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韶山忆伟人
庚子夏暑,我们一行怀揣梦想,承载期望,开着车子,奔向湖南湘潭的韶山冲。在韶山市文联胡主席的安排下,参观学习了红色文化体验地,毛主席铜像广场、毛主席故居韶山冲、毛主席博物馆、毛主席工作学习过的别墅滴水洞等教育基地,以此追寻世纪伟人那不平凡的足迹,实现我心中多年来的夙愿。
炎热的清晨让韶山这座花园一样美丽的城市,披上了一层薄雾轻霜,这霜如细纱,这雾是仙气。它在山顶上盘旋,它在群山间绕行,无不展示着韶山的神秘而秀美,无不抒写着韶山的从容与迷人。
这是一座热情好客的现代城市,也是一方为了共和国的建立,而辈出英才的风水宝地。因为这里除了出了个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导师毛泽东主席外,距韶山六十里以外还出了刘少奇、彭德怀等一大批共产党的领导人和军队的帅才将星。才让韶山、才让湖南成为亿万人民心中十分向往的圣洁地方。
的确,五千年出了这么一个让世界都寡目相看,且十分了得的世纪伟人,改变了世界革局,把人类推向了前进。才使韶山的座座山梁变为绿荫;才让这里的条条河流水清见底,鸟语花香;也使韶山的人民依靠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威名,而在自已的家门口念致富经,唱发财戏。
每天,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被韶山的名字吸引得相拥相入,款款而来。有的游客很真诚、很激动直接坦言,来这里为的是弥补他们家几代人,想来但却因路途遥远而没有来成的缺憾,实现他们魂牵梦绕想去主席故居走走看看,沾点灵气、喜气、福气和财气的宏愿。
踏上韶山这块红色的土地,不光是朝圣而让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还有,就是今生来到了主席的故居这一梦想得以实现,而让我有了“情思千万秋,新诗寄感悟”的思维。
我们一行乘坐观光车,在乘务员温馨、周到、细致的服务与引导下,进入毛主席铜像广场,只见伟岸高大的毛主席英姿勃发,炯炯有神,目视中国的北方,我立时有了“青山一道同云雨,领袖审视震乾坤”的感慨。人民的领袖,心中的伟人,此时正深藏在这青山绿水间,遥望首都,坐阵韶山,祝福人民,指点江山。我已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大地到处一片和好,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原来是他老人家的大气度、大气势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美中国罩掩得平安和顺,昌盛纯美。
我十分相信,韶山是一方尚好极佳的风水宝地。因为纵观毛主席转战南北在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都是山水俱阳,树木两旺的宝地盛景。没有一丝的阴悔,即就是有那么一顶点,那都被他个人强有的兴需所克服。看韶山灵秀,人生爱意。观北方群山,整个透出憨厚,也不由人留恋,这或许就是天与地、人与自然的合和而作吧。
纵观毛主席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到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转战安塞、靖边、榆林、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志丹、甘泉、子长等12个县,住过38个地方,行程1000多公里。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极富传奇色彩。他所住之处几乎都是山水环抱的通透之地,因他自身就带有天地之灵气,固然所到之处,不是当地土豪给让出地盘供其办公,就是那些富裕的地主给腾出宅家院子让其居住。
主席生在韶山冲,长在韶山冲。韶山除了灵秀、灵气、灵性之外,它更有空灵之雅致,神妙之奇池。先看看他的故居十八间茅屋在建法上排列讲究,执行有序,两头伸出来,中间凹进去,非常符合中国人“就轻若重,能忍能让,能打能退,保护重点,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前门的冲场上两个大池塘,说是龙的双眼,右侧两个小池塘,说是人体内的脾肝脏气,这些都非常非常的有讲究,后面是背靠青山,人常说“青山绿水好人家,出得龙凤兴家邦! ”在主席的故居韶山冲,我们虽说听到了,地形是龙腾虎跃,有柴(财)源滚滚而来的福缘,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哲理,有长幼男丁居住有序的规律,有主昆配位命走卦卜的奇巧遇合等等。这些,看是人为之巧合,实则是天地自然之安排。说的是那年,毛主席八岁的时候,一天,贪玩的毛主席因玩过了头,怕父亲打他,于是就借来砍刀从山上砍了些柴禾,用软腾条把柴禾捆绑好背下山,当走到家后面的竹林时,实在背不动了,于是,便将那捆柴禾落了下来,放在坡顶之上,毛主席用脚将柴禾踢了一下,那捆柴禾就从坡上滚了下来,眼看着柴禾就要滚到坡道左边的池塘时,突然,担空的一面象是被谁给推了一把,柴禾又很轻松地回到了坡道上,这一情景被正在开后门的毛主席的父母看见了,他们看着如此有灵性的柴禾向门前滚来,毛主席的父亲已为看花了眼,正在怀疑自己的眼晴时,只听毛主席的母亲说,还愣在那干啥呢,这不是财(柴)源广进吗!说着,就将老伴迅速地推到了一边,那捆柴禾便很听话,也很带劲地滚进了屋内。从此,父母知道他们的这孩子有灵气,长大后必成大事,父亲对他更加严厉了。为的是让他在艰难的环境下更有作为,意志更加坚定。
