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学原创

默默坚守 为了心中那份许诺 ——记长宁镇岗子村第一书记、县农业农村局干部董向军

核心提示:9月6日,我接受采访扶贫第一书记任务后,乘车前去长宁镇岗子村。 赶往岗子村道路两旁,色彩斑斓的花草树木苗圃从我眼前掠过,三色红薯秧苗露着水灵灵的笑脸,园内一排排白色房子,那是草莓姑娘的闺房吧,即将成熟的玉米叶子,在风中轻轻地摇曳,仿佛向人们讲


      9月6日,我接受采访扶贫第一书记任务后,乘车前去长宁镇岗子村。
赶往岗子村道路两旁,色彩斑斓的花草树木苗圃从我眼前掠过,三色红薯秧苗露着水灵灵的笑脸,园内一排排白色房子,那是草莓姑娘的闺房吧,即将成熟的玉米叶子,在风中轻轻地摇曳,仿佛向人们讲述着秋天的故事。
      我们还沉浸在满眼青纱帐的兴奋中,车子便在村委会门前停下,刚刚下车,一位面容和蔼、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迎上前来,热情的招呼我们一行。此人正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长宁镇岗子村第一书记、县农业农村局干部董向军。
      我们的采访从拉家常话开始。现年47岁的董向军,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县农业农村局副科级干部,现任贞元农机综合区域服务站负责人,家有老母72岁,独居大庄镇乔寨村老家,体弱多病,妻子下岗无业,女儿在上大学三年级。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堪重负。中年时段的董向军脸上却布满沧桑,岁月的年轮过早地爬上额头。由于过度紧张,他额头渗出了细密汗珠,两手不停地搓着。他说话腼腆,显得十分谦虚、拘谨,连续说道:“我没有什么好说的,驻村5年时间,不图干个啥名堂,只是为了兑现心中一个许诺:不让一人在扶贫路上掉队,让大伙都富裕起来!”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许诺,董向军从2015年7月担任长宁镇岗子村第一书记,带领局扶贫队员李党卫、苏涛进驻长宁镇岗子村,与前任书记谭志辉,现任书记党永辉同心协力,默默坚守,心系贫困百姓,情系精准扶贫。与扶贫队员一道,与岗子村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长宁镇岗子村因地势较高而得名。四周村子地势低凹,惟有岗子村此处凸现出来,像一个小山岗,过去人称该村“鸡上架”。后来更名为岗子村。全村有七个村民小组439户1887人,耕地面积1874亩。习惯于传统农业的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无集体经济产业支撑,也没有个体副业带动。老百姓指望地里庄稼,吃一把、刨一把,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478人,是长宁镇重点的贫困村。通村路、生产路泥泞不堪,街道无路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群众生产、生活存在诸多困难。
      初来乍到,岗子村村委会干部及部分村民对国家扶贫政策不甚了解,片面认为扶贫就是一阵风,走走过场,给贫困户发点米、面、油,作作秀罢了。作为第一书记,深感使命神圣,任务艰巨。扶贫重扶志,治穷先治愚,董向军从加强“两委会”班子成员政治理论学习抓起,加强村支部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党员力量,宣传贯彻国家扶贫政策,利用“三会一课”制度和开展“两学一做”活动,我们坚持大会讲、小会讲,晚上在村委会大喇叭上领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讲话精神和扶贫政策家喻户晓。
      为了打开局面,董向军首先想到,要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党员群众看到扶真贫、真扶贫,及时将村组困难向局领导班子汇报,积极争取局党委支持,千方百计落实扶贫资金项目。水泥硬化四周通村道路;更换老、旧用电线路,安装路灯;家家通用自来水;完善耕作基础设施,实施土壤改良计划;发放种子化肥;免费每年小麦“一喷三防”。让群众得到实惠,普遍分享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使国家扶贫政策深入民心,得到了全村人民的赞扬和拥护。
      5年来,董向军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穿梭在通往岗子村的乡间小道上,经常为排查贫困户信息,了解情况,指导贫困户作务技术而废寝忘食,甚至熬到深夜。
      记得在2017年冬,大雪封路,气温很低,路面全部结了厚厚的冰层。他两天都没回家,守候在贫困户朱联社的鸡舍里,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度过难关。第三天,听说母亲病了,他着急的眼泪都掉下来了。当时公交车停运,出租车也没有,自行车更骑不了,这位孝顺的儿子徒步回家。短短的20公里路程,他硬是跌跌撞撞走了4个多小时,不知摔了多少跤,滴水成冰的气温,他却走的大汗淋漓。回到家已经晚上10点多了,为老母亲寻医问药,侍候完毕,已是午夜12点。准备躺下休息时,才感觉浑身酸痛,仔细观看,身上青一块紫一块,都顾不得搽药,倒在母亲的身边睡着了。刚过四点,又为老母亲准备好一天的生活所需,赶上班时又准时出现在村委会的办公室,出现在贫困户的家里。
