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分上中下三册: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中册,《闪电——八行亲情诗选》;下册,《不可复制的旅程》。 2,合集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精心打造,鼎力推出。 3,合集秉承龚学明一贯的现代亲情主义创作路径,不乏滴血泣泪的感人力作。众多诗歌触及灵魂的审视,厚重深刻,幽玄澄明。5位诗坛评论大咖、著名诗家孙思、荒林、王志清、李犁、远心长篇评述,倾心力荐。 4,合集注重诗集的艺术品质和收藏价值,A,合集每册均选用精美艺术纸,制作外封面和内封面,外封庄重,内封精致,赶超今年的书籍设计潮流;B,在每册的开头,分别刊有艺术达人饭牛、林筱之、罗雪村、张洪波、陆健、苏米的诗意之作,他们中,多享誉中国书画界、艺术界者,或细心抄录龚学明收录集中的诗作,或为诗人泼墨相娱。翻阅合集,艺术气息扑面而来。C,诗人龚学明为收藏合集者专门备有收藏印章,钤印篆字“龚学明书印”,可谓相得益彰
遇见诗 遇见你
龚学明的诗
2020/10
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新近出版的消息传出后,购藏的诗友和读者很多,他们远在新疆、贵州、山西一、湖北、广东等地和江苏本省江南江北,纷纷给作者龚学明留言,表达喜欢,“龚老师您好,您寄来的四本诗集(含赠送的诗集《爸爸谣》)我今天都已经收到了,您的诗非常美好而又耐读”, “龚老师,我要多看您的诗,学习您的写法,然后有空时也练习多写一写”。对于购藏者的要求,龚学明都认真对待,很认真细致地在诗集上留下的签名和钤印。
一,关于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
上册,取名为《谁给了我红浆果》。本册共收入了242首诗歌。著名诗人、学者孙思和荒林为本册作了序评。这是两位在中国的学界和诗坛均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女性,一位在上海,一位居北京。
作者之所以取以《谁给了我红浆果》这样的书名,是因为他对“红浆果”的特别好感,太被这个意象打动了。还包括他对大师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敬仰,对自然主义的推崇和学习。在本书集之前,龚学明出版了诗集《世间万物皆亲人》,这是他的亲情诗的升华,是视自然万物为亲人的诗性探索和哲思肯定。《谁给了我红浆果》既是这种哲学观和诗歌观照的继续,也是对自然和自我的进一步的诗性跋涉,同样是他的亲情诗创作的延伸。全册共分八卷,题材林林总总,看似俯拾皆是,令人目不暇接。读者朋友们只有在读后,才会在其中发现一点秘密,找到一些思考。
遇见诗 遇见你
二,著名诗人、诗评家孙思这样评说《谁给了我红浆果》
以想象和形象思维,构造诗歌灵魂
——序《谁给了我红浆果》 孙思
我不是搞专业评论的,一般人家请,我都会推辞。原因是我太认真,对人家作品要反复研究,找出作者和读者甚至别的诗评家都没涉及到的艺术领域(不能重复),很难也很累。不多的一些评论,都是偶尔为之,也是我愿意的,因为都是我喜欢的诗文。学明是半个老乡,既然是老乡,有一半水土相依的血脉,这个序就不能推辞了。
写诗是发现,写评论和写序同样是发现,发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审美特质。这个发现同时也是认识,不是认知,不是分析。因为认知和分析的文章每个字都是理性的冷静的,几乎不带一丝情感色彩,所以这样的文章即便写得再有深度,也不能打动读者。也不是跟历史上的一些作品去比较,或者找出相似的地方,因为他们没有可比性。而认识是一种感觉和感受,同时也包括诗评家的体验,这个体验就是体验着作者的体验,因为二者的互为深切,所以这样的评论必充满情感和温度。特别是在对原作品把脉的准确度和敏锐度,以及由发现和感悟衍生出的语言生动性与穿透力(这两点是为读者是否愿意阅读的着眼点,这直接关乎才情,才情就是风采,风采就如同风景,有谁不愿看风景,而愿意去看长篇大论的历史知识呢)。所以诗评家不仅应该是诗人,跟应该具备学者的丰富、通达。只有用两种眼光互为观察和发现,才可以让其评论好看,读者想读。
认识学明前先接触了他的“八行诗”,且第一次读他的八行诗就被打动了。记得当时我还跟他开玩笑:你的“八行诗”应该由哪家诗刊专门开“八行诗专栏”,一定会有很多诗人和读者喜欢。后来在外面开会,碰到了学明,他爽朗,为人不拘小节,爱看玩笑,害人之心没有,防人之心也没有。印象最深的是他下巴上的胡子,颇有古文人风范和个性。