毛主席生在群山环抱中,后又长期在群山环抱中与敌人周旋,最后取得伟大胜利,为亿万人民建立富强民主新中国。正如他在十一、二岁时,躺在韶山冲场门前池塘边的柳树下,看池中蛙鸣游水时,少年英雄独霸,豪气直上云天,便作诗一首,“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那时,就已经显示出了他的霸气、才气和锐气。
这与他生长的土地有关,正如《史记·项羽本纪》有句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明湘楚血性根基之深厚。还有一代旷世逸才杨度写下慷慨激昂的《湖南少年歌》,其中“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一句,均把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不怕死、了得难”的性格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毛主席的性格是自幼就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而后在艰难曲折的革命事业中磨砺起来的。他固然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性格勇气和倔犟特点。
1910年,十六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面对与父亲不和的隔阂,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迈诗句后,即刻出走,去追寻救苦、救难的真理,投身到打倒旧政府,建立新中国伟大的,鸿鹄的事业中去。
那时,他七次转学、数次出走,反抗老师的封建教义、叛逆父亲的刻薄家教。把一个初入学堂的翩跹少年逼离家乡,出走在外,用职业革命家的胸怀和胆略,用政治家的气度和智慧,用军事家的睿智和谋略,用哲学家的思哲和判断,带领千千万万个革命同志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些连他,甚至连他的父母恐怕都没有想到吧!
所以,毛主席在全中国人民的眼里和心中就是大神。难怪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既怕他,又恨他,还不断的敬他。这是因为他们当中的一些智者、贤者和能者,读懂了主席身上所具备的那“胸中只装人民”的特有气质,感受到了主席与别的伟人不一样的风范、风采、风度和风格。
在韶山的每一处教育基地,我都在用心地感悟毛主席在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留下的桌椅被褥,水缸茶壶,农具脸盆,油灯书籍,似乎总想在其中找到丝珠马迹,在用眼规探的同时,一直在想,我们这些平常人、平凡人就是在干事创业上,不虚心,不认真,少作为,没有主动精神,缺乏服务意识,才使得工作没出色,地方少亮点,这些都是十分可怕的。我们边学习、边反思、边总结,一行人在参观学习的同时,组织了为毛主席铜像敬献花蓝,并向他老人家三躹躬。两地文友座谈交流并举行赛诗会等活动。真是收获巨大,意义非凡。让我终生都难以忘怀!
金沙河企业的民本情怀
木 土
金沙河企业,因在武功投资建厂,让我有了去她的总部河北学习采访的理由。
这是11月中旬的天气,这个时间北方己经进入了冬季,西北风呼呼地吹着,道路两边和田地里的树枝上叶子都纷纷扬扬地飘落了下来,为我们的行程增添了动漫的色彩,更别上了童话世界的标签。
一路上,我们就飘叶、落叶和绿叶、黄叶做着尽情地发挥与想象,作诗填词,有说有笑,八百多公里的高速路程,在九个多小时的急速跋涉与行进中,终于在下午16点整到达了沙河市的金沙河面业集团公司的总部。
总部占地二百多亩,从干净、整洁的办公设施和清雅、有序的工作环境看,这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现代化企业,她因企业管理团队有方,“金沙河”成为全国著名商标,其产品都是一路看好,产销两旺。
我们的车子刚到门口,还没等我和保安答话,从保安室里就已经闪出了给我们打前站的武功籍当代著名作家、在河北省委重要岗位上工作近三十年的苏文勋先生。这次采风活动,他自己开车从三百里外的省会石家庄提前赶来,为我们打前站搞协调。随他一块走出的还有一位衣着朴素,眼晴有神,面容和善,中等身材的壮年男子,二人热情,我们随和,才知陪苏先生接我们的是金沙河集团公司的副总尹海献,我们说明来意,传达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对魏总的问候。尹总温和地笑着说:“不好意思,魏总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了,还得几天。”看来,这次是见不到这位传奇人物了,我们带着遗憾,喝口水歇了歇,便按照行程的安排,投入到工作之中。
