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赵晓梦长诗《钓鱼城》
赵晓梦长诗《钓鱼城》研讨暨分享会现场
以诗歌的名义致敬屈原,以诗歌的名义回望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6月9日,由中国诗歌网、巴金文学院、成都文学院、小众书坊主办,重庆市合川区作家会、重庆伍舒芳健康产业集团(希尔安药业)、成都迪康药业协办的赵晓梦长诗《钓鱼城》研讨暨分享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诗刊》主编李少君,《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刘笑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以及孙卫卫、喻言、二毛、邰筐、蓝野、张洪忠、周燕群、李壮、超侠、罗广才、唐荣尧、冯桢炯、洪君植、齐冬平、杨宗鸿、王峰、丁一鹤、黄尚恩、陈仕彬、杨清茨、艾诺依、中岛、梁子、王洪、向道华、罗亚蒙、彭明榜、张建平、刘亚庚、今之、马金龙、李硕等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青年评论家、《人民文学》编辑赵依主持。
当天的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在这部作品中,赵晓梦表现出杰出的诗歌技艺,对复杂历史的解读诠释力,以及罕见的长诗掌控能力。《钓鱼城》都是诗中的人物在表白,诗人从所写对象里退去了,这首诗的突出结构特征就是钓鱼城和曾经与它结缘的各种人物仿佛在自出现,自说话,不需要诗人的解释或解构,也不需要诗歌的再现或再造。这是历史的外在痕迹和诗人内心生活的和谐,仿佛是历史现实本身,其实是诗的太阳重新照亮历史的天空。
专家们认为,这首长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人主体对历史的穿透力,不是玩技巧,是一种对历史的抚摸,贴近历史、走出历史,最后以他温润而强大的心灵把钓鱼城的历史穿透,带进了这首诗歌。赵晓梦从诗人的角度去感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抒情有机融合,历史意识与生命体验互渗互补,让一段沉重残酷的历史充满了人类心灵的体温,成就了一种血色浪漫的审美特质,既厚重大气又显灵性充盈。
在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对《钓鱼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见多识广,发言精妙。首先他认为赵晓梦选择“钓鱼城”这个题材好,“我们民族的历史中有很多至今不为人熟知的英雄业绩,‘钓鱼城之战’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一个世界规模的事件中发挥了影响,一根钓竿钓起了世界,它值得被书写。诗人赵晓梦做了个‘大梦’”。
长诗的写作,最能考验一名诗人的功底。李敬泽谈到事关历史的长诗如何平衡叙事性与抒情性。他高度认可赵晓梦在《钓鱼城》的写作中,舍弃了人对人的外部的观察,而力图从内在性抵达史诗效果。“对历史上这样一个非常宏大、复杂的大规模事件进行创作,很有挑战性,但赵晓梦用了一个很巧的办法,史诗包含着大规模的人类行动,是大规模的人类行动的记忆。行动包含着叙事,你就要讲事。现在不仅不是讲事的问题,赵晓梦把笔都放到了每个人的内部,也就是说对人的外部的观察度舍弃了,直接从内部去看,这个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胆和非常有意思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