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根植于生活沃土中的精粹美文——青岛作家侯修圃的散文赏读

核心提示:■郭同文 根植于生活沃土中的精粹美文 青岛作家侯修圃的散文赏读 青岛作家侯修圃已出版了7部散文集、1部诗集、2部语言类专著,共计300余万字。其作品《老屋》节选入《山东省普通话普及与测试》教材、《母亲》《波螺油子缘》入

 ■郭同文    
根植于生活沃土中的精粹美文
——青岛作家侯修圃的散文赏读

  青岛作家侯修圃已出版了7部散文集、1部诗集、2部语言类专著,共计300余万字。其作品《老屋》节选入《山东省普通话普及与测试》教材、《母亲》《波螺油子缘》入选《中国散文大系》并获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银杏秋韵》获中国当代散文奖,《观象山情缘》获中国散文华表奖,其他作品也获全国及省市40多个奖项。窃以为,这位多产作家其散文作品可称为精粹的美文。
 
生活是精美散文的写作基础
 
  侯修圃先生在2013年出版的《三楼巷·跋》中写道:“鄙人长期生长在故乡(即平度)和青岛,所以作品多以这两地的旧人旧事为内容,行文尽量做到‘达于性情之理,通于物类之便’。”不难看出,作者长期置身于青岛(平度是青岛的一个市区)这生活的沃土里,发掘出活生生的素材、感受到民俗化和民族化的生活闪光,这就是他那精而美的散文写作基础。照实说,要精美化地反映充满乡情和沃土芳香的内容,就要有与之相应的民族化、通俗化的形式。这恰恰是修圃先生孜孜以求之的表现手法。
  其实,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则越应该表现我们民族地方(特别是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民生活和民族习惯。
  修圃先生的散文,许多是描写青岛(含故乡平度。下同)的人和事,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的芳香。如《侯修圃散文选》中的散文,几乎篇篇都和青岛有关,在第一辑“乡情如酒”中,作者在开篇时写道:“有人说,乡情是一首诗……有人说,乡情是一根线……我说乡情是一杯酒,时间越久,酒味就越醇厚……”这是作者由衷地心理表达。我以为,对乡情的韵味表现得越浓,其地方特色则越浓,地方特色越浓,其作品特色就越浓,就越闪烁民族化的光华。正像鲁迅小说和散文,对故乡、对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对家乡的社戏、对家乡绍兴的民俗等,写得那样深厚,其民族化的特色就那样强。老舍写《骆驼祥子》,不仅写了北京的生活,而且用了以北京为主的语言,因此,其民族化的特色也就特强。
  侯修圃散文选的第一篇《老屋》,不仅写了老屋及院子里的苹果树、屋后的核桃树,还对洋槐、小白杨、柳树、桃树以及那盏小马灯都作了形象地描述,而且见物思人,写了“我”和小伙伴捉蝉的情景:“用鲜麦子嚼成面筋,粘在小竹杆上,然后再绑在大杆子上,蹑手蹑脚地走到核桃树下,擎起杆子粘蝉。”写得多么逼真、多么形象,对那充满童趣生活的描写,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浓郁的乡土情,也是山东农村、乃至北方农村的泥土情,因此这种乡土情和民族化的风格紧密相连。
  作者在青岛生活了近60年,他在《生活在青岛》中写道:“我生活在青岛,每天感受到青岛的海光山色,享受着青岛的日照风俗。”对青岛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充满了深情。在他的笔下,从青岛的春夏秋冬四季到青岛的浪花、雾牛,从青岛的市容风貌到青岛的一巷一院,从青岛的碧海蓝天到青岛的红瓦绿树,从青岛的美食大餐到青岛的海螺、蛤蜊,从青岛的名贵建筑到青岛的波螺油子,从青岛的文化传统到青岛的儿歌现象……他都一一描述、刻画。而且能抓住最能表现青岛特色事物进行描写,如《劈柴院情思》,写了特有的市井文化象征——劈柴院今昔。“说起劈柴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然后介绍了劈柴院命名的来历,“20世纪初,这里逐渐建起了饭店、游艺场、茶社等场所”。作者初识劈柴院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10来岁的小孩,常到这里听《三侠五义》等评书,受到的文化熏陶。对李家饺子楼的“饺子”的描写特别细腻,由这样一个个细节描写,显示了“劈柴院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象征,作为一段历史却永久存在。”
  《波螺油子缘》写了波螺油子这条路的建筑特色,写了它的往事,“如果把波螺油子比作稿纸,那么每块马牙石就是一个方格,每一块马牙石就是一首诗,每块马牙石就是一个故事,波螺油子就是一部浩繁的历史大书。”这篇散文选材很有特色,写得很有份量;构思别致,收放得当,是一篇难得的好美文。
  《文化宫那些文学讲座》虽然只有千把字,但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这个讲座在青岛取得很大成功,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每周一讲,给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以启迪、知识和教诲,值得大书特书。而侯修圃以敏锐的眼光,较早地发现这一文化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岛文化特色。
  此外,作者还从饮食、旅游、自然景观、民俗等许多方面反映了青岛的文化特色。
 