一位诗人苦心经营文本结构的过程,也是为他的个体记忆和体验赋予一个外在形式的过程。龚学明诗集《谁给了我红浆果》,以反问的方式,以名词超越动词的想象空间和动感,勾起我们对沉潜于名词的语言背后的,只有诗人能看见的事物,所引发的好奇与探究。
《谁给了我红浆果》分八辑,共计收入了他的232首诗。在这些诗中,诗人通过发现,通过形象思维,把无穷无尽的关于我们生存环境的物质和一切存在生物,一一予以赋形,形成一个个伸手可以触摸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正如什科洛夫斯基说:艺术就是形象思维,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特别是没有诗。我在这里想补一句:没有形象思维,也不可能有诗歌灵魂。
诗人以“生日”取名第一辑,收录了29首诗。
“我已发誓不再写花/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悲观越来越多/但紫红色密集,并不快乐//一种生命消失后/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公墓,这些花鲜亮而激烈/它们和地底下的亡灵/不可能没有关联//我代替神在设计生命转换的通路天空蔚蓝,空气洁净/泥土的气息发出邀请/我父亲的痛太重/他在色彩的表达上留下/不想隐藏的痕迹//今天我给碑上的父亲洗脸/三年前的幼小松柏长大/它轻轻摇晃出熟悉的亲切感/那些紫荆花/松柏,一起延续了全部。——《紫荆花》”
词语直接创造的现场感,让读者情不自禁地生发出在场的幻象。这里语言直指事物和亲人的能力得以显示出来。先入为主的诗人在这里退隐了,让客体不受遮挡地自我出场,同时也让我们直击现场,看“紫荆花”怎样浸染了诗人的情感于思想后,再次意味无穷地和诗人的思念相融合。
诗人喜欢把看到的设为一个角色,就如镜头下的焦点。譬如下面一首《红浆果》。先从外部出发,再逐渐抵达到诗人真正想表达的事物内部。先从果实的一个方面、部分和细节滑到另一个方面、部分和细节。并将与果实相关连甚至无关连的形象,进行彼此转换。看似焦点不一,却在一个秩序内。简洁处大片留白,细密处亦精描细化,凌厉不失柔和。诗人以镜头从远到近的推拉、闪回,从接近角色,到和角色一起体验和感觉,再到越出自己视线之外,直到完成最后一个鲜明的形象——沉默打坐的人。
“白雪上的红浆果多么美//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敏感色彩的/象征//弗罗斯特的红浆果让我怦然心动/我想起一个月前我在南京看到的/红浆果鲜艳而饱满/我愿意再看一次(今天我第一次感到风寒刺脸)/我的红浆果还在//为什么要那么悲观呢/银杏和晚樱都放下了矜持/吹落卑微的本色/在芜杂的琐事中,总有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感动/不要把冬天的风喻为刀戟/所有成熟的走向,在顶端/人生的经验/提炼后的爱,都越来越少/越加醒目,珍贵//一个修炼成佛者/在燃烧后,他的舍利/比俗世的红浆果更重,更耐思/在风中渐枯的红浆果/像一个正放下红色,沉默打坐的人。——(第二辑《红浆果》之<红浆果>)”
“白雪上的红浆果多么美”这根引线拉出,叙事便跟随展开,由视角进行辐射扩散。诗有概述也有细描,同一物在不同视角中在情境之间转移、过度、混合与交织。语言时态也是多重的,隐喻性的语言,极力于修辞的曲折和复杂变体,情景的设计和递进,是诗人根据已经完成的现行文字而逆向行走的结果。尤其结尾一节,其诗意或诗性绝不止于语言的表面,而是一种立意上的难以言说的事物,它超越语言本身,而有着更深远的寓意。
我们的城市环境,总是给予我们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如何在生活的本来面目中,去发现美,这就需要诗人想象的移植和延展,发掘出体验之外的新感官。在这一点上,学明做到了。
“设置一个休息日是要让/我们静下来。这样的日子/如果有阳光,再合适不过了//我在绕城高架上。去取一张/音乐会的票。一条寂静的城墙/在阳光下比我安宁,那种灰中带白的/陈旧,像一只耐心的巨大口袋/等待装下更多的现在,充实历史//槭树和水杉让人惊恐/它们没有想到今天是星期天/内心躁动,甚至陷于挣扎/怎么看,都无法回避,这渗出的/越来越多的红色,像血//人类定下的休息日往往一厢情愿/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设想/万物不会停下行走和思索,这些处于/冬天的树,外部的观察无法抵达内心的复杂/我愿意想象树在分娩/它们有我们看不见的收获。——(第三辑《温度》之<星期天>)”
