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艺资讯

填补历史空白 重振文化自信 ——萧鸿鸣著《方以智黎川四年》出版发行

核心提示:方以智(1611-1671),我国明末清初著名高僧,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著名学者,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书画艺术与清初“四画僧”并驾齐驱。


本报讯  近日,一部洋洋56万字的《方以智黎川四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方以智(1611-1671),我国明末清初著名高僧,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著名学者,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书画艺术与清初“四画僧”并驾齐驱。

“方以智研究”是我国文化的一座重镇。近年来,随着方以智研究在海内外不断深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研究成果,掀起了一次次的“方以智”热潮。方以智20余载的晚年生活、学术、交游,以及被清军逮捕后在“惶恐滩”殉节,均发生在江西这方热土上,方以智的思想传播,学术著作的刊印流通也都主要在赣东“药地”黎川、南城、吉安青原山等地。但是,方以智在黎川寿昌寺这重要的四年,在现阶段的研究领域内,却仍是一个空白。

萧鸿鸣先生经过20余年的研究,历5年撰写,将这部《方以智黎川四年》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方以智黎川四年》立足于现已公布的文献、史料,以近年来新发现、新采撷、尚未公布、散佚的大量地方文献、实物为基础,围绕方以智在黎川寿昌寺四年这段“空白期”的隐秘僧侣生活,将方以智的行实、交游与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追踪、探索与研究;以全新的证据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视角和新观点,填补了研究界的这一空白;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现有的研究疆界;为明末清初历史,江西地方史,黎川地方文化史、宗教史、人文交流史,打开了一扇独特和崭新的大门;让方以智在黎川四年当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实,得以厘清并凸显出来。

《方以智黎川四年》以搜集到的第一手文献与史料为基础,耙梳剔抉,钩沉稽要;缜密考证,将文献与史料的原始性,辑佚的可靠性,论证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在书中得以最好体现。又以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以黎川寿昌寺祖庭为纽带,将方以智在黎川四年的事迹作了清晰的交代;对方以智在黎川四年当中所形成的思想、著作,乃至传播,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方以智在黎川四年当中不为人知的书画创作、交流等给予了公布和讨论;对方以智在黎川四年收纳的弟子、学人等,作了详尽的阐述;对方以智在黎川四年当中各地前来探望、拜谒的各色人物及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对黎川隐晦的僧、俗两界人物进行了挖掘,使这些鲜为人知的人与事,鲜活与生动起来;让那些遗忘并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故实,得以清晰起来。

在明末清初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因为有方以智在此驻锡,使得这个山区小县城黎川,云集了当时全国一流的学者、最为活跃的思想、最为先进科学和开放的学术,拥有着最为浓烈的讨论氛围、交流的讲堂,黎川寿昌寺,也成为了当时人们心中“祝国裕民”的大丛林、大道场,成为禅门的一座指路明灯。

方以智在黎川四年的历史钩沉与挖掘,让这些人物和事件,为黎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例证,是一部熠熠生辉、呈现给黎川人民丰富与宝贵的文化遗产。

萧鸿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八大山人研究”专家,有30多年的研究经历,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有学术著作十余部,《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获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八大山人在奉新耕香院》获第十九届(2015 年度)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其研究理论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据悉,《方以智黎川四年》姊妹篇《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也在出版过程中,不日将与广大读者见面。

《方以智黎川四年》一书的问世,必将给黎川文化夯实基础、增添新的色彩,也将为“青山绿水”文化旅游概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黎川今后的文化与旅游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李 劼)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