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民间语文

身边的文字更亲切——读《龙华文学精品集》第三集有感

核心提示:被誉为深圳市后花园的龙华新区文学创作十分活跃,一群在工作第一线的龙华作家常年坚持创作,每年都有许多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当地的文化部门从2010年就开始将辖区作家们发表在省级以上的作品,收入编辑成《龙华文学精品集》进行出版,已经出版三集了。《龙

被誉为深圳市后花园的龙华新区文学创作十分活跃,一群在工作第一线的龙华作家常年坚持创作,每年都有许多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当地的文化部门从2010年就开始将辖区作家们发表在省级以上的作品,收入编辑成《龙华文学精品集》进行出版,已经出版三集了。《龙华文学精品集》第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的作品均选自深圳市龙华作家于2013年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四川文学》和《光明日报》等国家、省级报刊发表的精品。我作为一个在龙华生活过多年的文学作者,手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作品集,心中是溢满幸福的,因为这是一群像我一样的打工作者文学路上踩下的又一个深深的脚印,是一群为梦想而打拼的逐梦者的心血结晶。作者都是我认识的师长和朋友,书中所写的也均是与我们打工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所以读来感觉格外亲切。
  这本作品集里散文居多,这些散文里有一部分是生活在异地他乡的人对故土和亲人的怀念;还有一部分是对当下生活的热爱。
  每一位游子都会对自己的故乡思念不尽,对自己的亲人怀念不已,故乡是每一个作者创作不尽的源泉。在这本集子里,像张煌新的《散记故乡二三事》、许小玲的《给我香甜回忆的番薯》、周家兵的《重建老屋》、李于兰的《儿时的乡村电影》、张勇飞的《捡茶子》等几篇文章,都是饱含深情回忆故乡的文章。如《散记故乡二三事》,作者在文中叙写了故乡的风土人情,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们仿佛看到了粤东山区有着山稔情操的老人,仿佛听到了月色下桥头上的歌声和山村里不同的吆喝声。再比如张勇飞的《捡茶子》,作者详细记录了儿时一次随着母亲捡茶子的经历,那其中的艰辛和母亲后来独自捡茶子坠入废煤窑的经历,都不能阻止一位母亲年年捡茶子的决心,而这位母亲的心愿只是希望让儿孙们吃上茶子油。文章的题目虽然叫作捡茶子,而这捡茶子的背后却是对慈母难以报答的感恩之情。读这些散文,虽没有引经据典的文史知识,也没有长河落日的壮阔,但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这些容易让人忽略的旧情旧事,让我们快速行走的脚步得以放缓,使我们日渐麻木的心得以活泛,使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一次次回望,回望我们各自的故乡,各自的亲人,从而得以在前行的路上不迷失方向。
  这本书中的散文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之情,比如张琴的《快乐生活》,这篇文章写的是几位在富士康街边摆摊的个体户,在生意萧条时相互鼓励,在生意兴隆时互相帮忙的场面,虽然是小本生意,虽然大家都来自东南西北不同的地方,但彼此关照,团结互助的精神,让作者体会到“一份信任与快乐,一丝甜蜜和幸福。”。深圳是个经济社会,小商贩特别多,这是实情,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是同行相轻,甚至于同行是冤家,但在作者的所见所闻里,全是外来青工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艰辛创业场面。从这一篇文章中可以窥见作者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之情。一个画家眼中如果全是冬天的败叶,他是画不出春花的灿烂的,同样的作为一个打工者,如果她没有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那她也就不可能抒写出这么一篇让我们读来也很轻松快乐的文章来。可见作者是怀着感恩的心在生活。作者置身于龙华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里生活的热爱,都从文字中流露出来了。这正是我们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在这本书的散文中,有一篇不得不特别提到,那就是陈步宵先生的《感悟愚公移山精神》,作者从最初听父亲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到后来在农村参加劳动,亲身体会村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建房子,然后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在人生的不断追求中,多一份愚公精神,就多一份成功的可能”。这一篇散文较之其它怀旧的散文,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召力,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这本书里小说虽只有六篇,但三位作者写作手法各有千秋。张煌新的小小说三题小巧而精炼,三个小小说都紧切主旨,严丝合缝,没有一点拖泥带水。周家兵的一篇《麻木》从回家遇见开麻木的同学开始躲避,到后来的主动打电话找同学开麻木送行,从一个思想的转变,折射出城乡观念对人的影响,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同学的情谊却不能因身份的不同而麻木。王先佑的四篇,每一篇文章构思不同,但中心思想却相近,都围绕着长期离家在外打工者的无处安放的身心备受折磨来展开。《黄金海岸》,看名字很大气,以为是深圳的某个海滩,却不曾想文中的黄金海岸只是一个洗浴中心,文中的小桂因与妻子长期分居,一个人在外面打工,妻子在家中开着麻将馆,时间久了,难免生出一些猜疑来,文章中小桂走进黄金海岸的前后经过,与妻子开麻将馆前后的经过,交错进行叙述,像两条并行的线,又像两条交织的网,将一个无法忍受孤寂的小桂织进了黄金海岸,故事的发展水到渠成,让人信服,又让人感慨万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王先佑的小说,大多是表现的这一主题,那就是城市和乡村,打工者的最终归宿在哪里,这个命题很大,也很难写,但他从中找到了切入点,将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或许得益于他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对打工生活的体验投入吧。作为一个打工者,读王先佑的文章,仿佛听他讲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因为太像事实,因为他揭开了这个时代的伤疤。一个作家,如果能够把他所处的时代刻画得入木三分,那就是一个合格的作家,从这方面来讲,王先佑无疑是龙华作家中的中坚力量。
  反复地翻阅这本合集,一次次被这些熟悉的作者,这些熟悉的文字所打动,在心里也默默地期盼自己的文字也能摸到这个时代的脉博,在龙华这块土地上吸取更多的营养,写出和这个时代相称的作品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