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来到承天寺见张怀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 苏轼的解释是,其时“夜色入户”而清澄甚好,但是没有可以一道的赏月之人,于是想到了他。与苏轼一样,张怀民也是被朝廷贬斥的官员。苏轼元丰二年来到黄冈,张怀民则比他晚到了四年,与苏轼同属“闲人”,用苏轼的表述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难免有相惜之感。
到了承天寺,“怀民亦未寝”,于是二人在庭中蹀躞踏月。苏轼与张怀民说了些什么,在苏轼的笔端没有留下一丝迹印,只是描绘了其时的月色与树木的暗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清朗如水,柏树与竹子的影子仿佛交错的水藻与荇菜。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细小犹如鱼鳃形状;荇,亦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形如心,背紫面绿,夏天时绽开黄色的花朵。竹子与柏树的叶子形状各异,它们被月光雕刻的阴影,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苏轼要用两种水生植物进行比喻。可惜他没说明,何者为藻,何者为荇,从而给我们留下推想的空间。
苏轼在文章开头记录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当是农历纪年,此时已经进入冬季,那时的柏树与竹子,月色中被苏轼描绘得多么诱人!如果是白昼,冬天的树木该是怎样呢?那时的树木,脱尽了叶子,一枝一桠完全袒露出来,“洞庭波兮木叶下”,呈现的是另一种美丽,也是值得我们留恋与珍视的吧。
我年轻的时候在一家工厂做工人。当时这家工厂正在转产,为此而对原有的厂房进行改建。我那时刚进厂,被分到厂里的建筑队做架子工。架子工就是搭脚手架,准备修建的厂房有多高,脚手架就搭多高。那时搭架子的材料只有两种,一种是杉篙,再一种是细钢筋——用钢筋把杉篙绑在一起,之后再用钎子把钢筋拧紧。每一根杉篙长三米多,十根杉篙连接起来就有三十米,至少是十层楼的高度了。至于杉篙属于什么树木,当时是想也没有想过的。
九十年代我去四川峨眉旅游,休息的时候,身后是一座茂密的树林,黑压压的,用常见的文学家的表述是:“在里面可以看见星星”。在里面真的可以看到星星吗?我没有进入,也就没有这样的经验。在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水浒传》中两个坏公人准备杀害林冲,去沧州途中的那样一座“猛恶林子”,“烟笼雾锁”,有多少好汉被扑杀在里面。在施公笔下,烟雾把树林笼罩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否就是“黑压压”呢?我想,大概会吧!当然,树木的种类是不一样的,在林冲眼中是松树;在这里,是柳杉,笔直而高耸的柳杉,我年轻时做架子工时的杉篙或者取材于它吧!
还是在四川峨眉,见到柳杉不久,又见到了水杉。柳杉的叶子沉重、深绿如同绿色的尼龙拉链,水杉则轻巧许多,仿佛翠绿的羽毛凌空招展。水杉与柳杉虽然属于同类树种,但二者的命运却迥然不同。有很长一段时间,植物学家认为,由于一万年以前新生代第四季冰川的作用,水杉从地球上消泯了。1941年日本植物家三木茂在研究红杉化石时,发现了水杉化石。水杉与红杉的区别是,红杉的叶子是互生的,而水杉叶子却是对生的。他判断这种被一般古植物学家认为是红杉的化石,其实是一种新的植物,应该列为一个新属,于是把它定名为“变形红杉”或“亚红杉”——也就是水杉。他却哪里料到,被其定名为亚红杉的树种,同样是在1941年,在四川万县的磨刀溪,被中国的植物学家发现了活体呢。从此水杉走出国门,成为著名的绿化树种。
几年以后,在北京,我也见到了水杉,在我住处附近的绿地里,生长着三株水杉,两株靠得近些,另一株远些。开始的时候,三株水杉各自生长,各自展开秀丽的树冠。后来,距离近些的那两株水杉,相向的树枝减缓了生长速度,另一侧的树枝则依然自由生长。又过了一段时间,两株水杉的树冠连在一起,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株大树。而另一株,树枝仿佛是用尺子精确测量过似的,围绕树干均匀有序地生长。北京有一句俗话,山好能容四面看,美丽的树,美丽的水杉也是这样吧。很快,这三株水杉的高度超过了其他树木而格外引人注目。峣峣者易折,我担心这些水杉,很快我发现附近的雪松有一株被大风吹断了头,而水杉却依旧不停地向上奋斗。
