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的诗心温暖而辽阔
——序王发宾诗集《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
刘笑伟
读罢王发宾诗集《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我的脑海中一跃而出的是这句话:辽阔而温暖的诗心。
何为诗心?也就是诗人之心,作诗之心。有了诗心,自会有诗从心田汩汩流出。诗人王发宾说:“诗,是心灵的一种飞翔,诗人一定要给它插上翅膀。对于每一首诗来说,触及事物的灵魂是诗人的根本。”他的观点我是赞同的。诗是心灵的飞翔,诗人要靠诗心为诗句插上翅膀。
和王发宾结识,源自于他的诗集《战士的心在燃烧》。在中国诗歌网组织的作品研讨会上,王发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下战友一家人,早一天当兵也得叫班长。面对一位入伍之时自己还未出生的老兵,那种尊敬岂止是叫一声“老班长”可以表达的。渐渐地,我们工作中有了交往,诗艺上有了交流,对他的了解也一点点加深。
我一直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其实不仅仅是诗艺本身,更是诗人本身。换言之,诗如其人。作诗的最高境界,拼到最后就是做人的境界。苏轼为人如不豁达,岂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潇洒的诗句?如果没有军旅生活的积淀而熏陶出的战士品格,王发宾又如何能写出“部队的生活,火光般闪烁/战友情,刻进了骨头”这样的诗篇?
说其诗心辽阔,是因为王发宾的诗作,以战士的独特表达方式,写出了军旅生涯,以及退役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诗集《匍匐在大地的声音》共分为九辑,每一辑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战士的诗心。他的诗抒情的主人公是一位老兵,由他带领读者去解读辉煌的军史,去理解火热的军营,去诠释军人的使命,去展现铁血的情怀。他的每一行诗,都像籽粒饱满的稻谷,诉说着对军营这块沃土的眷恋;他的每一句吟唱,都像行吟的歌手,去倾吐着对草原般庄严与辽阔的军人职责的热情讴歌。他这样写军营:爱一个兵/如同拥抱一道万里长城/倾听战士的号声/类似一条闪电横空(《神圣的军营》);他这样描写军营对战士成长的锤炼:“熔铁、熔钢、熔顽固的思想/把事物放在这里,都可以/发出光,我看见一株草/熟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熔炉》);他这样写军营里的战士:“一颗战士的心/雄浑,壮阔,忠诚/大地是影子,山川是血性/一条河奔涌着历史的涛声”(《一颗战士的心》);他这样形容对战友的思念:“那些从春天里飞出的歌声/结满了压弯枝头的果实/沿着天山弯曲的路径/走进夜空奔腾的黎明//又一次在骨头上刻下记忆/酒杯摇动的山川/时间变成瀑布般思念”(《守候》)……这些诗句给人们一个极其清晰的信息:王发宾的诗句仅仅属于战士,王发宾的诗歌题材专门属于老兵,王发宾的诗歌艺术皆因军旅而生发、成长。诗人的思绪,萦绕着各种身份的军人,也包括退役士兵;穿越过各种生活场景,也包括退伍后老兵们创业的诸多岗位;完成了各种时空的跨越,从入伍到独特的修筑独库公路的经历,再到地方的奋斗打拼……王发宾通过对“泛军旅生涯”的全方位描述,修筑起一道属于本人、也属于退伍老兵的诗歌“长城”。可以说,这道“长城”雄伟庄严,连绵不绝,也风光无限。
