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诗歌,另一种演奏生命的形式

核心提示:诗歌对于杨仲春,不是文字的抒写,是生命的形式。

    读杨仲春的诗集《这是一条河》是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他的诗句给了我太多的想象和思索。
    杨仲春是鲁北大地的歌唱者,他的诗朴素中透出浪漫的抒情,丰富中蕴含深厚的复杂的人文情愫和关怀。这是缘于他对乡土有宗教般的信仰,情是他诗中支撑的骨架。这种情感,不仅是指亲情、爱情和乡情,更多的是大情。当情字前面有了这个“大”字,它的内含发生巨大的变化,意义不一样了。诗人的歌唱,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文字搭建成一个基础,用深情和厚爱,浇筑。在人生崎岖漫长的跋涉中,诗人忠实于自己,用诗去对命运认知。杨仲春在一首诗中写道:“那天/风拍打着冬的脸蛋/发誓/一定要还原春天。”诗人朴白的文字,不是生硬的造词搬句,铅笔速描中,将春天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带一点虚夸的修饰。如同一杯清茶,回味中透出香气,缭绕记忆中,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隐匿。诗人选择“还原”,简单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意象,形成潜伏的暗流,道出时间的主题。这是诗人出发的地方,也是他写诗的开始。
    美学家黑格尔指出:“在诗歌里,那些侵入思考活动的想象不可得以明晰的阐述。所以诗人也是灵魂的斗争者,他要与自己搏斗,在企图清晰的过程中用诗句来表达。”黑格尔说每一个诗人,是“灵魂的斗争者”,他将诗人的创作,情感和意象的撞击,称之为一场壮烈的斗争。诗人只有经受过这样的过程,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杨仲春在《立碑》一诗中写道:“立在墓前/满目风雨沧桑/几根坚守的枯草在坟头摇晃/诉说/守灵的岁月青黄。”诗人写给母亲的诗,每一个字都被浓重情感浸泡过,没有多余的赘言。一个母亲的儿子,来到坐落在大地的坟前,望着生养自己的母亲,躺在冰冷的泥土中,听不到她慈祥的话语,看不到亲切的笑容,只有这一根根摇动的枯草,拂动孤苦的心。诗人带着复杂的情感,为母亲立下一块碑,这是一种纪念。大自然中产生石头,经过工匠的雕刻,修理成长条的墓碑,刻下母亲的名字和碑文,这块石变得深刻不一般了。时间久了,岁月深了,怀念一天天重了。诗人面对这一切,唱出动人的长歌。
    杨仲春在自序中说:“诗,是秋风的苍凉。一个人从轰轰烈烈工作到退休颐养天年,是从社会人到家庭人的巨大转变。从家门、校门、社会门再由社会回归家庭,也是一种从春到秋的季节演变,落叶归土的苍凉感会油然而来,诗正好成了最好的感叹形式。”杨仲春的诗中,始终有一种人生的关怀,读他的诗,感受到真诚的力量。这样的诗,让人有回味,浮躁的心,静下来,远离生活中的虚荣和伪装的面具。诗歌对于杨仲春,不是文字的抒写,是生命的形式。
           2014年3月1日 于抱书斋
 
  (高维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滨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