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关注争鸣

乡村读书会如何才能接地气

核心提示:如何才能拯救乡村?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通往乡村的道路上,或许可通过阅读抵达。3+2读书荟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可能带给全民阅读以更多的思考。

“悦读”摄影比赛作品。图片来源:北京阅读季
“悦读”摄影比赛作品。图片来源:北京阅读季

  去年夏天,跟蜜蜂出版张业宏先生第一次访3+2读书荟和盛馆,这是位于温江区和盛镇上的一个乡村图书馆。在其门口有一张巨大的报纸,报道读书荟的近 况,每个月出一期。图书馆有一两百个平方米,陈列图书数量并不是特别多,却井然有序,陈列区、阅读区分开,可以在这里随意阅读。第一次见成都有这样的读书 荟,真是惊喜。

  随后,我们又访问了3+2读书荟位于大邑县新场古镇的总部,这里面积更大,陈列的图书更多,而且是有故事的图书馆,如副会长陈瑞生就把自己珍藏 的诺贝尔文学奖历届获奖的代表作品都捐献了出来,不少作家、学者纷纷给读书荟捐书,这样的故事成为读书荟的常态。不仅如此,读书荟还每个月举行一场讲座。

  读书荟还创办了《阅读空间》季刊。我曾在文章中说:

  “3+2读书荟”,是2012年在成都大邑新场镇成立的一个读书会。所谓3+2,即“三是大家,二是爱”。读书会每个月举行一次讲座,针对乡村儿童或青年,参与者众多。于是,紧跟着就办了个会刊《阅读空间》。

  这杂志是季刊,最初只发表与读书会相关的内容,看上去有些单一。但随着读书会的扩散,在数个乡镇建立起了五个图书馆,杂志内容也跟着发生变化: 最美风景,是读书人所汇聚的读书风景展现;讲座集萃,将每次讲座的精华做成纸质版;多维分享,邀请不同的读书人分享阅读;青春有约,展现青年人的风采…… 这样的杂志风格几乎将青春阅读尽情地展现出来。

  《阅读空间》的总策划陈瑞生先生是作家、诗人,在杂志氛围的营造上,人文气息自然就多一些。这些年,乡村建设也频频成为话题,但如何做,还是需 要更多的深思,“3+2读书荟”有活动有杂志,从而构成了一个乡村阅读的推广平台。不过,我倒觉得倘若杂志对地方文化或传统也做一些挖掘,又跟当下相结 合,就完美多了。

  读书会扎根于乡村,将阅读带给更多的人,这是一种文化理想,也是对乡土文化的张扬。

  3+2读书荟成立于2012年4月22日,除了创办乡村图书馆之外,还有农家书屋合作,打造乡村阅读和文化建设。这一种模式,可谓是得风气之先。

  作为乡村读书会,如何才能接地气,几乎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走向。对其运营模式也是一种考验。如立人乡村图书馆虽然建设的项目不少,场地靠租,管 理人员和日常开支,常常受捐款额度的限制。而3+2读书荟则有所在地社区提供场地,其日常运营则有读书荟进行管理,这从某种角度上,让读书会有了自由发展 的空间。

  前不久,我又有机缘访问安仁的安仁书栈,这里一如读书荟的其他场馆,提供阅读服务,还举行各种阅读活动。此外,读书荟还针对偏远的乡村提供流动图书馆服务,即为不同的乡村提供阅读服务。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如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卢作孚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等 等,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他们所做的试验依然有其价值。今日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且已蔚然成风,而3+2读书荟可谓是在继承其余绪。仅仅着重于 乡村手工艺建设,而忽略掉制度的保障,以及乡村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可能无助于解决乡村问题。

  如何才能拯救乡村?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通往乡村的道路上,或许可通过阅读抵达。3+2读书荟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可能带给全民阅读以更多的思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