诗人的眼睛借用“星期天”去发现和捕捉由想象带来的新奇感和合适感,并将染有生活气息的一切置于尺幅之间,令我们伸手可及。这是诗人对当下城市生活的发现与重审。诗中的每一部分都超越了全部,而不只是限于其中的部分。诗人对一个问题的提问和回答,往往涉及另一个问题的解决。而诗里情节的铺排,其实是真实世界的肋骨。
生活本身,就是这个时代中的存在。而生活的各个部分,则成为学明多角度的瞬间视角的集合,然后再分组、重叠,让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可以同时出现,把生活平面,变为立体空间,呈现出我们习焉不察的一个新的世界,以及不曾知觉的内心。
“在一首诗上刻下九月的印痕/将诗人龚学明的名字第一次/写进一棵树的呼唤里:/现在,他正偏头痛。他坐在水里/有凉爽的风,他感到被迷惑而/茫然四顾——/但他分明是神的宠儿——他/坐在水里,被爱包围//苍天辽阔,云朵不知道向左/还是向右走。可以肯定的是/万物都有了历史,都有疲惫感。/那个叫龚学明的诗人不用笔名/因裸身行走而心寒体冷。/他放低身子,画彩色的小石子/在一片宽大的叶子上寻找趣味。——(第六辑《石榴》——<九月>)”
这首诗以自己名字为铺垫,不同角度的所见和发现并置,成为他异质性的表达。他不愿意在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里被框住,而是喜欢在不同的时间线里,放进不同的情节和故事,让一些锋利、跳跃的棱角,自己自发的显露出来。
当我们处于有形或无形的诱惑与樊篱之中,怎样以一种更通透或更本源性的视角看待那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痛苦、磨难、艰辛与罪,并将其提炼到我们的文字中,寓意于我们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学明一直思考的,也是我们每个诗人要去思考和努力去实施的。
龚学明的诗集《谁给了我红浆果》,用纯粹的植物而不是花,创造一种宗教,用纯净无边的河流,而不仅仅是水,创造一种宗教。他采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画面或清朗或简约或深远,都源自于原野中的风吹草低,源自于夜晚和白天都涌动不止和流淌不止的河流,源自于陡峭岩壁的延伸,源自于旭日和夕阳以及月光孕育的启发。它们无论是以离散以欢聚以远眺的方式呈现于我们,都是沉默中的岩浆,是他心灵与灵感刹那间的碰撞与闪现。
但愿学明诗集《谁给了我红浆果》的这个艺术特点,也是我的一种发现。如此,便不枉为序。
2020年7月3日完稿于沪宅
孙思:诗人、评论家,著有诗集五部,曾获刘章诗歌奖、第二届海燕诗歌奖、上海作协会员年度作品奖,诗收进百种诗歌选本。理论研究专著《走进大学生心里》填补国内同行业空白,被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珍藏。2017《现代青年》年度人物•最佳诗人,有诗评获《诗潮》年度诗歌评论奖,散文评论获第七届冰心理论奖。
三,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诗歌选登
1,屋顶
屋顶突然改变,白色覆盖
底下的人仍旧唱歌,跳舞,或哭泣
他们不能看到这高于生活的部分
只有将心提到更高处
才能发现美
雪落下来,总选择夜晚
在智者和普通人都睡着的时候
当天已明亮
人与人视角不同,或喜或忧
更低处的路是黑的
流动的道路喧闹而繁复
即使被大雪盖住了,生活的手
还是要掀开,露出原色,包括丑
唯有屋顶寂静
等待阳光轻轻触碰
像所有的美,在虚幻处
若即若离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一第11页
2,之子
人间已有众鸟齐鸣
阳光在阳光之上,在植物之上
提前的槐花在风中轻晃
纯洁的白色像一件远行的衣裳
蚕豆新结
之子们在试探
白天之美和夜晚之冷
开花的开花,结籽的结籽
大地上所有的生灵
说话的,不说话的
都带着透明的水壶
远行者远行
归家者匆匆,像短暂的赐予
眼含泪水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二第52页
3,棉手套
对于实用的手来说
一双棉手套绝不用来装饰
来自于本能的需求
比如御寒,是第一位的
