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往圣继绝学
--翁图先生的书法精神
楚水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定的语言符号,也就是说,在中国,书法是一个人的脸面。自隋科举制度始至清光绪年间未,1300多年来,恐怕历朝历代那一位金榜题名的状元,都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大家。就连晚清公车上书的举人康有为先生,都是影响近代书风之深远的书法大家,更何况进士状元。那么,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太学、国子监、京师大学堂以及北京大学呢?又名该怎么传承书法--这种最简单、也最朴素的文化基因呢?特别是现在几乎已经完全放弃笔、墨、纸、砚的时代,让人不能不迫而视之。据说,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伊始,就倡导成立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任会长,陈师曾、徐悲鸿都是其中巨擎翘楚。就是在"砸烂孔家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仍然能以薪火延续,虽不能说是大家纷呈,却总不至于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我不知道北大画法研究会,是否可视之为中国书法的学院精神。而这种精神,至少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但是,总而言之,现在之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高学府,仅从书法角度而言,难以与其厚重的人文精神相匹配,如果没有翁图先生这样一批真正的老先生坚持的话,可能仍然还会面壁败北,甚至会败的一塌糊涂。
翁图先生是北京大学书画协会的会长,笔出真卿而内敛柳骨,是书法当中正统主脉。时年泰国公主诗琳通殿下求学北大,欲寻老师教授书法,季羡林老先生就亲自建议,由翁图先生担任最为合适,并说翁图字正,不会误导初学者。我想季老所说的字正,大概就是在一直坚守中国的书法传统。然而,对于中国书法,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的季羡林先生,很少和我谈及,最多也就是和我讲到老人家藏有巜龙门二十品》的拓片等,让人不敢揣测先生的书法观点。但是,对于中国新诗,老人家却执着地认为近百年以来,一直没有寻找到自己的形式,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某些事情不能普遍联系,但是,如果将这种观点推论至中国书法呢?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是否也需要自己的形式和传统?这个概念太大,也有点跑题,还是不去纠结的好。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翁图先生的书法,是其为北大《状元帮》题写的匾额。三尺整张,尺幅不大,却字字巍峨,如泰山矗立。大有清人题写"清华园"之古意,让人望而却步,叹而观止。而第一近距离接触先生本人,则是在慕名许久之后,在昨天这个国庆长假里。先生是一个和气致安静的人,大慧若朴,返朴归真。和我聊魏征、颜真卿,以及陈独秀之于沈尹默先生,皆乃灵樨独具,慰慰然而契合之,是为知音。年近八旬的先生,仍然日日临帖不辍,这是先生与古人对话的方式,在醉情笔墨之间,大乐若痴,而颐养身心,先生称之快乐书法,或享受书法的快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辈子执教于北京大学的翁图先生,其实何止是桃李天下,办公室里悬挂着的学生的作品,皆立意高下,诚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言路子正,自然也就行的正,自然也就大路通天。笔至这里忽然又有点突发奇想,难道新中国以后的中国书法,不也需要一个寻找自己的形式,形成自己的传统么?从中国书法的大趋势上来看,大清尊碑抑帖以来,似乎一直是碑盛帖衰,如果尝试碑帖结合呢?或许是一种形式,为往贤继绝学,或许需要的就是像翁图先生这样一种书法精神,享受书法的快乐,在快乐中铸造书法精神。是为斯,还会觉得临碑写帖是一件苦差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