我们的车子朝着南和县开去,那里有金沙河的南和工业园区和金沙河公司连片的6000亩农业合作社。我们一路上听着尹总讲述着董事长魏海金带领他们创业的不平凡历程,不知不觉半个小时的路程就消失在身后。
的确,魏海金在河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这让我想起在我国的历史上,众多的名人皆出自邢台。因为邢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大家所熟知的各大典故也是出自这里,魏总就是在这方历史悠久和厚重的热土上带领他的农民兄弟,摸爬滚打35年,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磨坊发展成中国驰名企业。让他的金沙河面粉和挂面覆盖全国,并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不能不说是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这奇迹就是把粮食加工用半机械化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机械全自动化和智能化。
我们在听着尹总滔滔不绝的表述,车子就到了南和工业园内,天已经黑了下来,我们便进入了生产车间外那亮如白昼的走廊,在这里看到厨窗里每一幅清晰的画面,里面的故事生动而感人,这一幅幅反映员工精气神的照片,让我感受到企业的独特文化。什么有“感恩心、责任心和爱心”的素质教育,有“做事先做人”的处世哲思,有“给父母洗脚”的感恩体验,有定期召开家长会的主题担当,有婆婆就是妈的敬老培训,有拾金不昧的爱心褒奖……
这些庞大的内容让我总是想象着金沙河人的质朴和伟大,他们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在实践中凝练出了诚信、担当、节俭、忠诚、创新、好学、责任等这些高贵的品质,才把“一粒麦子从长出到做成面条走10里路”的故事讲得那么彻头彻尾,引人入胜。
参观完文化墙,我们随尹总进入了车间的通道,硕大无比的车间里装满了一排排、一行行整齐划一的机器,让人看后非常的震憾,说真的,我到了这年龄都没见过这么大车间。里面竟然只有三四个年青人穿着统一而单薄的工服,戴着帽子和口罩,转悠着操心自己跟前那些机器的正常运转,看起来悠闲自得,让我对他们多了几份羡慕与尊重。只见从机子里压出来的面如白布一样的宽,在输送带的作用下被吸到了另一头只有三米之遥的槽口里。我们顺着通道走完了一节长长的墙壁,这时,听尹总介绍,这里面是包裹得很严实的机器,宽面经过九道辊擀压延挤,面条出来后筋道、爽滑。走过了这节,又是一个超大型的车间,同样是一排排、一行行机器,同样是三四个年青人管理着这么多的机器,而在这个车间看到的是另一个景象,只见刚才长长的如白布一样的面布,现在被切成了长长的面条挂在了烘干房上空的杆子上,杆子被嵌入在滑道里向前慢行,杆子上的挂面随着移动慢悠悠,轻飘飘摆动着身姿,如仙女含情怡笑,似柳絮弯腰搭辑,悄悄的没有声息地向前走去,这些挂面被杆子轻轻地自动取出,从容地,不慌不忙地整理好自己,躺在了切割台上,被切成尺寸相等的面条。切好的面条顺着滑动的不锈钢槽子又向前走去,然后被码齐、称重、捆腰、装袋、进箱,全是自动化,没有给人留下操作的空间,至此麦子成了挂面这瞬间的变化,让我们一行人打开眼界。我在心里想,这回许就是我们的田书记说的“一粒麦子从长出到做成面条要走10里路”其中的一段经历吧。
就生产的各种挂面,尹总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说,每天生产挂面4500吨,按照一籽挂面一斤计算,每天生产挂面900万籽,每小时生产37. 5万籽挂面,每分钟生产6250籽挂面,每秒钟约生产104籽挂面。金沙河集团拥有80条挂面生产线,每条线每分钟约生产15杆,每杆约500根,每根3.2米长,地球一圈约为40076公里,每天生产挂面可以绕地球68圈。
就在此时,我似乎看到金沙河面业集团的魏总,这位已经不属他自已的沙河汉子,他用精打细算、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带领研发团队,夜以继日的进行着技术的更新和改造的身影。他们为了将粮食加工技术和食用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董事长魏海金在美国、以色列外出考察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轻研细磨制粉工艺时,甚至是渴饮雪,饿了泡包方便面充饥。挑灯夜战,昼夜难眠。查资料,画图纸,从中查找自己在磨粉中的失察所在。他把面粉加工时,保护小麦原有营养不被破坏,做为重要的技术革新课题加以研究和改进,培养了一批高科技人才,实现了面粉加工现代化和智能化。保证了生产全过程中营养不被破坏和产品不被外界污染。
看着刚刚生产出来的各种挂面,就被等在外面的长货车装上运走,库房几乎不存货时,我们一行就好奇地问尹总和任梅他们,他们笑了笑说,我们这里所有产品均为客户提前一个月制定计划,始终坚持执行以销定产,先款后产服务模式。我们在全国两千多个县都设有我们金沙河面业的代理商,他们为公司及时反馈顾客或商户的意见,以便我们及时改正,更好的服务。另外,我们每年会拿出好大一部分资金,重奖在产销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和代理商。极大的调动了员工们在工作中的干劲,也为代理商销售产品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听了尹总的一番介绍,我似乎找到了金沙河为什么能在中国面粉加工企业排名第五,中国挂面加工企业排名第一的答案。这就是“关心未来,保障健康”这一强大的力量做企业发展的宗旨。