现在寒风凛冽,河面献出部分身体
错误地形成保护层
我们的手收回直率和�敢
用一双棉手套间接地表示
与风的妥协和认输
手的确有软弱的时候
而一旦软到像一个女孩时
她会说,“绣上一朵花吧”
当放下一种追求,必有另一种追求
取代
而我在玻璃阳台里写诗
阳光多么温暖。一双棉手套
阻隔手机屏与手指间的默契
我只好将其摘下,放在一边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三第83页
4,雨或雪
现在,我还不能说下雪了。
下雨或者下雪,说到底
都是一种选择改变另一种选择
在恰当时的改变令人愉悦
南方此时不可能下雪。雨
打在金桂的花蕊上,像眼睛
睁大,也像灯点亮
脆弱的南方,雪强势而落
雪裹着风,在十月的早晨
梦中的江南怀想一年蓬,松果菊
精致的陶器愿意做小小的摆设
从雨到雪。从经历到回忆
从温润到覆盖。走出大雪的人
比谁拥有钻石,谁更会收藏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四第120页
5,美丽
银杏叶和稻子一起说
疼痛是美丽的
我的手曾轻抚一片金黄的叶片
竟感觉到痉挛和颤抖
连片的稻穗进入成熟期
那种熟透后幸福而不舍的
眼神,是痛中的美
我还要说,美丽是疼痛的
我们和相遇的一切事物
和平共处,柔软的目光对视
世界明亮
当预感这将是暂时——
那次,在桥边,看着好看的流水
我禁不住说:“美丽多么的痛”
流水流出了眼泪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五第160页
6,擦肩而过
秋风起,波浪翻卷
灰色大鸟的翅膀被悲伤和
犹豫压住。鱼
潜于水底。……美丽的背影
——隐藏全部的可能性:
温柔的意义,不可或缺的
情感支撑,与食欲相提并论的
躯体满足。
我们并不能知道今后会怎样
拥有的体验
总是擦肩而过
灰色的大鸟并不知道
更悲惨的冬天临近
而人类懂得哀老和
死亡的含义。因此,请宽容
我们贪婪美丽的事物,并因反向远去
略有遗憾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六第183页
7,我遇到礁石心生欢喜
不期而遇者,突出于平淡生活的
表面。凝重,人人都有本能畏惧
——这不可回避的经历
我遇到礁石,我心生欢喜
水与水相拥,无声而柔软
岸上的眼神,寡欲者只是轻语
风吹柳叶,扬花数朵
获准走上礁石的人,脸有惊恐
坚硬的礁石胜过难啃的骨头
沉睡的人忽然醒来,一脸无辜
而凸起之物并不会都是礁石
喧闹的荣誉,掌声也似潮水
如果将思路转换
遇上礁石也是享受
“这么快,我还没看个够”
礁石隐没,忽然若有所失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七第218页
8,毁灭
越走越远:抽出来的活力离去
留下躯壳和没有交待的遗言
一朵云中潜藏虚无和无限可能性
一片遗弃的树林只有沉默和叹息
暗喻和明示如此交织:从高处观看
保持不近不远的距离,一片绿色
在演绎中认真严肃——悲风中的惊喜
浓烈的表达和越来越暗淡的悲观
一片树林盯着一朵白云说,“我将飞”
那时天空辽阔,树的心中波澜起伏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喟叹:疾病缠身
原来自然规则高过人世间的激情
你没有告别,我也就不会留恋;
你不哭泣,我绝不会悲伤过度
平静目睹一场毁灭,不期待再生
或重复,我们只是默默望着生活本身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八第258页
四,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中的书画作品
五,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购藏方法
1,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定价270元/套,不分拆购买。
2,为鼓励诗人们和读者、网友多多接触自然,践行在行走中发现诗意和诗歌的创作理念,作者特为购藏者准备了每双价值20元的春袜。购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一套,可获赠春袜一双。
3,购藏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一套,可获赠作者于2019年出版的诗集《爸爸谣》一册,《爸爸谣》定价90元/册。
4,以上两种赠送方式不兼得,可任选一种。赠完为止。或上述优惠条件何时中止,由作者决定。