      岗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朱联社,在西安建筑工地贴外墙瓷砖时摔成四级残疾,上有年近80岁体弱多病的父母,下有分别上着大学和初中的两个儿子。朱联社摔伤后,村上虽为其及时办理了低保,但高昂的医疗费让朱联社的家雪上加霜。第一书记董向军走进朱联社的家,掏出了身上500元,塞到朱联社手上,并安慰道:“困难是暂时的,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共度难关吧!”身体初步恢复后,朱联社曾尝试干点零活补贴家用,但因腿脚不灵便被拒绝。他心灰意冷,一时看不到生活希望,便浑浑噩噩过日子。
     董向军了解了朱联社的家庭情况后,与他心与心的交流,鼓励他养鸡致富,面对毫无信心、退缩不前的朱联社,董向军与村支部书记谭志辉采用“激将法”打开朱联社的心结,用1000元扶贫资金帮他购买了200只鸡苗和饲料,让他在家里进行饲养。不要他投资一分钱,不冒一点风险,挣了是自己的,继续干,舍了就当啥也没干。
      鸡苗逐渐长大,却遭遇了啄癖病,近一半的肉鸡脱毛、死亡。得知这一情况,董向军急得直打转转,急忙帮助查资料、找专家,寻到了给鸡戴眼镜的办法,让鸡只能斜视和看下方,有效防止了相互啄毛、啄肛,降低了死亡率。为了掌握这一技术,在实践中又有30多只鸡因穿鼻不当交了学费。到年底,一算账,除了学会给鸡戴眼镜这一技术外,搭了功夫赔了钱,朱联社的创业热情一下又降到了冰点。
朱联社对养鸡有了一些经验与技术,体力也能跟得上。无论董向军怎么做工作,他却无动于衷,还振振有词地说:“去年白养了,还浪费时间,现在没有场地也没钱,说啥我也不养了!”没有场地,村上出面协调,董向军为朱联社量身定做了“大棚+林下养殖”模式,村支书谭志辉将自己栽植樱花树苗的5.5亩土地作为养鸡场地,两间房屋也由其无偿使用,董向军向县农林局争取大棚产业扶持资金3万元,加上贫困户5000元产业扶持资金。解决了场地和资金等问题。
      在董向军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在大家共同帮助下,朱联社建起了鸡棚、圈起了围栏,购买了鸡苗和饲料。3月份,养鸡场重新开业。7月底,饲养的2000余只肉鸡出栏,除掉投资,净收入1.8万元,这下,朱联社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2017年12月,上了咸阳市脱贫英雄榜。2018年9月,被新闻媒体以《昔日懒汉变鸡王》予以专题报道。2020年已拥有两座可养6千只鸡的林下肉鸡养殖大棚,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朱联社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此变得豁达开朗,说话也有底气了。儿子也很争气,享受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加分30分,考入咸阳重点实验高中班,朱联社逢人便夸:“国家扶贫政策就是好,我沾共产党扶贫的光了!”
      60多岁的朱忠朝,患脑膜炎后遗症,至今独身一人,无所事事,东游西逛,喜爱逗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其人智力虽残,尚有劳动能力,董向军鼓励朱忠朝养羊,在反复引导下,朱忠朝说:“那就养两只试试吧!”2017年秋,董向军给其买回两只布尔奶山羊,从来没见过朱忠朝那么高兴的样子,把羊当做自己心爱的宝贝,爱得不得了,每天早起就去放羊,也不在村子闲逛了。
      没过几天,朱忠朝找到董向军说:“羊从昨天开始拉稀,不好弄,我不想养了。”董向军直犯嘀咕,来到他家细心查看,原来是青草喂多了。便对他说:“把羊在家拴住,喂点玉米麸皮,然后割点青草晒干饲喂,那几天一直陪朱忠朝一块去放羊。”就这样,羊拉稀的很快恢复。董向军叮嘱他,不要给羊吃带露水的草,朱忠朝开始自己找规律,琢磨养殖经验,两只羊养的骠肥体壮,年底产下一只小花羊羔,把朱忠朝乐的,一天就围着羊儿转,一心一意去养羊。后来,他过了六十岁,年龄大了,县农林局为朱忠朝提供护林员岗位,实现就业。如今,通过就业及政策兜底对其实行帮扶。
      现年57岁的谭二弟,家有5口人,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老母84岁,年迈多病,其妻陈粉宁51岁患有高血压,一儿一女于2019年7月技校毕业。