秋风宛如清澈的溪水,水杉被一点一点浸透,从翠绿转化为砖红的颜色,不久砖红色也看不见了,树冠变得光秃秃的,周围的树木也变得光秃秃了。树木不同,树冠的形状也大不一样。银杏的树冠高耸稀疏,只有大枝而几乎没有小枝;山楂则树冠茂密,无论是大枝,还是小枝,都尖耸向上。山楂的小枝很短,好似刮胡须的刀片锐利而坚硬,行走其下,总有一种惊悚之感。
在这些冬天的树木中,有两种树木优雅、瑰丽。一种是梧桐,一种是国槐。梧桐的树冠好像是放大的“连香”的心形叶片,谈绿而有斑点的树枝向外伸展,之后再向树干靠拢,每一层树枝都是如此,一层一层直至树梢为止,勾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国槐呢?树冠浑圆茂密,大枝与小枝密集交错,在我居住的附近有两株国槐,树冠也是靠拢在一起,在叶子落尽的时节,犹如硕大的雕镂的沉香木折扇,有谁——能够搧动它?椿树就很怪异,树冠乌黑,无论是大枝还是小枝,都采取不断曲折的姿态而骨感强烈。柳树则依然保持柔顺的形态。有一株被砍去了树冠,从树干的顶部滋生出了三条新枝,每一条树枝又滋生出小树枝。每一条树枝都是纺锤形状的,三个纺锤组合为一个更大的蓬松的纺锤。
相对这些树木,冬天的水杉又是另一种风度。静穆而高雅,尊贵而寂寞,没有了叶子,咖啡色的树冠变得透明清爽起来,仿佛镂花的金字塔。有一天,我路过一座水杉林,黄昏时候的太阳恰好位于树林背后,在落日的映照下,所有的水杉都放射出绯色的光芒。那光芒又纤长又曼妙,努力而幸福着,使我不禁想起前苏联诗人曼德尔施塔的一首描述杨树的诗:
在淡蓝色的珐琅上
仿佛 四月里的思绪
白杨树枝升起
这里的水杉也是如此吧!在不知不觉间“黄昏降临/花纹精致而细密”,“仿佛瓷盘上/刻意描绘的图案”。只是,在这里,在我的眼际,不是蓝色珐琅,而是金色珐琅,在金色的珐琅上,水杉将自己所有的美丽都刻画在冬季的天空上了。
(原载《散文》2016年第9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来到承天寺见张怀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 苏轼的解释是,其时“夜色入户”而清澄甚好,但是没有可以一道的赏月之人,于是想到了他。与苏轼一样,张怀民也是被朝廷贬斥的官员。苏轼元丰二年来到黄冈,张怀民则比他晚到了四年,与苏轼同属“闲人”,用苏轼的表述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难免有相惜之感。
到了承天寺,“怀民亦未寝”,于是二人在庭中蹀躞踏月。苏轼与张怀民说了些什么,在苏轼的笔端没有留下一丝迹印,只是描绘了其时的月色与树木的暗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清朗如水,柏树与竹子的影子仿佛交错的水藻与荇菜。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细小犹如鱼鳃形状;荇,亦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形如心,背紫面绿,夏天时绽开黄色的花朵。竹子与柏树的叶子形状各异,它们被月光雕刻的阴影,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苏轼要用两种水生植物进行比喻。可惜他没说明,何者为藻,何者为荇,从而给我们留下推想的空间。
苏轼在文章开头记录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当是农历纪年,此时已经进入冬季,那时的柏树与竹子,月色中被苏轼描绘得多么诱人!如果是白昼,冬天的树木该是怎样呢?那时的树木,脱尽了叶子,一枝一桠完全袒露出来,“洞庭波兮木叶下”,呈现的是另一种美丽,也是值得我们留恋与珍视的吧。
我年轻的时候在一家工厂做工人。当时这家工厂正在转产,为此而对原有的厂房进行改建。我那时刚进厂,被分到厂里的建筑队做架子工。架子工就是搭脚手架,准备修建的厂房有多高,脚手架就搭多高。那时搭架子的材料只有两种,一种是杉篙,再一种是细钢筋——用钢筋把杉篙绑在一起,之后再用钎子把钢筋拧紧。每一根杉篙长三米多,十根杉篙连接起来就有三十米,至少是十层楼的高度了。至于杉篙属于什么树木,当时是想也没有想过的。
九十年代我去四川峨眉旅游,休息的时候,身后是一座茂密的树林,黑压压的,用常见的文学家的表述是:“在里面可以看见星星”。在里面真的可以看到星星吗?我没有进入,也就没有这样的经验。在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水浒传》中两个坏公人准备杀害林冲,去沧州途中的那样一座“猛恶林子”,“烟笼雾锁”,有多少好汉被扑杀在里面。在施公笔下,烟雾把树林笼罩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否就是“黑压压”呢?我想,大概会吧!当然,树木的种类是不一样的,在林冲眼中是松树;在这里,是柳杉,笔直而高耸的柳杉,我年轻时做架子工时的杉篙或者取材于它吧!