5,本省购藏者需支付每册10元的快递费,外省购藏者需支付每册20元的快递费,如有不足部分,由作者承担。
6,支付可通过加作者微信操作,收款后即寄出。需要签名者请告知。作者可钤印,以作收藏。
7,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网络上有售,但不包括上述优惠条件。
8,出于收藏考虑,本书控制印数,数量有限。
9,本规则解释权在作者。
遇见诗 遇见你
龚学明的诗
2020/10
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新近出版的消息传出后,购藏的诗友和读者很多,他们远在新疆、贵州、山西一、湖北、广东等地和江苏本省江南江北,纷纷给作者龚学明留言,表达喜欢,“龚老师您好,您寄来的四本诗集(含赠送的诗集《爸爸谣》)我今天都已经收到了,您的诗非常美好而又耐读”, “龚老师,我要多看您的诗,学习您的写法,然后有空时也练习多写一写”。对于购藏者的要求,龚学明都认真对待,很认真细致地在诗集上留下的签名和钤印。
一,关于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
上册,取名为《谁给了我红浆果》。本册共收入了242首诗歌。著名诗人、学者孙思和荒林为本册作了序评。这是两位在中国的学界和诗坛均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女性,一位在上海,一位居北京。
作者之所以取以《谁给了我红浆果》这样的书名,是因为他对“红浆果”的特别好感,太被这个意象打动了。还包括他对大师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敬仰,对自然主义的推崇和学习。在本书集之前,龚学明出版了诗集《世间万物皆亲人》,这是他的亲情诗的升华,是视自然万物为亲人的诗性探索和哲思肯定。《谁给了我红浆果》既是这种哲学观和诗歌观照的继续,也是对自然和自我的进一步的诗性跋涉,同样是他的亲情诗创作的延伸。全册共分八卷,题材林林总总,看似俯拾皆是,令人目不暇接。读者朋友们只有在读后,才会在其中发现一点秘密,找到一些思考。
遇见诗 遇见你
二,著名诗人、诗评家孙思这样评说《谁给了我红浆果》
以想象和形象思维,构造诗歌灵魂
——序《谁给了我红浆果》 孙思
我不是搞专业评论的,一般人家请,我都会推辞。原因是我太认真,对人家作品要反复研究,找出作者和读者甚至别的诗评家都没涉及到的艺术领域(不能重复),很难也很累。不多的一些评论,都是偶尔为之,也是我愿意的,因为都是我喜欢的诗文。学明是半个老乡,既然是老乡,有一半水土相依的血脉,这个序就不能推辞了。
写诗是发现,写评论和写序同样是发现,发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审美特质。这个发现同时也是认识,不是认知,不是分析。因为认知和分析的文章每个字都是理性的冷静的,几乎不带一丝情感色彩,所以这样的文章即便写得再有深度,也不能打动读者。也不是跟历史上的一些作品去比较,或者找出相似的地方,因为他们没有可比性。而认识是一种感觉和感受,同时也包括诗评家的体验,这个体验就是体验着作者的体验,因为二者的互为深切,所以这样的评论必充满情感和温度。特别是在对原作品把脉的准确度和敏锐度,以及由发现和感悟衍生出的语言生动性与穿透力(这两点是为读者是否愿意阅读的着眼点,这直接关乎才情,才情就是风采,风采就如同风景,有谁不愿看风景,而愿意去看长篇大论的历史知识呢)。所以诗评家不仅应该是诗人,跟应该具备学者的丰富、通达。只有用两种眼光互为观察和发现,才可以让其评论好看,读者想读。
认识学明前先接触了他的“八行诗”,且第一次读他的八行诗就被打动了。记得当时我还跟他开玩笑:你的“八行诗”应该由哪家诗刊专门开“八行诗专栏”,一定会有很多诗人和读者喜欢。后来在外面开会,碰到了学明,他爽朗,为人不拘小节,爱看玩笑,害人之心没有,防人之心也没有。印象最深的是他下巴上的胡子,颇有古文人风范和个性。
一位诗人苦心经营文本结构的过程,也是为他的个体记忆和体验赋予一个外在形式的过程。龚学明诗集《谁给了我红浆果》,以反问的方式,以名词超越动词的想象空间和动感,勾起我们对沉潜于名词的语言背后的,只有诗人能看见的事物,所引发的好奇与探究。
《谁给了我红浆果》分八辑,共计收入了他的232首诗。在这些诗中,诗人通过发现,通过形象思维,把无穷无尽的关于我们生存环境的物质和一切存在生物,一一予以赋形,形成一个个伸手可以触摸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正如什科洛夫斯基说:艺术就是形象思维,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特别是没有诗。我在这里想补一句:没有形象思维,也不可能有诗歌灵魂。
