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多角度的审视与思考

核心提示:《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一书是由60多篇评论文章组成,共分为三个部分

《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多角度的审视与思考

张庆和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和散文家,基础扎实,技艺纯熟,有许多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不少作家、评论家纷纷写书著文评论、赏析,对张庆和的创作给予了肯定和推举。许庆胜新近出版的《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一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一书是由60多篇评论文章组成,共分为三个部分,既有思想内容的评析,又有对形式的鉴赏,但总体看主要是艺术创造的思维取向和艺术方式的归纳,不是严格的“专著”式的结构框架,而是集合式的文集,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作为作家,张庆和也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在多种文体的写作中随时随地发生变化,并且总是表现出富有个性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特色。张庆和善于把内在的“心魂”通过语言之“网”来捕捉人生现实的“图景”,进而创造出一个深切、富有生机活力的艺术世界。他的诗文作品之所以让人感动,之所以引发许多人的关注,他的内心世界的强大使他的创造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以致让那些体制很小的诗与文章具有了经久的感染力。

《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多角度的审视与思考

在《“敞”亮草地诸物的深邃精神象征》一文中,许庆胜从海德格尔的“敞开说”理论联系到张庆和散文《面对草地》中的象征内蕴,通过对作品中“草”的植物性征与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联系和挖掘,并从文中所敞开的高尚情怀凸显出散文象征艺术的张力和感染效果。许庆胜分析了文中“草地”的外物向作家内心“敞开”中所产生的魅力,列举了路、鲜花、草根等一系列物象并赋予其足够的象征性,强调了散文创造必须以足够的主观性才能激活客观事物的精神内蕴。

《关注底层生存的文学书写》是以《窝棚夫妻》一文为例来分析张庆和对于底层人困苦生存境遇的深切同情,对于张庆和一个作家的使命担当给予了充分肯定,文中这样写道:“这种关注底层生存的文学书写,就是一个作家的崇高社会良心、艺术良心的真诚体现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担当,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的确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罕见了!”

书中有两组文章可以看出是作者的重头戏,一组是《评张庆和的爱情诗》11篇,另一组是《张庆和创作方式的特殊意义》9篇,可见张庆和爱情诗的写作以及创作方式的特殊意义,是许庆胜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多角度的审视与思考

在评价爱情诗的系列文章中,许庆胜对于张庆和诗中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情感表达、心灵境界以及意象创造、艺术转化、诗性追求、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析和论述,尤其对于深入理解张庆和爱情诗的创作技巧有着重要的点化和指导意义。

在《张庆和创作方式的特殊意义》的系列文章中,许庆胜大致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张庆和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经验:

1,要善于发现自己。大胆地去做、去实践,要建立一种自信。要尽快动笔写,敢于投稿子。像张庆和写了诗就投到《青海日报》,又幸运地得到了发表,这就是发现自己。

2,要能够抓住灵感的机遇。张庆和推着自行车走路,想起一首诗,没有笔写下来,怕忘了,连车都不敢骑,一边走一边记,灵感被抓住了,诗就写出来了。

3,养成勤于动笔写的习惯。写作一定要勤奋,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写起来,你的大脑才能愈加活跃,才能更会写,才能写得更好。张庆和喜欢夜里写作,但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甚至不开灯,“摸黑写”,要勤奋,要坚持。

4,主动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进入自觉状态。张庆和在写作中向伯乐靠近,经常拜师学艺,作家编辑,文朋诗友,都是学习的榜样,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

5,把握主要方向,尝试多种文体写作。在文学创作中,要先抓住一种文体,写好一种文体。而在有了相当的基础之后,也可以尝试其他文体。张庆和一开始写作,就是什么文体都写,有一位编辑告诉他先专注于写诗,他听了编辑的话,在诗歌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来他又因工作之需,又尝试了多种文体写作,写了许多散文、随笔、杂文、报告文学等,都有不错的收获。

我想,就是在这些丰富、坦率的文字阐释中,许庆胜很好地归纳了张庆和的文学成就和写作经验,让我们读者从中受到了启发,看到了那些可资借鉴的成功做法,他的总结让后学者至少从张庆和的创作中看到了一些门径和路数。许庆胜对于张庆和的解读和评论是多角度的审视和思考,是在自我感怀和文本分析的结合中找到话题,既有理性的思辨,又有感性的观照,思路非常开阔,不只是论文议论的套路,而是采用了散文随笔的方式,所以读《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的许多篇章并没有理论的生硬感,就像聊天和散步,是在比较自由的心性中去体验和感受,行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