以精美短文 抒浑厚之情
 
  侯修圃的散文多半是千字文,但在一篇精美短文中,却能抒发浑厚的深情。这是为什么?
  老实说,这是作者观察事物和阅读积累的功底深厚。作者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充满深情,从中摄取生活中感人的镜头,捕捉鲜明的形象,用简洁的语言将其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正如散文大家耿林莽的书信中所说:“你(即侯修圃)的许多短章写得是很精练的。”由此我想到作者为什么那样喜爱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散文,为什么那样喜欢读不到600字的《醉翁亭记》。欧阳修往往写的都是平凡的事,文笔简洁,笔意清淡,但抒情真挚、浑厚、玲珑剔透。
  侯修圃从中悟出了精美散文的写作之道。他的散文,有的写眼前美景,有的睹物怀人,有的瞻顾遗迹,有的讴歌新生代的壮美……
  这些作品,写的往往是平凡事物、平凡的人,但作者却能以精练的笔触,使人物的声音笑貌和所处环境的景象跃然纸上。在《银杏秋韵》中,作者抓住秋天中的银杏树风姿和神韵,而感悟到“我已步入人生的秋天。其实,秋天正是人生成熟的时节……我爱银杏秋韵,与其相守,也是一种缘分。”写树也为了写人,写人更衬托了“银杏秋韵”的熠熠光华。感情何等真挚,艺术感染力何等之强。作者在这千字文中不可能用太多的细节描写,用的白描手法,画龙点睛,写了自己的身影,又写了一位“在银杏树下捡起一粒摔破皮的银杏”老者的身影,还写了小时候看到了家庙里那两株参天银杏树的情景。重点突出了天后宫院内的两棵老银杏树的描写。这样有重点、有简略,有张有弛,有着优美的节奏感。虽然是一篇如此短的文章,作者却用特写镜头写了银杏叶:“秋天像一把大彩刷,‘唰唰唰’几刷子,就把邻院那两棵高耸云霄的银杏树染成了黄绿相间的色彩。那些性急的黄叶飘飘悠悠飞下来。不过,叶上还被老天挥洒上晶莹的泪珠”;写小时候看到“庙院内那两棵银杏已古木参天,折扇似的叶子被微风吹得哗哗作响,犹似唱歌,蓬勃的枝条像伸出无数手频频向我们招手”;写天后宫的两棵300多年古老银杏,“夏天,为院里撑起两把遮阳伞”、“秋天金黄的叶子洒满地……”,语言准确、精练、表现力强,写得有声有色,有人情美。因此,才产生了“银杏秋韵”这样的美文。
  除此,作者分别写了《母亲》《母亲的话语》《母亲的意愿》《母亲的老花镜》等多篇散文,分别收入《侯修圃散文选》和《三楼巷》两部书中,在《母亲》里写道:“在我眼里,母亲是一部大书。这部书是无字的,但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我怎么读也读不完。母亲常说:‘我一骨碌一跤的,拿身子当地种,就是为了你们成才。’母亲一生就是为实现自己的诺言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作者在这四篇散文里,以感人的描写、真切具体的细节反映了母亲如何用顽强的毅力谱写了这部大书。在这四篇散文中(还有其他散文中也有有关母亲的描写),是对孝亲文化的一种升华。简言之,在《侯修圃散文选》和《三楼巷》中,几乎每篇散文都充溢着“简约显真情”的神采。
 
  诗意的笔触 教育家的风采
 
  侯修圃还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散文,那就是潇洒的文笔,谈天说地的方式叙说自己的人生感受和旅途生活。在这些散文里,有记事的《小巷书屋》,有写景的《宝岛行》,有抒情的《柳》,有说理的《才能、学习、意志》……而且夹叙夹议,叙事、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像《遥远的竹哨》《岛城的绿纱巾》就比较典型。尤其是后者,把叙事、写景、抒情、说理紧紧连在一起。作者先叙述和描写了爬墙虎的三类形象,然后夹叙夹议地写到爬墙虎当年爬过的楼房,有萧红萧军的故居和老舍的故居及他们的代表作。最后写道:“如果把青岛的老房子比作美女的话,那么爬墙虎就是一条绿纱巾和披肩,春夏是绿色,秋天变成绿红颜色。一年四季把岛城装扮得更加妩媚,更加亮丽。”写得形象、比喻真切,既抒情又说理,而且浑然一体。这样的散文,更加灵活自由,更加精粹而寓含深意,常常达到一石双鸟的艺术效果。
  侯修圃从事中小学教育40年,退休后又从事家庭教育10多年。他是从教师做到区教育局长的。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市教委、青岛日报社和广电局等单位联合评为“青岛教育名家”称号。因此,在他的写作中就有不少教育随笔和散文,传达他的生命感悟和教育经验。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李治亭政委谈家教》,这篇文章,作者详细记述了李政委谈家教的五个方面,其论述都是具体的、深刻的、有针对性的,很有说服力。在《走近孙云晓》一文中,作者首先描述了著名青少年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关心和教育青少年的事迹,文章最后写了孙云晓和家长、学生一起召开的座谈会,中心议题是“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围绕这个议题,大家展开了激烈地争论。座谈会结束时,孙云晓只讲了两句话:其一,这次讨论我有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孩子的话比家长讲理;其二,你们知道当代孩子对家长议论最多的是什么?就是一个字:“傻”!文章既有生动的事实,又有生动的议论,更能发人深思。作者还写了四篇善待孩子的文章,分别是《善待孩子的创造意识》《善待孩子的问题意识》《善待孩子的好奇心》《善待个性强的孩子》。文章都是由具体的事发出的议论,自然、生动、说理深透,而且能引人入胜。在《善待孩子的问题意识》开头写道:“最近,我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一年级的孩子问他妈:妈,为什么春夏秋下雨,而冬天下雪?答:因为冬天特别冷,水蒸气遇到寒冷就变成雪。问:为什么雨没有颜色,而雪是白的?妈妈语塞。她火刺刺地说:你没有看见妈妈正忙吗?你为什么、为什么,就你为什么多!”用一个小小的故事开头,而这个开头字数不多,却把孩子“学贵于问”,妈妈语塞后又说“就你为什么多!”孩子和妈妈的性格、态度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写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萌芽”,进而从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阐述问题意识的重要,特别指出善待孩子的问题意识多么重要。另外,作者通过评论,谈对孩子的如何培养,如“贵在创新——评宋君教学法《创新之路》”。上述文章都是既表现了寓理于事,寓理于情的散文之美,又表现了教育家的风采。
 