诗人以“生日”取名第一辑,收录了29首诗。
“我已发誓不再写花/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悲观越来越多/但紫红色密集,并不快乐//一种生命消失后/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公墓,这些花鲜亮而激烈/它们和地底下的亡灵/不可能没有关联//我代替神在设计生命转换的通路天空蔚蓝,空气洁净/泥土的气息发出邀请/我父亲的痛太重/他在色彩的表达上留下/不想隐藏的痕迹//今天我给碑上的父亲洗脸/三年前的幼小松柏长大/它轻轻摇晃出熟悉的亲切感/那些紫荆花/松柏,一起延续了全部。——《紫荆花》”
词语直接创造的现场感,让读者情不自禁地生发出在场的幻象。这里语言直指事物和亲人的能力得以显示出来。先入为主的诗人在这里退隐了,让客体不受遮挡地自我出场,同时也让我们直击现场,看“紫荆花”怎样浸染了诗人的情感于思想后,再次意味无穷地和诗人的思念相融合。
诗人喜欢把看到的设为一个角色,就如镜头下的焦点。譬如下面一首《红浆果》。先从外部出发,再逐渐抵达到诗人真正想表达的事物内部。先从果实的一个方面、部分和细节滑到另一个方面、部分和细节。并将与果实相关连甚至无关连的形象,进行彼此转换。看似焦点不一,却在一个秩序内。简洁处大片留白,细密处亦精描细化,凌厉不失柔和。诗人以镜头从远到近的推拉、闪回,从接近角色,到和角色一起体验和感觉,再到越出自己视线之外,直到完成最后一个鲜明的形象——沉默打坐的人。
“白雪上的红浆果多么美//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敏感色彩的/象征//弗罗斯特的红浆果让我怦然心动/我想起一个月前我在南京看到的/红浆果鲜艳而饱满/我愿意再看一次(今天我第一次感到风寒刺脸)/我的红浆果还在//为什么要那么悲观呢/银杏和晚樱都放下了矜持/吹落卑微的本色/在芜杂的琐事中,总有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感动/不要把冬天的风喻为刀戟/所有成熟的走向,在顶端/人生的经验/提炼后的爱,都越来越少/越加醒目,珍贵//一个修炼成佛者/在燃烧后,他的舍利/比俗世的红浆果更重,更耐思/在风中渐枯的红浆果/像一个正放下红色,沉默打坐的人。——(第二辑《红浆果》之<红浆果>)”
“白雪上的红浆果多么美”这根引线拉出,叙事便跟随展开,由视角进行辐射扩散。诗有概述也有细描,同一物在不同视角中在情境之间转移、过度、混合与交织。语言时态也是多重的,隐喻性的语言,极力于修辞的曲折和复杂变体,情景的设计和递进,是诗人根据已经完成的现行文字而逆向行走的结果。尤其结尾一节,其诗意或诗性绝不止于语言的表面,而是一种立意上的难以言说的事物,它超越语言本身,而有着更深远的寓意。
我们的城市环境,总是给予我们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如何在生活的本来面目中,去发现美,这就需要诗人想象的移植和延展,发掘出体验之外的新感官。在这一点上,学明做到了。
“设置一个休息日是要让/我们静下来。这样的日子/如果有阳光,再合适不过了//我在绕城高架上。去取一张/音乐会的票。一条寂静的城墙/在阳光下比我安宁,那种灰中带白的/陈旧,像一只耐心的巨大口袋/等待装下更多的现在,充实历史//槭树和水杉让人惊恐/它们没有想到今天是星期天/内心躁动,甚至陷于挣扎/怎么看,都无法回避,这渗出的/越来越多的红色,像血//人类定下的休息日往往一厢情愿/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设想/万物不会停下行走和思索,这些处于/冬天的树,外部的观察无法抵达内心的复杂/我愿意想象树在分娩/它们有我们看不见的收获。——(第三辑《温度》之<星期天>)”
诗人的眼睛借用“星期天”去发现和捕捉由想象带来的新奇感和合适感,并将染有生活气息的一切置于尺幅之间,令我们伸手可及。这是诗人对当下城市生活的发现与重审。诗中的每一部分都超越了全部,而不只是限于其中的部分。诗人对一个问题的提问和回答,往往涉及另一个问题的解决。而诗里情节的铺排,其实是真实世界的肋骨。
