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比眼前更容易“发现”美好。很多时候,即便是难以忘怀的痛,到了当下,也多少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了理解、宽谅,甚至相反地拿来作为谈资与骄傲!
学生生活,在人的一生,就是最纯真美好的,又不失彷徨与迷茫的符号。每一次拼搏,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每一次泪水,都浸透着可爱和清纯。于我,亦然。现在想来,早已淡去了苦涩的成分,回忆是满满的甜美味道。
时间返回到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文学如雨后春笋,仿佛一夜之间布满了大街小巷,恨不得每一所学校都有了文学社,每一所学校都有着那么一些执着“走异路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是较早介入其中的一位,更是第一个以诗歌题材反映中学生早恋的人。记得组诗《友谊的天平》在《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上发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十几二十几封读者来信,让我们的老师很头疼很震惊。为了我的学习,班主任多数给“保管”了,就是这样,也免不了有不少漏网之鱼。网有宽窄,但架不住有好多鱼。
我是从成人文学期刊开始介入文学创作活动的。第一篇散文就发表在湖南省零陵地区文联刊物《潇湘文艺》上。收到样刊的当晚,就在宿舍的楼道上,抱着样刊,浮想联翩,美美的就是一晚……
高一那年,所在学校湖南祁阳三中成立了浯溪文学社,有幸参与其中;还因为诗歌,远赴苏州参加了“江南雨”第二届全国中学生文学笔会。
高二那年,“在六月一个血的早晨,在少女般绰约的湘江岸,一群狂人,裸露着古铜色的脊背,在南风的吹拂 下,拥在了一起”。此时,我已开始不怎么受中学生文学创作群体的局限,虽然仍担任着浯溪文学社的社长,我更与这些诗歌“狂人”走在了一起:“趁目光开掘的河道/还没有流水/趁口哨打出的心语/还没有回音/我走了/去远方。”
还是高二这一年,《中学生文学》诗歌特大号上推出我的诗歌《走过黎明》。湖南省作协理事、零陵地区文联副主席李长廷,在《致祁山诗坛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我记得不错,毛梦溪还是个学生,他的《走过黎明》已经在想那么深那么远的问题,这时我辈所不能及的。”《语文报》副总编、当时《中学生文学》的诗歌责编任悟老师,也是满怀欣喜:“我们感到欣慰,我们为他们深深庆幸,他们的生存意识觉醒在张望世界的山坡上……”
之后,成果频出,各种荣誉有些扑面而来,《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中学生文学》《校园文学》及各种选本是各种推荐与报道,至今还能想起最初《语文报》的头版头条人物通讯报道——《大山的梦之溪》。
近年,由于受够了口水歌曲的直白与无聊,也想为文艺歌曲的回归做一点自己的努力,于是,很多创作,开始从诗歌、散文等,转向了歌词。几年下来,也算是有了一些收获。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说我的歌词“有真情,很美很顺畅”,“诗词功底相当不错”。任悟老师称赞我的歌词是“中国当代诗或歌缺少的格调”。我深知他们的用心与鼓励,所以,我只有感动与感恩,但俨然已经没有了当年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场景。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年代,在家长、老师齐心指责的年代,李长廷、任悟老师的肯定,对我们这些被说成在走异路的中学生文学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一影响便是一生。
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道理很透彻,也很简单。虽然,中学生文学创作如雨后春笋,但相对神州大地的千山万水,毕竟还是十分有限。我们这些走着异路的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那会,我在学校,在社会,尽管还顶着“全国十大中学生诗人之一”的荣誉,但更多地是顶着何去何从的阵痛与压力。当然,我们也有我们有失偏颇的地方,我们很多的中学生因为爱上文学创作,或偏科,或成绩走低,最后大多数无缘大学校园。
其实,很多人也怨不得写诗,即便不写,也未必能有多少改观。人有喜好,也必然有着各自的长处与短处,不能全部归咎于某一件事情。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幸上了大学的,更能发挥所长,即便是没有上了大学,或去了部队,或走向社会,也还是带着一定的才华与特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代的中学生文学创作,形成了一股势可惊人的风潮,冲击了中国的应试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大反思。“破格录取”,“特招入伍”,还有各种“破格”与“免试”,成了当时的一种风尚。尽管,杯水车薪,独木一桥,但毕竟为有特殊才华的人提供了一线希望。《中国教育报》《北京青年报》等很多媒体也在带头反思,我被作为了成功的案例。
天壤地别,能不能上大学,对于中学生时代的我们,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水火天两重。尽管如此,现在想来,虽然心有余悸,但更多是幸福的情形。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庆幸,我把我的校园业余生活全部交给了诗歌!
作者简介:毛梦溪,湖南祁阳人, 20世纪80年代“全国十大中学生诗人”之一,出版有《无语也夕阳》《遇到最好的自己》《幸好与你遇见》《红袖添香》等诗文集、音乐专辑15部,举办有“空港神韵--毛梦溪作品音乐会”、“我们在这里--毛梦溪王沛忠诗书画联展”。曾任全国政协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主编、贵州毕节市长助理兼金沙县委常委、副县长。现任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郑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