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评谭品读

一位草根评论家的学术之路----杨青云论稿序一 周思明《作家报》2017.12.29.第52期(总第1090期)

核心提示:一位草根评论家的学术之路 ---- 杨青云论稿序 一 周思明 杨青云,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只身走天涯的文化流浪汉,从河南南阳小城启程,然后在深圳、北京等地漂流,先后从事诗歌写作、文学评论、书画艺术评论等的一名草根评论家,如今已经在中国的首善之区北京

一位草根评论家的学术之路


 ----杨青云论稿序

 

周思明

    杨青云,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只身走天涯的文化流浪汉,从河南南阳小城启程,然后在深圳、北京等地漂流,先后从事诗歌写作、文学评论、书画艺术评论等的一名草根评论家,如今已经在中国的首善之区北京专事范曾研究,范曾研究会会长是其现在的头衔。杨青云让我为他行将付梓出版的《杨青云论稿》写篇序言。作为青云多年的朋友,我既感到高兴,又有点犹豫。何也?盖因为我多年从事的是文学、影视评论,虽然期间也偶尔应一些书画界的朋友要求,写过一些书画艺术鉴赏类的文章,但面对青云及其研究对象范曾先生,我还是不乏忐忑。但长途电话中青云语气诚恳、真切,这让我深感受之有愧、却之不恭。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应允青云,为他这部学术研究著作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倘有不当之论,尚祈作者谅解则个。


