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追寻田野金稻的诗情画意 ——读白庚胜先生《金秋拾穗》

核心提示:“金秋拾穗,让我半分的温馨,半分的清凉——我捡拾岁月,捡拾人生,任凭生活的康拜因收获尽满田野的金稻……”这样含有深情的句子,写在白庚胜散文集《金秋拾穗》的封底,满含秋天的金黄与收获的底色。

 

 

“金秋拾穗,让我半分的温馨,半分的清凉——我捡拾岁月,捡拾人生,任凭生活的康拜因收获尽满田野的金稻……”这样含有深情的句子,写在白庚胜散文集《金秋拾穗》的封底,满含秋天的金黄与收获的底色。读吧,那“我捡拾真情,捡拾实感,那都是点点滴滴的难分难舍,不离不弃”之句,道出金秋盛装,说出丰收喜悦,既有乡野的回味,亦有金稻的芳馨,更有秋日捡拾风景实感后的不离不弃!!

深情回望故土故物 慢慢品味诗情画意

 

白庚胜先生在《空谷传响》《白庚胜文学作品选集》之后,推出《金秋拾穗》,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选编了其创作发表的《屋后海棠》《岁寒青牛》《雪茶》《筑波一片师生情》《回家的路》等二十四篇散文,有民间文学的诗意表达,有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诗意流淌,有纳西族历史文化的诗意书写,还有师生学友学术交往的诗意叙述,这些散文饱含其对祖国热爱、对家乡依恋、对亲人思念之难分难舍的深情。

白庚胜先生出生于茶马古道上的云南丽江的一个山村,各民族就像一丛一丛海棠树,共同发展进步,其从这样一个小山村来到北京,期间两度留学、拿下两个博士学位,还从事过博士后研究。他对故土故人有着深情依恋的诗情,对故乡民俗有着唯美醉美的画意,他在诗情画意的意蕴中探寻初心、营造悠悠意境。他在创作发表一些文学作品之后,正式定向从事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日后复进入到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学术领域,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真挚率真、文采盎然,并没被学究气遮蔽,在文学创作与学术探索之间书写千古事,游刃有余。正如白庚胜《写在前面的话》所说:“学术与艺术虽各异,但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应当殊途同归,不懂得文学创作甘苦,不深悟文学审美三昧,怎能从事文学鉴赏?怎能评论文学人事?”

回顾白庚胜的散文创作,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他用散文的笔调撰写了时代烙印之中的点点滴滴,那追忆与怀恋的细节,那思忖与思念背后的雕琢,那哲思与探寻的底蕴,读罢有穿越时空、梦回历史的感觉。正如白庚胜《金秋拾穗》《写在前面的话》所言:“如此一来,我所写的作品不免忆旧多了一些、沧桑浓了一些、暮气重了一些、跨度大了一些……”。

 

含泪凝视过往云烟   深深感悟生活点滴

 

过往云烟写进散文中成了乡愁,点滴生活写进故事中变成了感悟。《金秋拾穗》开篇《屋后海棠》,抒写白庚胜先生的感悟,他的这一段话“我的家园已经变成一个没有海棠树作伴、没有海棠花可观赏、没有海棠果可以品味、没有海棠干寄来、没有老母亲倚门守望的存在。它,还是我那熟稔的故乡吗?然而,对于我,那楼房、那海棠、那母亲,怎能遗忘?那情、那意、那爱、那恨,又怎能一刀了断?”读完这些回望故乡独到修辞,怎一词热泪涟涟了得?

《金秋拾穗》中的《岁寒青牛》,讲述了白庚胜先生年少时被派养的一头黄牛青牛的故事。在白庚胜先生笔下,岁寒青牛不单是被派养的黄牛的儿时记忆,而是鲜活可感可知的友情亲情。他将自我意识与人去物非、如故青山于一体,“现在,我又回到了故乡,又站在了这片烙满我少年时代爱恨情仇的土地上”,他心在哪儿,青牛就在哪儿不?但是,“这里早已牛去厩空”,可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他的青牛一去不复返,村里村外的土墙黑瓦早已空空悠悠,院内院外新式风格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他想聆听青牛的呼吸,甚至“那刺鼻但新鲜、清香的牛粪味……”,从中获得接受心灵的洗礼,虽都已成过往云烟,那留下的深深感悟生命历程文字鱼跃于纸上。正如《回家的路》的结尾所言:“我会永远铭记路从哪里来、路往哪里去,铭记路由谁开拓、路靠谁维护,永不迷乱自己所处的方位,永不迷失自己前行的方向。”