金沙河为了服务和呼应这个宗旨的传承,把粮食安全和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他们从不忘初心,到高瞻运瞩,除了搞好粮食储备、土地流转、工业旅游、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23产融合发展外,将发展视野放得更宽更大。以邢台为中心现在已经发展成立了13个分公司,一个国外分公司,共14家分公司。其目的就是让金沙河的面走的更远,让金沙河的人飞得更高,让世界更多的人去享用金沙河面粉的淳香和筋道。“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金沙河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员工们除了正常上班外 还得加班加点从事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社会学习、实践学习、书本学习等活动,按照公司规定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公益活动,抓好党建工作,慰问贫困家庭,支援灾区建设,办好职工夜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他们的用人理念是不从外面聘请,从培养的老员工中选拔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让好多员工都有了家温馨的感觉。魏总更是技高一筹,每月让账务部门将员工工资的10%准时打到员工家属和亲人的卡上,凝聚了亲情和感情,支持了公司和家庭,稳定了情绪,化解了矛盾。
我们的行程安排的很满,参观了南和工业园区、沙河工业园区总部、金沙河农业合作社、金沙河红薯基地、金沙河佛照山集训基地、金沙河薯片生产线、 菜籽油生产线、馒头生产线、粉条生产线和油菜花旅游观光火车及铁路。感觉收获满满,幸福多多。在分手时,尹总动情地告诉我们,“武功的金沙河面粉集团就是复制粘贴我们河北总部的, 到时那里的全部设备被河北这里还先进、还超前”。听到这话,我们激动万分,高兴地握住尹总的手说:“到时候您一定要回武功新家住住、看看!”在一旁观察认真的苏文勋书记答话了:“别,到时候是我陪尹总回武功,我回老家探亲,他回新家居住!”一番幽默风趣的话语,惹得在场的人都哈哈笑了起来。
的确,魏总能从一个小乡村走出,当上全国劳模,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已经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农业革命的成功典范和先进代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把普天下的老百姓视为水,把广大消费者视为神水、圣水。在他心里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命之源。金沙河人因水生金,因水成海,因水聚沙,这沙是海中之沙,海又是河的聚成。故他们选择河边发展,以河生沙,聚沙捞金。因为他们懂得,水润万物 利泽天下。他们创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这路子属于他,也属于你,更属于我们的大武功。因为漆水承载着中华七千年的文明,后稷就是在漆水河畔上教民稼穑而文明天下的,武功作为传统的农业县,自古就是关中粮仓,承担着关中平原乃至更大范围的人民对粮食的需求。
今天的金沙河落户武功,就是传承着后稷的使命与责任。她的企业行为与后稷教民稼穑的作法是高度相融和天人合一的!
作者简介:
杜晓辉,字建辉,笔名,木土、荣辉,男,武功县贞元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咸阳分会副会长、武功县文联主席、武功县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武功创作基地主任,创办《有邰文苑》文学期刊,任主编。主持编写了《武功文联志》。作品散见于《文艺报》《解放军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华英才》《作家报》《陕西日报》《延河》《黄河》《延安文学》《西安晚报》《咸阳日报》《西北文学》等国内报刊网络。有关武功历史的文化散文被网络小编收录,供人们在百度上查找。“苏武里贯考析”一文入选2015年至2016年成人高考教材。在担任作协主席其间,曾先后在《陕西日报》秦岭副刊为县作协组稿一版;在《咸阳日报》为宣传武功组稿三版;将43名会员的文学作品推荐到《延河》上;由于工作活跃,富有特色,被省、市作协评为“优秀基层作协”,2018年12月7日至9日,成功邀请中国作协23位文艺家走进武功。先后荣获咸阳市“德艺双馨”先进工作者和“全市阅读之星”称号。著有散文集《故土情思》《望我故乡》《盛世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