    犹记得多年以前,杨青云在深圳期间曾将他撰写的《二月河评传》书稿送我“指导”。看过书稿后,我指出了书稿中的几处瑕疵,青云不但没有表现出一点“不爽”,反将我的批评意见在其接受媒体采访时“自报家丑”地披露了出来。这个细节足以说明,杨青云的学术研究是认真的,态度是真诚的。当今文坛,像杨青云这样不忌生冷、直面批评的写作者,不能说没有,但就我的经验,很多人还是爱听表扬、赞美的声音,对批评意见,表面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心理上或多或少是反感和抵触的。相比之下,青云的襟抱令我欣赏。
去年四月,杨青云牵头在北京举办了第五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青云事先通知我参加,但由于这个时间与我的另一项学术研讨活动刚好发生了冲突,只好忍痛割爱,错过了一个范曾书画艺术学习的机会。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杨青云的创作与评论活动。据我所知,由深圳市文化部门组织出版的《回眸宝安打工文学三十年》一书,就收录有杨青云为《天堂凹》长篇小说写的评论,题目是《深圳“天堂”的凹陷才是底层的层》。此文写成后被《四川日报.》“原上草”副刊摘录发表,也被深圳媒体发表或转载,引起不错的反响。
    由杨青云一手发起的《范曾研究》民间学术组织,走到今天已经历时八年,这很不容易。这些年,并非文艺美学科班出身的杨青云,在文学、书画等创作、评论领域一直在努力前行,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实话实说,在上述创作、研究领域,杨青云也许还未能让更多的人们所了解,换言之,他的名气也许还不够大,但他对于范曾研究事业的执著追求,似乎不能令人有什么怀疑,假以时日,一定能创造出让学界刮目相看的更大成就来。当然,我的这个预测也是有条件、有前提的:即杨青云本人还需在今后的研究、评论、创作中多方学习、刻苦砥砺、反思提升。就目前情况看,杨青云在学术之路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拿杨青云为《范曾研究》学术成就著有《范曾论》和三十二章的《范曾新传》,并命名了《范曾之道》、《范曾书道》、《范曾画道》、《范学有道》来说,他已经是一位范曾书画艺术研究殿堂勇敢的“闯入者”。杨青云是一个草根评论家,加之他的文学、书画评论、创作的宝贵经验,从事范曾研究可谓是水到渠成、当仁不让。
   杨青云在创作、研究的道路上,留下了印记着他个人痕迹的脚印,且可圈可点。研究二月河,出了一部学术专著《二月河评传》;研究广东诗人杨克,写出了《杨克新论》;研究北京诗人书画家娄德平,写出洋洋洒洒大几万字的《太阳之子娄德平》。他的《骆英诗学论纲》,提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骆英成为一个令人不得不注意的诗学现象,也是一个充满阳光和苦难的话题。”他的《周大新论》,也别具特色,将这位豫籍作家的创作个性分析得头头是道。杨青云无论是搞文学评论,还是搞美术评论,在表达方式上是有自己话语特点的,虽然他的话语表述在理论、概念、范畴等方面有时候显得还不够娴熟和严谨,但从他对于范曾研究的执著、勇气、想象力等方面看,确实是一个不多见的个性人物。
    杨青云的范曾研究,某种意义上对丰富与提升范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换言之,杨青云以自己的努力,把范曾书画艺术研究推到了中国书画艺术文化的风口浪尖上。杨青云搞范曾研究不是作文化秀,也不为个人消遣,他是动真格的。谓予不信,请看某媒体对杨青云的评论:这样的草根评论家现在越来越少,他是在一条路上把文字给写活写深了。因此,我更看重杨青云写的《范曾论》系列,论家一直以自己的文字事实在中国画坛坚硬地存在着,他的确写出了范曾书画背后的艺术精髓。尤其是他那独立的评论视觉,以及个性化的语言,使他的写作在评述当代书画方面成了一个“现象”。但你却又很难给杨青云的《范曾论》归类,他在写作上的努力执著,好像仅仅是为了克制自己躁动的灵魂,为了平息自己内心的不安,他一直挣扎在与写作的斗争中,赋予文字坚韧的审美精神。
   杨青云自嘲自己的学术“思想”土里土气,却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有人认为他是学术界的绝世奇葩,也有人认为他是搞书画研究的旷世奇才。有人嘲笑、讥讽他的《范曾研究》,也有人因他大胆命名范曾多道“学说”而被触动。杨青云一直痴迷于搞学术研究,他早年写出《二月河评传》,多家境内外媒体都报道过他的成就。这些年他转战《范曾研究》,更让人感佩杨青云作学问的睿智灵活。他身上的学术精神,也许正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说杨青云是国内全面、系统、精密地开启“范曾研究”课题的第一人,恐怕没有争议。他的《范曾论》系列评论已有70多篇。无论其学术水准达到何种程度,从闹出的动静来说,杨青云都堪称是“范曾研究”的始作俑者。而且,杨青云对“范曾研究”课题的着迷程度令人惊叹。
   有知情者透露:单是从《范曾自述》一书中作的摘录笔记,就达三多万字。杨青云工作室书架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与范曾有关的书,光范曾著作就有138本。毋庸置疑的是,一个从事文艺评论的人,无论你是偏爱批评,还是倾向于赞美,都会招致一些人的讥讽和挖苦。某种意义上说,赞美也是一种批评,是致力于发现美、弘扬美的正能量的批评。所以,正如杨青云所说:最难受的还是别人的否定,但他现在已经练得“刀枪不入”,你可以否定他,但他依旧会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杨青云觉得自己是“专注于做学问”的人,他也会享受在做学问的艰辛与枯燥。平心而论,杨青云的艺术评论或“范曾研究”,在学术含量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肯定和赞美的同时,如何用使用评价性语言,把握好分寸,是他应当注意的地方。
   法国新闻周刊一篇报道认为,在当下中国书画圈子,如果你把“杨青云”与“范曾”书画大家的大名一起放“百度”上查询,得到的新闻可谓真真切切铺天盖地。杨青云的学术智慧是借宣传范曾之名红了自己,也真实地炒作了书画大家范曾先生。应该说,此乃切中肯綮之言。也许“范曾研究”是一个话题性的现象,但现在越来越被更多的媒体关注也是不争事实,比如前不久《中国日报》新媒体、《人民政协报》网、《世界日报》、《大公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各大主流媒体都曾频频报道过“范曾研究”。尽管“范曾研究”用杨青云本人话来说,乃属“见仁见智”,但有一点不必怀疑,那就是,以杨青云为首的“范曾研究会”及其相关学术活动,在保持“范曾研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面,体现了一个草根文化人的独特思路与学术智慧。杨青云的“范曾研究”,无论对范曾先生,还是对杨青云本人,应该说都是一个福音。祝愿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是为序。

  


(周思明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专著《解构与重构》《全球化视野与新都市语境——深圳文学30年论稿》《意义的重建》等三部。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等刊发文艺评论60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中国当代文艺文论选等选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立场,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华文作家网_作家报,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