      对这样的帮扶对象,董向军竟然找不到精准帮扶的办法,只能为其申请民政低保救助。在谭二弟精神稳定期间,董向阳多次上门开导,与其交流,有几次在病发期间看望被骂了出来。但他不放弃,不松懈。通过与他家属、亲属协商沟通,共同说服谭二弟减轻心理负担,积极接受治疗。2017年,由镇政府出资在武功镇精神病院住院治疗一月时间,其间曾以多种理由为借口想中断治疗。董向军到病床前对他说:“你就安心治疗,别的事情再别想了,你家的农活我帮你干!”在谭二弟每次犯病住院治疗期间,秋夏两忙,董书记帮助他家收获玉米,凉晒小麦,无损一粒粮食,真是费尽了心思。谭二弟出院后,农忙收获季节陪其一快劳动,安抚其心,农闲时,委托村私人建筑队对其进行监管务工,增加家庭收入。现在谭二弟病情平稳,对其妻提供公益专岗村保洁员,两个子女技校毕业后都参加了工作。健康就业的帮扶,使他们家脱离了贫困,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42岁的朱联帮,智力四级残疾,家3口人,其父朱建海77岁,常年在外务工,患风湿腿疼多年,行走困难,遇到阴雨天更是苦不堪言。其母亲75岁,患眼疾,视物模糊。朱联帮智力相当孩童,整天在村里跑来跑去玩耍,身体健康,不知所为,一直依靠父母亲生活。董向军了解了朱联帮的家庭情况后,及时为其全家办理了民政低保救助,为朱联帮的父母寻求药方药物,为她母亲送来眼药水。但是顽疾只能缓解不能根除,这位老母亲逢人就夸董向军好。后来,通过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参加合疗及大病保险等医疗保障救助政策,改善了朱联帮一家的生活困境。他在家人带领下,帮人捡拾辣椒,增加务工收入。董向军并为其落实产业资金入股合作社的帮扶措施及民政兜底政策相互配合,实现对其稳定帮扶。
      董向军担任岗子村第一书记五年来,与本单位农业农村局干的事情真不少,群众心里都有一本账:2016年为群众发放节柴灶200台,群众直接受益21万元;2017年来为全村1648亩小麦免费“一喷三防”,价值3.2万元,三年合计9.6万元;2017年土壤改良1602亩,每亩2袋有机菌肥、一袋磷肥、一袋硫钾肥、50斤尿素,共计85.7万元;免费供应小麦种子、复合肥,耕播48亩小麦良种示范田,共计1.4万元;帮扶贫困户朱联社发展产业3.5万元;为贫困户帮扶对象免费提供玉米种、复合肥、粮仓等农资,价值1.7万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资金88万元;修建田间生产沙石路7条约2000余米,约20万元。所有项目合计230.9万元。
       五年来,局领导换届了,镇领导换届了,村领导换届了,而董向军却一直坚守在岗子村,为他心中的那句许诺努力奋斗着。
采访即将结束时,我问道;“你们身在扶贫第一线,感触一定很多吧?对以后有什么设想?”董向军望着远处,深情地说:“在岗子村5年了,这里的村民就像我的亲人,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产生了深厚感情,为了当年我心中的一个许诺:让大伙都富裕起来,再苦再累都值得!”
他说:要想拔穷根,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党支部+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才能完全实现。作为第一书记,整合四支队伍力量,研判村情,找准致富门路,凝聚各方力量,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流转群众土地340亩,经过多方联系协商,促成杨凌汇源百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惠农园艺有限公司脱毒苹果苗木基地先后落户岗子村,带动解决贫困劳动力100余人。后转型在此基础上,2020年初积极协调落实县农业农村局85万元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建成占地140亩的蔬菜基地一个,拥有20座蔬菜塑料大棚,30亩草莓苗圃和80亩三色红薯,现收益10万元。招商引资435万元,建成草莓种植园200亩,拥有草莓栽植大棚100座,解决村剩余劳动力140人,带动贫困人口20户30余人。2021年拟扩大草莓种植面积300亩,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共同致富。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通过精准扶贫,长宁镇岗子村也迎来了果实累累的秋天。2017年中共武功县委、武功县人民政府授予岗子村“十佳”脱贫村,率先摘掉贫困村帽子。第一书记董向军,也收获了诸多荣誉称号:2017年,中共咸阳市委组织部授予他“咸阳市驻村优秀第一书记”称号;中共武功县委授予“优秀第一书记”称号;2019年3月,中共武功县委,武功县人民政府授予他“2018年度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称号;2020年3月,中共武功县委,武功县人民政府授予他“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目前,岗子村“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建立了防返贫监测机制。目前,尚有兜底贫困户5户12人,领导班子成员包抓到户,信心百倍,广大群众干劲十足,同心协力,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走出村委会时,仰望着蓝天白云,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仿佛展现在我眼前。善良朴实、步伐坚定的董向军将许诺和信念镶嵌在画卷上,岗子村的父老乡亲正迈开脚步,奔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


 雷密鸽,女,笔名,雷雨。武功县人。咸阳市作协会员、武功县作协理事,作品曾在刊物及媒体平台发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