还是在四川峨眉,见到柳杉不久,又见到了水杉。柳杉的叶子沉重、深绿如同绿色的尼龙拉链,水杉则轻巧许多,仿佛翠绿的羽毛凌空招展。水杉与柳杉虽然属于同类树种,但二者的命运却迥然不同。有很长一段时间,植物学家认为,由于一万年以前新生代第四季冰川的作用,水杉从地球上消泯了。1941年日本植物家三木茂在研究红杉化石时,发现了水杉化石。水杉与红杉的区别是,红杉的叶子是互生的,而水杉叶子却是对生的。他判断这种被一般古植物学家认为是红杉的化石,其实是一种新的植物,应该列为一个新属,于是把它定名为“变形红杉”或“亚红杉”——也就是水杉。他却哪里料到,被其定名为亚红杉的树种,同样是在1941年,在四川万县的磨刀溪,被中国的植物学家发现了活体呢。从此水杉走出国门,成为著名的绿化树种。
几年以后,在北京,我也见到了水杉,在我住处附近的绿地里,生长着三株水杉,两株靠得近些,另一株远些。开始的时候,三株水杉各自生长,各自展开秀丽的树冠。后来,距离近些的那两株水杉,相向的树枝减缓了生长速度,另一侧的树枝则依然自由生长。又过了一段时间,两株水杉的树冠连在一起,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株大树。而另一株,树枝仿佛是用尺子精确测量过似的,围绕树干均匀有序地生长。北京有一句俗话,山好能容四面看,美丽的树,美丽的水杉也是这样吧。很快,这三株水杉的高度超过了其他树木而格外引人注目。峣峣者易折,我担心这些水杉,很快我发现附近的雪松有一株被大风吹断了头,而水杉却依旧不停地向上奋斗。
秋风宛如清澈的溪水,水杉被一点一点浸透,从翠绿转化为砖红的颜色,不久砖红色也看不见了,树冠变得光秃秃的,周围的树木也变得光秃秃了。树木不同,树冠的形状也大不一样。银杏的树冠高耸稀疏,只有大枝而几乎没有小枝;山楂则树冠茂密,无论是大枝,还是小枝,都尖耸向上。山楂的小枝很短,好似刮胡须的刀片锐利而坚硬,行走其下,总有一种惊悚之感。
在这些冬天的树木中,有两种树木优雅、瑰丽。一种是梧桐,一种是国槐。梧桐的树冠好像是放大的“连香”的心形叶片,谈绿而有斑点的树枝向外伸展,之后再向树干靠拢,每一层树枝都是如此,一层一层直至树梢为止,勾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国槐呢?树冠浑圆茂密,大枝与小枝密集交错,在我居住的附近有两株国槐,树冠也是靠拢在一起,在叶子落尽的时节,犹如硕大的雕镂的沉香木折扇,有谁——能够搧动它?椿树就很怪异,树冠乌黑,无论是大枝还是小枝,都采取不断曲折的姿态而骨感强烈。柳树则依然保持柔顺的形态。有一株被砍去了树冠,从树干的顶部滋生出了三条新枝,每一条树枝又滋生出小树枝。每一条树枝都是纺锤形状的,三个纺锤组合为一个更大的蓬松的纺锤。
相对这些树木,冬天的水杉又是另一种风度。静穆而高雅,尊贵而寂寞,没有了叶子,咖啡色的树冠变得透明清爽起来,仿佛镂花的金字塔。有一天,我路过一座水杉林,黄昏时候的太阳恰好位于树林背后,在落日的映照下,所有的水杉都放射出绯色的光芒。那光芒又纤长又曼妙,努力而幸福着,使我不禁想起前苏联诗人曼德尔施塔的一首描述杨树的诗:
在淡蓝色的珐琅上
仿佛 四月里的思绪
白杨树枝升起
这里的水杉也是如此吧!在不知不觉间“黄昏降临/花纹精致而细密”,“仿佛瓷盘上/刻意描绘的图案”。只是,在这里,在我的眼际,不是蓝色珐琅,而是金色珐琅,在金色的珐琅上,水杉将自己所有的美丽都刻画在冬季的天空上了。
(原载《散文》2016年第9期)