生活本身,就是这个时代中的存在。而生活的各个部分,则成为学明多角度的瞬间视角的集合,然后再分组、重叠,让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可以同时出现,把生活平面,变为立体空间,呈现出我们习焉不察的一个新的世界,以及不曾知觉的内心。
“在一首诗上刻下九月的印痕/将诗人龚学明的名字第一次/写进一棵树的呼唤里:/现在,他正偏头痛。他坐在水里/有凉爽的风,他感到被迷惑而/茫然四顾——/但他分明是神的宠儿——他/坐在水里,被爱包围//苍天辽阔,云朵不知道向左/还是向右走。可以肯定的是/万物都有了历史,都有疲惫感。/那个叫龚学明的诗人不用笔名/因裸身行走而心寒体冷。/他放低身子,画彩色的小石子/在一片宽大的叶子上寻找趣味。——(第六辑《石榴》——<九月>)”
这首诗以自己名字为铺垫,不同角度的所见和发现并置,成为他异质性的表达。他不愿意在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里被框住,而是喜欢在不同的时间线里,放进不同的情节和故事,让一些锋利、跳跃的棱角,自己自发的显露出来。
当我们处于有形或无形的诱惑与樊篱之中,怎样以一种更通透或更本源性的视角看待那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痛苦、磨难、艰辛与罪,并将其提炼到我们的文字中,寓意于我们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学明一直思考的,也是我们每个诗人要去思考和努力去实施的。
龚学明的诗集《谁给了我红浆果》,用纯粹的植物而不是花,创造一种宗教,用纯净无边的河流,而不仅仅是水,创造一种宗教。他采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画面或清朗或简约或深远,都源自于原野中的风吹草低,源自于夜晚和白天都涌动不止和流淌不止的河流,源自于陡峭岩壁的延伸,源自于旭日和夕阳以及月光孕育的启发。它们无论是以离散以欢聚以远眺的方式呈现于我们,都是沉默中的岩浆,是他心灵与灵感刹那间的碰撞与闪现。
但愿学明诗集《谁给了我红浆果》的这个艺术特点,也是我的一种发现。如此,便不枉为序。
2020年7月3日完稿于沪宅
孙思:诗人、评论家,著有诗集五部,曾获刘章诗歌奖、第二届海燕诗歌奖、上海作协会员年度作品奖,诗收进百种诗歌选本。理论研究专著《走进大学生心里》填补国内同行业空白,被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珍藏。2017《现代青年》年度人物•最佳诗人,有诗评获《诗潮》年度诗歌评论奖,散文评论获第七届冰心理论奖。
三,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诗歌选登
1,屋顶
屋顶突然改变,白色覆盖
底下的人仍旧唱歌,跳舞,或哭泣
他们不能看到这高于生活的部分
只有将心提到更高处
才能发现美
雪落下来,总选择夜晚
在智者和普通人都睡着的时候
当天已明亮
人与人视角不同,或喜或忧
更低处的路是黑的
流动的道路喧闹而繁复
即使被大雪盖住了,生活的手
还是要掀开,露出原色,包括丑
唯有屋顶寂静
等待阳光轻轻触碰
像所有的美,在虚幻处
若即若离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一第11页
2,之子
人间已有众鸟齐鸣
阳光在阳光之上,在植物之上
提前的槐花在风中轻晃
纯洁的白色像一件远行的衣裳
蚕豆新结
之子们在试探
白天之美和夜晚之冷
开花的开花,结籽的结籽
大地上所有的生灵
说话的,不说话的
都带着透明的水壶
远行者远行
归家者匆匆,像短暂的赐予
眼含泪水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二第52页
3,棉手套
对于实用的手来说
一双棉手套绝不用来装饰
来自于本能的需求
比如御寒,是第一位的
现在寒风凛冽,河面献出部分身体
错误地形成保护层
我们的手收回直率和�敢
用一双棉手套间接地表示
与风的妥协和认输
手的确有软弱的时候
而一旦软到像一个女孩时
她会说,“绣上一朵花吧”
当放下一种追求,必有另一种追求
取代
而我在玻璃阳台里写诗
阳光多么温暖。一双棉手套
阻隔手机屏与手指间的默契
我只好将其摘下,放在一边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三第83页
4,雨或雪
现在,我还不能说下雪了。
下雨或者下雪,说到底
都是一种选择改变另一种选择
在恰当时的改变令人愉悦
南方此时不可能下雪。雨
打在金桂的花蕊上,像眼睛
睁大,也像灯点亮