说其诗心温暖,是因为你可以从王发宾的诗作中,读出一位老兵的淳朴、善良、对社会的责任。这是当前诗歌中非常稀缺的一种元素。中华文化的诗歌传统需要诗人传递真善美,传递温暖与明亮。当下诗坛,技艺好的诗作并不算少,但真正传承了中华诗心的诗作并不多见。有些诗人,着魔于西方技巧中;有些诗人,沉浸于自己的生活“蜗居”里。其诗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有小感动,却无大情怀。王发宾的诗作中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他这样写一位退伍后种菜、卖菜的老兵:“无论干什么事,都很认真/心常与大地相通(《菜篮子的早晨》)。他这样写硝烟中铁骨铮铮的老兵:“听一座山的颤动/会感到一株草的疼痛”(《一座山与一位英雄》)。在回忆戍守新疆的军旅生涯时,作者写道:“总觉得丢下了什么/把天山隐隐牵挂/军营,雪崩,泥石流,和缺氧的头疼/昔日的余晖,从落日中滑过/天山,注定了要爱你一辈子”(《轻轻地向战友问好》),生动地写出一位老兵对军旅生涯的念念不忘。即使退役了,一个老兵还能做到:“用枪口的精准解读锄头的技能/大地翻动着丰收的年景/一颗颗汗水是子弹的激情/在穿透黑暗中获得提升”(《燃烧成一把熊熊的火》)。他这样写军人的情怀:“深冬,漆黑的夜/我们和星星坐在一起/几个战友举起杯/碰响了一个难忘的除夕//你略有醉意,抱起寒冷的/雪山,非要把它化成雪水”(《思念你》)。通过这些诗句,人们可以阅读到军人心灵的崇高,可以体会到军人生活的孤寂,更可以从这种崇高与孤寂中感知到一种温暖,从而更加理解了军人为人民的“岁月静好”而高尚的“负重前行”。
在辽阔而温暖的诗心中,王发宾也在寻找着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诗歌世界。我认为他的诗,有着像种子萌发般对于诗情和诗意的感知,所以,意境显得辽远、深厚,语言显得质朴、自然。他写戈壁滩上的一场细雨,是这样开头的:“天空在硝烟中静了下来/一朵云,寻找一片草叶”(《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他写老兵的生活与心灵:“大江滚滚,用波涛/沏一壶茶,慰问坚忍不拔”(《风,吹醒了前行的春夏》)。他还用这样写意的笔法去勾勒一位老兵在抗疫一线的心路历程:“天黑了下来/我喜欢站在这里慢慢枯萎/不移动位置,昂着头迎风历雨/像山崖的一株草,自然间的空气//脚印辽阔成一种品德和意志/在血液里流淌着大海的气势/我愿意这样,默默地涌动/在一座城市的心里”。这样的诗句,拂去了蒙在语言上的灰尘,从而闪射出一种新意盎然的烨烨其华。
当然,王发宾诗歌中的欠缺与遗憾也是有的。个人感觉,他的诗,有时缺乏灵动;有时不够纯粹;有时可见灵光一现,而缺乏贯穿始终的诗歌之光。不过瑕不掩瑜,对于一位老兵来说,这未免过于苛求。相信他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修炼,达到更加完美的艺术境地。
对于当代军旅诗来说,我非常赞同朱向前先生所说的:如果说“落寞”是新世纪军旅诗歌一个令人刺眼的关键词,那么另一个关键词“坚守”的出现,则赋予了军旅诗歌一种可贵的品质。虽然新世纪的军旅诗歌在内外环境的夹击之下,出现极为窘迫的生存状况,但是依然有一批诗人坚守在军旅诗坛之上(《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王发宾正是这样的诗人之一。虽然落寞,却依然坚守。这是一种情怀,还是一种境界,更是一个老兵对于诗歌的真诚与热爱。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一个老兵很普通/心中却有一片广阔的天空/装得下风雷、星辰”;“一个老兵一座山峰/千万个老兵就是一道万里长城”!
祝愿王发宾诗集的出版,也期待新时代的军旅诗能够在无数诗人的坚守中再现辉煌。
最后用作者开篇的一句诗结尾: “战士,胸口总是朝着日出奔流!”
