份使命担当在飘逸。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王发宾的诗敞亮,押韵,流畅,脉络清晰,交代清楚,条理分明,应验了鲁迅先生一句话:“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书信集·致蔡斐君》。我认为这是很多人喜欢王发宾诗歌的原因,阅读不费力,不猜疑,不困惑。在品读《战士的心在燃烧》过程中,我一直被感动着,温暖着,燃烧着,这些文字,也把我带回21年军旅时光中,带到雪域高原的军营,起床、早操、训练、执勤等,也苦,也累,也想家,但更多的是激情飞扬,是保家卫国的自豪,是火热军营的沸腾。诗人王发宾把很多战友心声写出来了,记录下了,用情、用心、用爱,用数十年的坚守和执着;艺术无界,真情无界,心无界,爱无界……莽莽高耸的天山,惊险奇绝的“独库”公路,广袤神秘的西域大地,可否记得数十年前有一个师的部队,在天山筑路十年?除了那条穿山越岭、惊天泣地的国防战略要道,也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无数荡气回肠的情节,还让168名韶光年华定格,让168朵春天的花蕾黯然凋零!我知道,在这个流行健忘的年代,要记住这些人和事多么不易,但总有人在铭记,比如诗人王发宾,军人王发宾,把家国情怀,把大爱胸襟,把天山精神代代传递!
王发宾 简介
王发宾:呼和浩特市人,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书协首届二届内蒙古书法研修班学员,第五届内蒙古大学文研班学员。1969年12月参军,1987年转业地方交通局。先后在民主与法治社驻内蒙古记者站、新农村商报内蒙古版、北京专版任编辑。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临习书法、篆刻至今。书法尊崇传统兼融各体,擅长草书。诗歌以自由诗、古体诗、散文和散文诗为主,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等,曾获国家级、省级众多奖项。书法作品在全国参赛中获金奖、银奖、一等奖。被内蒙古自治区人防办、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美术研究院、汝洲中国书画院收藏。2012年被国际艺术(文化)事业联合会评为“国际华人最有影响力艺术大师”。现居北京。
史映红 简介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老兵,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