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关注争鸣

“高考双模式”利于破解就业难人才荒怪圈

核心提示: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虽然“高考双模式”还属于“将来时”,但这个模式对于未来的高等教育,无疑具有方向性的意义,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就目前的高等教育来说,高职教育属于薄弱环节,无论从招生环节还是社会对人才的观念上,高职教育仍处于“低人一等”的尴尬境地-所招收的学生,基本属于其他高校挑剩的,生源质量不高;在国内学历崇拜背景下,职高文凭也不吃香。
  但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又显得不完全合乎市场需求,致使技术型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当下国内持续多年的“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显现的怪象,就是职业教育不彰的生动表现,也是高等教育不合乎社会需求的生动反映。有调查显示,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4%的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同时,许多企业又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
    这种状况急需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高度进行化解。当务之急是,强化高等教育中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时不我待,事关我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产业能否成功升级,也是化解高等教育不适宜市场经济的必要路径。
    从高考招生模式转变,就能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让人才培养从中学阶段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划分和定位,让有志于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青年,从中学阶段开始对未来的人生做准备,从而实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不光高考模式要转变,未来的高等教育也要有更加清晰的定位,一种高校偏重于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加强与市场的接轨,加强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对招收的人员,偏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对于科研型高校来讲,将更加集中精力,做好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有更加清晰的教育定位。只有两只脚走路,各有侧重,所培养出的人才才更加合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也有利于减少人才培养上的浪费,有利于青年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实现人生价值。
    人才必须植根于市场,才会拥有职业生命力。市场无数次证明了人才对接的重要性。在当下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下,许多国家的失业率大幅上升,法国、意大利等国甚至占到了30%—40%,唯独德国青年的失业率仅为7%。其中缘由,正在于德国采用了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阶段更有特有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正是通过这种人才分流,通过既在学校当学生又进入企业当学徒的双重职业教育训练,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需求才有了很好的衔接,学生也才能迅速参与到企业的高要求生产中去。
    两种高考的改革,正是走出了人才与市场对接的第一步。对接,首先当然要满足“量”上的需求,其次,更需要满足“质”上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让“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中国智造”,去抗击经济危机的压力,就必须注重打造高素质劳动力,必须通过提升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而这,显然需要职业教育改革紧跟而上,与实现对接。
    教育部打算未来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无疑是非常理性的选择,这些转向技术应用类的高校,将成为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平台。据相关统计,我国有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对于未来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支撑国内实现产业升级,将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技能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实现分类培养,是发达国家成功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要实现产业升级,教育结构的调整必须要紧紧跟上,要让人才的培养模式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已经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首先,要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建立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第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第四,构建开放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第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只要这些目标能够实现,对于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