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图书出版

双品不俗 一清难得——刘一清《梅园礼赞》序

核心提示: 一个人对家乡的感情,最初即是源于自己童年时对家乡一草一木的体认,以及在时光流年中对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一切的参与或见证。一清先生对家乡最初的印象是“山高林深路远、鸟语花香、人烟稀少”,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他捡过竹尾、套过飞鸟、听过“老虎

   
     一清先生的快言快语,为人处事热情奔放,看似粗线条的他在落实上又是细致入微的。记得在一次全国文学笔会上,他将自己多个剧本创意,打印上百份在大会上交流、推介,乍看不像他粗犷性格人所为。这种率性,这种豪气,这种粗中有细,也是他在文学创作上难得的品质。他的形象酷似陈毅,不仅形似,还十分神似,陈毅元帅正是胸中有千军,心中有诗书:千军万马、指挥若定;情调一来,诗兴大发。这算题外话了,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品赏他的文字吧!
    一清的游记散文不止于对景的再现,他以更深刻的思想、更犀利的目光探寻每一物、每一事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在《梅园礼赞》篇中,作者从周恩来总理的铜像写起,将梅园的结构布置、独特景色随着自己的游览过程细细勾勒出来,又从每一意象中生发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赞叹:浮雕上的风云图案,是伟人曾经的叱咤风姿;繁枝绿叶的交相辉映,显示了中国革命的生机、活力;展厅天花板上的200盏灯,正如星星之火终于燎原,带来光明前景;而那桌上的雨花石更让人难忘先烈那一段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提炼出了一种“梅园精神”,从梅园而“梅园精神”,显示了一清先生深沉的文化思考和历史责任感。
   作者的这种文化思考和历史责任感贯穿其游记。如《游夫子庙》中,从秦淮河、汉白玉桥、“王谢古居”到聚星亭、大成门、学宫,作者都以其深厚的学养做了文化背景的详细介绍,又以对地域民俗的深彻关切而展开对南京灯节、四时茶食等习俗、特色的探讨。无论飞檐翘角抑或石板一方,无论秦淮秀水抑或古井一注,对于一清,都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一种符号,他愿意停下来去追索背后浩瀚的文化,因而,才能由夫子庙而儒家文化,由秦淮河而南京文明。而在《游览雨花台》中,作者不仅仅介绍雨花台,更有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在《集美景区见闻》中由秀丽景色、美好河山而感慨当下务必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在《游长江三峡》中,由三峡之壮美景色和大坝的巨大作用,而生发对人类伟力的感叹,对党的伟业的赞赏…… 发乎“游”,而载其历史、揭其内蕴、展其未来,文章因此与一般的游记区别开来而更有价值、更有分量。
   从艺术技巧上来讲,一清的游记散文全面性、趣味性十足。其《览贵阳风光》,将所到贵州23大风景区都做了精彩的描绘,颇像一个尽职尽责的“导游”, 面对游客渴望的目光不忍心遗漏每一处精彩,同时妙趣横生而不流于平淡。比如在介绍花溪河时,他说“溪水被河中的礁石牵引,时而引入地下,时而回旋跳跃”,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溪水书写的可爱、动人,使人顿生好感,花溪河仿佛就在跟前流淌,明澈清亮。同时,作者的语言也优美、简洁。《游青天河》中,他描绘西峡“处处山水处处情,一年四季皆胜境。春日百草萌发,万木葱茂,流水轻轻,二月兰花别样红;夏季绿肥红瘦,灌木丛生……冬时银装素裹,冰挂雪树,琼宇瑶池,一片神话世界,伴之那美丽般的神话传说,不是仙境,胜似仙境。”没有华丽的语言、复杂的修饰,用“天然”的语言几笔就将西峡四时美景都收在笔下,不是“雕饰”,胜过“雕饰”!
   在《家乡神韵》一辑中,作者着力书写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家乡美景和家乡人,读来可谓情深而意浓。所谓情深,是因为作者将他对家乡最深厚的感情,对家乡人最深切的依恋一一流于笔端,那份浓浓的家乡味道、家乡情感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这种味道、情感,于我们读者往往又是最为熟悉、最容易引起共振的,加之作者往往故意似的在文中留白给我们以回味的空间,因而意味也浓厚、深长,韵味十足。
   一个人对家乡的感情,最初即是源于自己童年时对家乡一草一木的体认,以及在时光流年中对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一切的参与或见证。一清先生对家乡最初的印象是“山高林深路远、鸟语花香、人烟稀少”,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他捡过竹尾、套过飞鸟、听过“老虎传说”,在天堂一样的地方,他经历着自己的趣味童年。然而在七十年代,他也看到了在毁林开荒狂潮中,家乡所遭受的一切:参天古树荡然无存,飞鸟尽,野兽亡。在《返野》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对发生在家乡的破坏行为的不满,写出了自己的祈愿,也写出了自己对“返野”的认可,对家乡的深情,他写道:“就任由野兽成群结对地倘佯在茂密的深山,让飞鸟翱翔在蔚蓝的天空,让画眉树林里歌唱,让麻雀屋檐上喳喳,让斑鸠林梢间嬉戏,让所有的一切自由自在地繁衍……”文章结尾“谁不迷恋家乡?这样的返野不是大自然给予人的恩赐吗?不也是人类自己智慧的结晶吗?”的反问,给当下正在失去《乡村晨曲》中的那种美好的我们的乡村、我们的家乡该如何寻找出路的问题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写家乡,必得写家乡人。刘一清写家乡人,坚持用朴素的语言写他们的朴素、用平实的叙述叙写他们的勤劳。在《根植人们之中》,作者写自己在公共汽车上与家乡普通老百姓的沟通、交流,运用大篇幅对话形式,引用家乡人的家乡语言,将家乡人的朴实无华表现的惟妙惟肖。可谓乡音常绕耳畔,人生乐事!
    他的悼文主要是写给母亲的,十分感人。其实将此收入散文集,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且认为是给散文集增添亮色的。
    他的通讯和杂谈,体现了他较强的公共责任感与社会良知,十分值得钦敬,于此不再细叙了。只是感觉,这些文字倒可单辑一册,更为适宜,算是建议吧!
    综观其文思其经历,文品人品一清二楚,双品高洁实属难得。一清奉献给了读者许多有益话题,有机会再与他畅谈。
   是为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