        多读多写 厚积薄发
 
  侯修圃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多精美的美文,从其本身来说,首先是生活基础厚实,其次是通过多读,厚积薄发。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足迹不仅踏遍祖国的大山名川,而且去过美国和东南亚。他出生农家,一岁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地培养他长大成人。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青岛市家教研究会秘书长兼《家教信息》主编及青岛语言学会副会长等职。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勤奋、执着、高产。正所谓:嵎庐居山嵎,风雨好读书;静坐观世界,下笔写感悟。这多读多写的理念在其《黛玉教诗的启示》一文中,就有充分的展现。这是从《红楼梦》第48回黛玉教写诗而引发的启示。文中写道:“过去,我读过一些诗论,或写诗专著,书中繁琐的论证,味同嚼蜡,而黛玉教诗颇有现代教学的味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这里写黛玉教诗,实际上是他通过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反映其本人教诗的理念。因此,修圃先生由此写“启示”,是很有意义的,眼光是敏锐的。他认为,黛玉教诗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精讲;二是多练。在精讲中,黛玉强调“奇句”,就是我们常说的“警句”或“诗眼”。例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就是“奇句”。作者进一步写黛玉教诗的要领:“虽然词句新奇为上,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作者指出,一席话点出写诗的要领,突出了重点,要言不繁,可说精讲的范例。
  作者又指出,二是多练。首先要多读,即大量阅读。正如黛玉所说:“我这里有《王摩吉全集》,你且把它的五言诗读一百首,细细揣摩透了,然后再读老杜的五言律诗,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一看。”作者指出,这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作者还写了怎样进行启发式教诗,对书要“领略些滋味”,不能囫囵吞枣,正像黛玉说:“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当香菱讲了诗的意境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后,黛玉又提示:“某句话是从某句诗演化而来的。”使香菱不仅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作者还指出,黛玉在指导香菱改诗时,既有鼓励又有指导。终于使香菱的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最后,作者指出,这是教诗写诗成功的典范……对改进我们目前课堂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不是很有借鉴意义吗?
  这篇散文,既谈了曹雪芹通过黛玉的口说了自己教诗的观点和作法,也写了作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以崭新的视角和生动地描写怎样教诗和怎样写诗。同时作者本人也是这种写作理念的忠实地实践者。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才能达到精而且美的境界。如在散文《柳》中,开始写青岛的柳,后来写济南的柳,最后再回到青岛,写中山公园的柳。从柳写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渭城曲》,又写到济南之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等。对古诗名句信手拈来,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这说明作者读书之精,这“精”,正是他散文之精美的基础之一。《柳》,全篇不过七八百字,却写得这样精美。可见作者读书之精髓,写作功底之深厚。 
  作者喜欢读唐诗宋词,尤喜读古典文学名著,仅《红楼梦》就研读了三遍,不少诗词达到背诵;唐宋八大家的名著最喜读苏轼和欧阳修的作品。他泛读了现当代几乎所有文学名家的作品,且精读和反复读了鲁迅、梁实秋、老舍、孙犁、张爱玲、季羡林、贾平凹、张抗抗等作家的作品。有的作品读七八遍之多。从阅读中汲取了宝贵的写作经验,从阅读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他也向青岛本地的作家学习,这其中有恩师张健、亦师亦友刘饶民以及青岛文学泰斗耿林莽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发酵,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如果让我概括地说,仔细咂摸侯修圃的散文,既有山药蛋派泥土的芳香,又有荷花淀派的清纯,更有青岛“嘎啦”(蛤蜊)味的鲜美。从他的创作轨迹看,他的散文犹如即墨老酒,愈陈愈香、愈老愈醇厚。
        
          2014年3月于青岛大学教授楼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