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中作影视

指向新里程的影像路标

核心提示:纪实与虚构、历史事件与个人经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手法、过去维度与未来维度相结合,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一种具有开创性作用的美学范式

  

       谁能携带“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这双重镜子走向未来新里程,谁就等于已经吸纳了历史实践中巨大的客观力量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不少方面都取得了有意义的突破,特别是把纪实与虚构、历史事件与个人经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手法、过去维度与未来维度等结合起来,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一种具有开创性作用的美学范式。

  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它以未来视角回望过去,其抱负和目标都不再仅仅满足于回顾,而是着眼于未来,竖立起一座指向未来新里程的影像路标。

  首先应该看到该剧把核心视角放在未来维度上,为了阐明如今的新里程而重构当年确立新道路的现场。这束指向未来的火花一旦燃起,所有的细节都被重 新照亮并向着这个光点聚集,由此精心重构出富有新意的过去。这样的创作方式在当前有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向未来铺开的新里 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中的一段,要论证其特质,就需要重新回到这条新道路的原点。以影像方式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始期的风云,这是该剧目 前已经达到的表现目的。毛泽东逝世后中国风雨如晦的形势、邓小平一家的坚韧品格、普通群众在西单民主墙的心声表达、华国锋和叶剑英等粉碎“四人帮”的果断 之举、邓小平抓科教事业的高瞻远瞩,等等,都通过影像呈现出来。显然,一种借由美学而产生认知的效果已获得:新里程应成为当年新道路的延续,从而也需要拿 出同样的改革勇气和魄力去应对。

  由于明确了上述创作目的,怎样创作的问题相应就比较明确了,这就是以影像手段建构新道路及新人物的双重合法性。一是辨明邓小平所开辟的新道路的 基本内涵及其依据,从而为其新里程提供相应的内涵及支持;二是塑造邓小平这位改革巨人形象及其周围改革者群像,为表现其作为新里程的引领者和参与者的改革 锐气提供基础。这样的双重努力,效果是显著的。一方面,这部剧成功地辨明和再现了这条新道路及其新里程的基本精神内涵及特质,集中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既 延续毛泽东时代的精神,又坚持改革开放的新道路;二是既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成功之道,又反对其“自由化”价值观,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 完成了这一方面任务的同时,这部电视剧又塑造出一系列正面人物群像,这主要包含三个群体:既有夏建国、田源、夏建红、刘金锁、夏默、田志远等虚构的基层改 革人物群像,又有胡耀邦、习仲勋、方毅、谷牧、万里、罗瑞卿等真实的上层改革功臣形象,最后即最高层的就是邓小平这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人形象。这是一 个类似金字塔结构的改革英雄雕像群。其美学功能,就是用当今中国改革新里程所需要的普通人物、精英人才和领袖的艺术形象,层层地烘托、提炼改革者共有的气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

  该剧在尽力展现改革面临强大和顽固的思想阻碍时,全力刻画邓小平的个人领导魄力。需要看到,创造这种超凡的改革领袖形象是为当前已展开的新里程 提供一种预示:观众可以合理地想象,既然新道路的开辟有赖于改革伟人的雄风及普通群众的正义担当,那么,新里程难道不也同样需要仰仗这种雄风和担当吗?

  经由上述的双重建构过程,这部剧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表现式”现实主义美学道路。它确实带有现实主义作品的某些特点,如全景式再现粉碎“四人帮” 到全面启动改革开放之间的重大历史线索,重构被“软禁”的邓小平一家的焦虑与坚定,表现抓捕“四人帮”的过程,重构恢复高考、邓小平访美、包产到户、深圳 特区建设、知青返城等历史故事,着重揭示以邓小平为首的改革派同僵化思想的尖锐斗争。但它避免了纯粹现实主义的客观再现,而是赋予其更多的表现性内容。具 体体现在,全剧致力于高度符号化的形象塑造,如邓小平弯腰捡榔头、冒雨抓捕“四人帮”的军人、西单民主墙和上面的标语“邓小平,你在哪里”、深圳的标语牌 “时间就是金钱”以及最后的“小平您好”横幅等镜头。在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系统的创造方面,这部剧用力较深,有的甚至宛如雕塑般令人印象深刻。在某种意义 上说,这部电视剧开始于人民群众的“邓小平,你在哪里”这一有力呼唤,结束于“小平您好”这个亲切结论,由这样首尾两句话共同构成“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这一形象的基本内涵。由于上述多种表现性因素的参与,这部剧即使要算作现实主义作品,也应当说是一种“表现式”现实主义作品。

  总的看来,这部剧在指向未来的影像回忆方面取得了预期效果。这不免让我想到《旧唐书·魏征传》所载李世民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 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部剧的成功在于“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双重镜子的制作。作为历史之镜,这里重构了中国当代历史转折期的 八年风云,让我们重新思考历史的动力来自何处;作为个人之镜,这里塑造了一群普通百姓和一位领袖的形象,也让我们思考当今和未来的人民及其领袖应当具有怎 样的改革者素质。

  该剧似乎告诉我们,谁能携带这双重镜子走向未来新里程,谁就等于吸纳了历史实践中巨大的客观力量。不过,对未来新里程来说更要紧的是,认真分析 与历史不同的新形势,有的放矢地筹划新的实施方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重新凝聚、展示当年那些拥戴改革的普通群众和那位改革伟人释放的至今仍令人缅怀 的历史中的巨大客观力量。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