白庚胜先生早年行走云南,走遍山山水水,记录下诸多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他认为民间调研,是最有用的方法,老百姓的记忆里、生活中民间文学极具归纳梳理汇编价值。近年来,白庚胜先生诸多散文主题创作是在主持民间文化田野调查、主持学术出版、参加政协活动,以及在诗歌创作、游学等活动之余,他对民族民俗、历史文化、故土风情、山水自然有着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视角。《羊年说羊》,指出就纳西族的情况而言,羊之重要并不仅限于生产对象、生活来源,它还是生命之本、审美对象、族群标志,具有图腾的意义,塑造了自己热爱和平、重视整体和谐、崇尚群体合作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气质;《甲申话猴》强调在纳西族的精神生活中,猴比鼠、龙、休曲鸟真实生动,也比虎、熊、狼、豹等亲切柔情,纳西文化与猴自古建立了天然联系;而《花马故地祭马魂》回顾纳西族先牧后农,先以马为神,后以龙为灵,并将马文化与龙文化巧为融会,真正体现了龙马精神的和合。

在白庚胜先生的视域中,那些寻访文明博物馆、解读悠悠姑嫂塔、品尝回味那雪茶,他在大地上自由徜徉,于故土风物万般留恋。故乡的山水是“烙满我少年时代爱恨情仇的土地”,这些质朴的一字一词一句,敲打着年少古铜色的心,诗情画意的余韵在故土的乡间小道中蔓延。

 

 

回顾回忆日常交往   追思感念故人故事

 

品读《金秋拾穗》,最能调动情感的,还是白庚胜先生对人对物的回忆和追思。这些散文有着作者多维的思考和细腻的感受,承载了他丰富的情感。品读文章之后,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带来的甜蜜回忆,看到了故土故物的变化后的丝丝感伤,也看到了对故人饱含深情的回忆寄思。

《雪茶》一文,回顾回忆平常品雪茶的生活细节,“而现在,面对着母亲寄来的礼物,读着母亲的来信,我感到手中的雪茶根根分量千钧、根根注入深情”,雪茶是爱,是嘱托,是亲情弥漫的一个细节。在白庚胜先生的笔下,雪茶不需要修剪,与风雪为伍,和高山同群,严寒酷暑毁灭不了它不朽的身躯,恶劣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纯洁,满含清醇的芳香;《难忘的追思》缅怀了懂纳西、通丽江、敬仰中华文明的日本民间文学家伊藤青司先生;《永远的亮中》回忆了左膀扛着丽江、右膀担着金沙江而早逝的青年人类学者亮中,读后令人泪痕满面;《钟敬文最后的日子》记下钟老最后留下的两句话:想回海丰老家,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读后不免感慨万分;《人民文化铁肩头》回忆老一辈学者贾芝先生悉心关注并培育少数民族文艺的“铁肩担道义”三两事。

而《一代宗师 文德垂范》是《金秋拾穗》的尾篇,洋洋洒洒八千言,书写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热爱祖国、勇于进取的马学良先生的一生。他善于挖掘人物的细节,用一种不快不慢的笔调对马学良先生怎样走上研究少数民族文学道路,又是怎样接受了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并参与建立少数民族文学学科进行叙说,平铺直叙间不乏风趣,彰显睿智。他将马学良先生比喻成一方深山中的美玉,温润、质朴、无雕无饰,一切都自自然然。

 人物回忆写作自有友情、亲情之浓,美学之源。白庚胜先生追求把日常生活之形与散文记叙生活体验之神有机结合,让读者细细品味,感受友情、亲情之深切。《雪茶》等这些记叙散文,是白庚胜先生作品中最具感染力的一部分。总体来看,《金秋拾穗》是白庚胜先生的心灵感悟之作。他用诗情画意的金秋拾穗,为我们洞开了一扇故土故物、友情亲情的窗户,清新而犀利的文字,动情而富哲理的笔调泛起一朵一朵醉美的稻花。透过白庚胜先生的情感散文,我们看到了回顾回忆平常生活的百态千姿,品到了追思感念故人故事的一片深情。

白庚胜先生不单是回忆故人,更多的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让友情、亲情散发出本真的魅力。

 

(胡勇,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研究员(教授)、研究生导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