2021年1月写于北京
(作者系《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后记
王发宾
《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是继《战士的心在燃烧》之后又一部军旅题材的诗集,内容以服役军营退转地方的军人为主题,抒写他们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战士精神和老兵情怀。也是新时代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刻苦训练、英勇奋战、流血牺牲、捍卫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军梦!中国梦!诗集《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分九章,二百多首小诗如绵绵不绝的溪流汇入滚滚的大海,翻卷着正义的光芒。诗集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走进新时代抗击疫情近百年的片段缩影。展开一个战士在军营里磨炼出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理想的伟大人生,以后不管环境怎么变,军人的优良传统不变、信念不变、冲锋在前的牺牲精神不变。是的,成为一名战士就走进了无我。走进了为党为人民舍生忘死的无私奉献。
也许源于本人当过兵的缘故,对战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眷恋。每每看到战士们在人迹罕至的雪山顶上站岗、放哨、巡逻,守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居乐业。或是在地震、防洪、火灾、雪崩、泥石流、抗击疫情等等,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士们一声令下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保护着人民生命财产。战士们讲条件了吗,说等一等了吗,问生死了吗,没有!此时激动的心就想讴歌战士铁血军魂的伟大精神和烈火金光的动人情景。还有退转在地方的老兵,他们保留着部队的优良传统。同样一声令下,不管前面是火海刀山都要往前冲,矢志不渝地体现着自己是一个兵的伟大人生。
军旅诗歌是现代诗歌的一部分,又不同于现代抒情诗。虽说每一首诗都可以在辽阔的蓝天下展开自由的想象,但军旅诗歌的目标是明确的,正义的、必胜的,首先是“言志”的。往往和叙事连在一起,常常会陷入一种形式上的单一和语言的直白,但都是坚硬的、带血的。因为诗歌不是主要描述事物,而是创造心灵的飞跃。但这种飞跃又源于生活,没有真实的铺垫会坠入无源之水。如何将叙事和抒情,诗意地结合起来,要从中国的古体诗中吸收营养,修炼一种既可以承载宏大场面又能推进诗意生发,在边走边行的春天里绽放出现代诗歌的璀璨光芒。是本人一直在寻找的一片天空。
营造一首诗的意境是需要灵光的,创造这个灵光闪现的瞬间过程是诗人主观意念与事物客观规律相碰撞的一种心灵飞翔。获得这个飞翔才算是走进了一首诗的创作。
军旅诗歌首先要读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坚不可摧的力量、不容侵犯的使命。如果缺少这些军旅诗歌是否有点单薄。体现这些宏大的思想内涵和雄伟的英雄形象,有时技巧又显得那么窘迫,因为正义的光芒是无需用技巧来雕琢的。军旅诗歌要凸显忠诚和担当、坚定和力量,军旅诗歌要享受这种神秘的速度和血染的空灵,读之既能体验泥沙俱下的滚滚洪流,又能感受小溪流水的宁静与宽广。使读者回味在直扑与纯净、现实与未来、寂寞与辽远的诗歌魅力之中。从军营和军人特有的人生中找出新时代军旅诗歌的写作特点,洗练一种浪漫的闪光的有意境的,来自生命中与战士和军营相向而行的,能颠覆黑暗的自然而然构成心灵飞翔的大地之语走进现代诗歌的神圣殿堂。让战士之光和军营之光交汇于诗歌之光。启发读者在过度语言的留白中轻顿一下,抬抬头就能看见大山大水的无限风光,在相看中豁然开朗。
这是本人创作这两部诗集的一点肤浅体会,不当之处请战友们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此书在创作过程中得了老首长、老战友、老朋友、和文学界诸多老师的帮助与鼓励,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感谢呼和浩特市“金葫芦创业就业园”“全国个人双拥模范”张立洁总经理为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
感谢《解放军报》文化部刘笑伟主任为本书作序!
感谢呼和浩特市作协原尚静波主席的热情帮助和真诚指导!
感谢原部队:崔绍宏、张忠、崔二恒、杨金满、刘国光、刘江、柳才兴、胡文斌、许凤岐、李滨田等战友多次的交流和指导!
感谢原基建工程兵交通部兵办宜昌教导队:李锋、邵中玲、李正明、王军等战友和学员的亲切关心!
感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任贵、李蕙芳两位教授的热心指导!
感谢线装书局姚欣、舒刚卫两位编辑的精心编审和细心设计!
2021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