脆弱的南方,雪强势而落
雪裹着风,在十月的早晨
梦中的江南怀想一年蓬,松果菊
精致的陶器愿意做小小的摆设
从雨到雪。从经历到回忆
从温润到覆盖。走出大雪的人
比谁拥有钻石,谁更会收藏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四第120页
5,美丽
银杏叶和稻子一起说
疼痛是美丽的
我的手曾轻抚一片金黄的叶片
竟感觉到痉挛和颤抖
连片的稻穗进入成熟期
那种熟透后幸福而不舍的
眼神,是痛中的美
我还要说,美丽是疼痛的
我们和相遇的一切事物
和平共处,柔软的目光对视
世界明亮
当预感这将是暂时——
那次,在桥边,看着好看的流水
我禁不住说:“美丽多么的痛”
流水流出了眼泪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五第160页
6,擦肩而过
秋风起,波浪翻卷
灰色大鸟的翅膀被悲伤和
犹豫压住。鱼
潜于水底。……美丽的背影
——隐藏全部的可能性:
温柔的意义,不可或缺的
情感支撑,与食欲相提并论的
躯体满足。
我们并不能知道今后会怎样
拥有的体验
总是擦肩而过
灰色的大鸟并不知道
更悲惨的冬天临近
而人类懂得哀老和
死亡的含义。因此,请宽容
我们贪婪美丽的事物,并因反向远去
略有遗憾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六第183页
7,我遇到礁石心生欢喜
不期而遇者,突出于平淡生活的
表面。凝重,人人都有本能畏惧
——这不可回避的经历
我遇到礁石,我心生欢喜
水与水相拥,无声而柔软
岸上的眼神,寡欲者只是轻语
风吹柳叶,扬花数朵
获准走上礁石的人,脸有惊恐
坚硬的礁石胜过难啃的骨头
沉睡的人忽然醒来,一脸无辜
而凸起之物并不会都是礁石
喧闹的荣誉,掌声也似潮水
如果将思路转换
遇上礁石也是享受
“这么快,我还没看个够”
礁石隐没,忽然若有所失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七第218页
8,毁灭
越走越远:抽出来的活力离去
留下躯壳和没有交待的遗言
一朵云中潜藏虚无和无限可能性
一片遗弃的树林只有沉默和叹息
暗喻和明示如此交织:从高处观看
保持不近不远的距离,一片绿色
在演绎中认真严肃——悲风中的惊喜
浓烈的表达和越来越暗淡的悲观
一片树林盯着一朵白云说,“我将飞”
那时天空辽阔,树的心中波澜起伏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喟叹:疾病缠身
原来自然规则高过人世间的激情
你没有告别,我也就不会留恋;
你不哭泣,我绝不会悲伤过度
平静目睹一场毁灭,不期待再生
或重复,我们只是默默望着生活本身
选自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卷八第258页
四,上册《谁给了我红浆果》中的书画作品
五,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购藏方法
1,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定价270元/套,不分拆购买。
2,为鼓励诗人们和读者、网友多多接触自然,践行在行走中发现诗意和诗歌的创作理念,作者特为购藏者准备了每双价值20元的春袜。购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一套,可获赠春袜一双。
3,购藏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一套,可获赠作者于2019年出版的诗集《爸爸谣》一册,《爸爸谣》定价90元/册。
4,以上两种赠送方式不兼得,可任选一种。赠完为止。或上述优惠条件何时中止,由作者决定。
5,本省购藏者需支付每册10元的快递费,外省购藏者需支付每册20元的快递费,如有不足部分,由作者承担。
6,支付可通过加作者微信操作,收款后即寄出。需要签名者请告知。作者可钤印,以作收藏。
7,诗歌合集《龚学明的诗》(上中下三册)网络上有售,但不包括上述优惠条件。
8,出于收藏考虑,本书控制印数,数量有限。
9,本规则解释权在作者。
上中下三册诗集的内封
龚学明,居南京。上世纪80年代求学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至江苏新华日报社,扬子晚报创办工作至今。现为江苏扬子晚报《诗风》诗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