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文饭诗酒。儿童文学,特别是儿童诗就应该是‘酒’,让孩子陶醉其中,而不是追求受到了多少教化,积累了多少词汇。”日前,由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和辽宁省作协联合举办的“寻求突破与超越——辽宁儿童文学七作家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80岁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 在发言时说。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来自辽宁的七位儿童文学作家——车培晶、薛涛、王立春、刘东、常星儿、李丽萍、单瑛琪的创作进行逐一评点的同时,也就如何书写“中国式童年”的话题展开了探讨。
对童心进行准确“揣摩”
“儿童文学作家需要增强对童心的判断力。”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力认为,作家要摸清当今儿童的生存状态,摸清他们思想的脉搏和心灵症结所在,才能明确自己应该写什么、怎样写。
她说,如果将后工业时代的童心与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就会发现二者在本质上的异同。从儿童的自然本质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是其社会本 质却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改变,“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的童心朴拙、率真、纯洁;而后工业时代,不但儿童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童心也带有市场化、 媒体化和网络化的特点”。
同时,她强调,当前中国南北方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儿童所处的地域及家庭的小环境不同,使得童心带有特定的阶层性和地域性特征。儿童文学作家对此应该有所察觉,实现“有的放矢”。
反对复印机式的记录
不少儿童文学作家本身就是父母,他们通过文字把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完好无损地记录下来。在儿童阅读推广人安武林看来,这是岁月的珍藏,这样的作品不亚于保留孩子在不同时期照片的举动。
不过,在他看来,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不仅体现在对孩子的童年忠实的记录上,更要体现在丰富的文学表现上,“我一直反对那种单纯的记录,传声筒和复印机式的记录”。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认为,这样的成长记录要有怒气,“文字有怒气,这是文学的希望所在”。
他说,怒气意味着对未来的关注和向往。一个关注并向往未来的人,自然就会对现实不满,因为现实与未来之间总会有差距——差距使人不快,不快就会产生怒气。文学总得有点怒气,因为文学既是作用于现实的,更是作用于未来的。儿童文学也不例外。
“今天,儿童文学普遍没心没肺地傻乐,所以有必要倡导有怒气的文字。”曹文轩说。
儿童文学创作要有耐心
“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会儿。”这是日本动漫形象一休的口头禅。在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研究员肖惊鸿看来,这句话击中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质。
她认为,尊重个体的人和童年的特性与共性,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利器。在他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要他们自己来慢慢认识、慢慢接受,“儿童文学作家要有耐心,等待并欣赏他们慢慢成长的过程。好的作家要和他们同频率、共步调,来书写这趟旅途中无尽的好风景和好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作者绑架了儿童的生活与意志,创作出一些伪儿童文学作品。“不是大人蹲下来和儿童在一起,就貌似儿童了,那会像羊群里的骆驼一样可笑。物理的距离不是探讨的要点,而是要回到童年,将个人体验融合其中。”肖惊鸿说。
她期待儿童文学作家不以市场作为衡量创作成败的标准,“虽然偌大的儿童阅读市场也许可以养活一批平庸的作者,但如果这样,写作就丢失了崇高,就失去了终极意义,孩子会因此营养不良”。
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说,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儿童文学作家就应该不声不响,耐得住寂寞,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最终以优秀的作品,在沉默中“轰然作响”,出人意料,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