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学原创

李世民驻岗山的故事

核心提示:岗山传说口口相传上千年,故事链条完整、传奇色彩浓郁,勾勒出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丰富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在山东栖霞市的西北和北部乡镇,尤其是岗山和艾山一带,一直流传着很多大唐秦王东征的传说。当地的很多村名、地名都可以溯源于此。其中,岗山一带的地名传说尤为系统完整,可供博古者参考。
  传说唐高祖武德三年,时封秦王的李世民东征评判;贞观十八年,太宗再次亲征,讨伐高丽。岗山一带的传说大体由这两次战事演化而来。
  岗山原名“钢音山”,据说人踏在山顶用力跺脚,会发出好似敲钢击铁的声音,因而得名。李世民东征时在这里设置了营前岗哨。
  古人迷信,认为地名若与主将的姓名相克,则征战此地凶多吉少。传说在一场争夺“钢音山”前哨的战役中,因触犯了地名,李世民痛失三名爱将。一是柴绍战死在燃柴岭,因为柴扛不住燃烧;二是铁玉殉难岗山,因为铁不及钢;三是李玉瓶葬身盆口峪,是因为盆口压了瓶子。
  为埋葬死难的将士,唐军一人一把土,一夜之间在“钢音山”一带建了大批的土冢。至今在山前的一片果园里,还残存着一个土冢。土冢南边已经被挖平,只剩下西北角残存的一线封土。封土顶上的松树亭亭如盖,孤独的守护着战士的亡灵和悠远的古战场遗迹。
  因为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军中的老弱病残无力继续前进。李世民便下令让他们在这里修筑城寨,就地留守。被安置人员只留东、西两处城门,为的是东望旗开得胜,西望长安怀念故土。因为这个城只有两处城门,所以叫半城。后来,这里形成一个村落,叫半城沟村,村名沿用至今。半城的遗址于1957年6月第一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城墙东西长152米,南北宽122米,墙宽10米有余,残高4米多,全用黄土夯筑而成。
  传说边关宁静、天下太平之后,为纪念东征,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一带的名山进行了敇封。因为做过大军的岗哨,“钢音山”改名为岗山,岗山也由此得名。岗山北麓的二顶子被命名为武神顶,在山顶建岗山寺。岗山寺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八百多年,一度成为胶东一带的佛教重地。鼎盛时期有僧侣八百多人,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寺院山门立在今管道镇308公路边,向北一直绵延到武神顶。寺内有花园、戏楼、钟鼓楼等设施。岗山前怀的大花园村就位于当初寺庙花园的位置,村子也由此得名。类似的地名,当地与秦王东征和岗山寺有关的地名,可考的有十多处。
  岗山传说口口相传上千年,故事链条完整、传奇色彩浓郁,勾勒出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丰富了民间文学的宝库。为保护岗山传说,栖霞当地非常重视整理和开发历史遗迹与史料。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